分享

【来稿选粹】郑剑|问寻牛仙洞

 新锐散文 2024-05-11 发布于河北


新锐散文

情怀温度

情感,思想,

角度,视野

问寻牛仙洞

这实在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地方。
几窟洞穴,数尊雕像,既非金身,亦非石雕,简陋素朴。在平常的日子,很少有人想起它,即使在空闲无聊的时日,它也很难激发人们游览的兴致。
十多年前,我曾沿着白水河溯流而上,寻找牛仙洞,没有找到。其后许多年,偶尔听人说起,但我也未曾动过再去寻访的念头。前些日子,闫老师提议去寻访牛仙洞,正闲极无聊,我便欣然前往。
经人指点,我们从西固坡进入河谷。河是白水河,因为故现水库的拦截,水流极小,淙淙潺潺,倒也清澈见石。稍深一点的地方,碧绿如翡翠。
紧挨河流南边,陡壁直立,悬崖峭拔,牛仙洞正在峭壁之上。踩石涉水而过,顺着山坡向上,我们很快来到一处平坦之地,三孔红色砖面窑洞朝北而建,一窑供着财神爷,一窑供奉送子娘娘,一个小小婴孩伏在送子娘娘的手臂上。财神爷与送子娘娘,是民间最受欢迎的神仙,一个保其钱财富贵,一个佑其子嗣绵延。
向西,有一条小路,灌木丛生,荆棘遮道。侧身西行,我们来到陡壁之处。一条窄窄的小径通向洞窟。洞窟前的铁栈道,木板朽腐,铁钉突出。两个洞窟在上,分别供奉一个仙人,一个可能是玉皇大帝,一个是仙姑,是不是王母娘娘,也未可知。毕竟,在中国神仙里,玉皇与王母常常以夫妻形象出现。但看妆梳,却又不像。下面一洞,稍微大点,供奉着老子,在仙界,应叫太上老君,老子像旁边,卧着一只青牛。彩绘依然鲜艳,塑像也很生动。传说,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然后就不知所踪。有人说,老子来到白水河谷,见这里青山绿水,陡壁洞窟,是一个极好的修炼之地,于是就在此修道,最终羽化登仙。老子到底去了哪里?是不是在此地修道成仙?这当然无法考证,传说而已。梁善长修县志,提到牛仙洞,原是九仙洞,后来读转音,成了牛仙洞,后来人们又附会演绎,这里就成了老子修道处。荒僻之处,供几个仙人,真真假假,本来就不重要。在中国人的记忆里,神仙要供奉的。况且,过去,这里河水汹涌,悬崖陡峭,供奉神仙,实则是对平安的一种祈祷和祝福。
洞窟外,崖石中空,泛着紫光。侧面两块巨石,挡住北来的风,亦如两个护卫,守护着牛仙洞。
听人说附近还有七仙女洞,我们向东寻找,没有发现。这时,零零星星的雨点落下来,我们便打道回府。
隔了两三日,鹏举邀约,再访牛仙洞。鹏举酷爱寻古访遗,与他同行,定然会有新发现。
果然,在峭壁上,鹏举发现了石刻。一处在高处,难以辩认;其余几处在小径边的崖壁上,稍能辨得出一些字来,“万历”“西安府”“同州”“白水”“段尚春”“麦一斗
”,根据刻字可以推断,明朝其间,这里就供神塑像,而且香火旺盛。
向东再次寻找,一处有行人踩踏的痕迹,我们攀援而上,果然又有三窟洞穴。两处单独供着仙人。一处稍大,七个仙女呈半圆形站立,手中所持之物,扇、盘、拂尘,有些已残损,但还辨得出形状。看来,七仙女应该是七个侍女。菩萨也罢,侍女也罢,都统称为仙女了。
再见送子娘娘,婴孩已垂挂下来,只有中间钢筋还连接着。从断裂的痕迹看,这些雕像是泥塑,先用钢筋铸形,再绑缚麦草,再用泥涂裹,最后彩绘而成。
几个洞穴,天然形成,再稍加砌固,塑像简陋而且粗糙。虽然如此,但仍有人祭拜。几百年间,香火不断。
在艰难的岁月里,人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把希望寄托于神灵,人们创造了神灵,反过来,又祈祷神灵保佑自己。过去,一个小小的村寨,常常有龙王庙、马王庙、财神庙、送子娘娘庙,少则一两个,多则五六个,无论哪路神仙,拜一拜,总会没错的。
不知道这些神灵能不能保佑人们,但毋庸置疑,这些祈福活动确实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生活的乐趣。请神,祈福,唱大戏,扭秧歌,人们参与其中,忙碌并快乐着。现在,许多人也热衷于各种庙会,这未必是对神灵的崇拜,也许更多的是寻找一点生活的乐趣,精神的寄托。
无论在什么时候,在吃饭穿衣之外,在温饱富贵之外,生活还需要情调趣味,精神的空虚无聊有时比物质的匮乏更让人难以忍受,而在优裕的日子里,尤其如此。疫情期间,人们被禁足于狭窄的空间里,无法远行,这个牛仙洞确实热闹了一段时间,给人们空虚的日子增添了不少乐趣。
生活之中,牛奶面包要有;山水、寺庙、诗酒,也要有的。一缕晨曦、一声鸟鸣、一抹夕光、一夜星空,带给我们的欢喜不会比一盘红烧排骨、一碗羊肉泡馍带来的欢喜更少。一座巍峨的高山、一条潺湲的溪流,比一座房子、一辆轿车也更能给我们心灵带来慰藉。
再寻牛仙洞,又何止是寻牛仙洞!

作者简介:郑剑,中学教师,陕西省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渭南市文艺评论家学会会员。

新锐散文

请支持如下稿件:人性之美、大爱情怀、乡愁、

亲情友情爱情、生态情怀、性灵自然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