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贞观年间的草原简史

 李雨航的图书馆 2024-05-11 发布于新疆

学者习惯于用当代民政术语“民族”来划分古代种群、氏族、部落,或者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类定语来定性古代王朝的存在方式。如果,我们从人类社会的进程来说,一直以最适合当时的人文环境的方式生存,奴隶也好,帝王也罢,只是生存的方式不同。游牧或农耕,是为生存所采取的生产方式,游离于两者之间的还有商人。至于原始、奴隶、封建这类断代的划分,只是现代人的主观总结术语,并不代表古人真实的生活现状。

游牧人与农耕人似乎是天敌,此消彼长。

同一纬度线上的原始居民会有极大的相似之处,肤色、骨骼、面部、毛发……但自有人类始,不同程度的小冰河期造成高纬度游牧人种为了生存空间由北向南迁徙,越过北纬40度线,与农耕人种发生冲突,又在争斗中融合,由于区域、海拔等因素形成不同的文明,从而形成不同的人性、习俗、语言、文字……

北纬 40 度至 55 度之间,横跨欧亚大陆有着8000公里的草原及荒漠地带,生活着以游牧为生,骑马狩猎,迁徙不定,逐水草而居的部落。他们有着几乎相同的狼图腾、天崇拜、火信仰的习俗,由于游移的频繁,草原地带的游牧人多遵循同部落避亲不通婚,且有部落间互婚联姻或抢婚的习俗,加之草场的争夺、厮杀,其融合速度远大于以土地为生的农耕人种。当天灾人祸时,这些原本生活在草原的游牧部落会越过北纬40度线南下掠夺生存物资,于是有了战争。

秦汉时的匈奴、魏晋时的鲜卑、南北朝时的柔然,到了隋唐时成为了突厥。

这种顺序,会让人理解为匈奴走了、鲜卑来了、柔然又置换了鲜卑、突厥再代替了柔然。其实,这只是不同时代的草原汗国政权名称而已,匈奴时代的挛鞮氏、鲜卑时代的拓跋氏、柔然时代的郁久闾氏、突厥时代的阿史那氏,而世代生存在这块草原上的牧民并没有被置换,而是不断的在迁徙中融合,一部分越过长城进入中原,融入华夏,一部分在草原部落间融合形成新的部落大联盟。如同中原的改朝换代性质一样。只是中原用文化大一统,而塞北用武力来征服。

物竟天择,强者为王,大自然与人类的共性。

由东北至西北的古代北中国境内生活着极多的部落,他们被分为匈奴系、东胡系、铁勒系、西域系、肃慎系,不同时代的称谓不同,他们活跃在大小兴安岭、大漠南北和西域广袤的土地上。

隋唐时代,活跃在塞北和西域草原地带大舞台上的政权是突厥。

突厥的族源在哪里,至今争议很大,没有结论,只是在汉文的史料中记载柔然崛起时,突厥人被迁至金山南,沦为柔然的“铁匠”。被柔然称为“锻奴”。这显然,突厥于柔然是两个族群。后来,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登上历史的舞台,自称“利可汗”,“土门”的本意是万户长,也就是说最初突厥人口也就万户,在征服铁勒后,才强大起来,并与中原王朝建立了贸易关系。

突厥先后征服草原诸部,打败柔然、厌哒、契丹、奚等部落,形成了草原部落的大联盟,以漠北为中心建立了突厥政权,东自辽水,西至里海,南达阿姆河,北抵贝加尔湖,统治了草原地带。可汗牙帐设在郁督军山。

突厥最高首领称可汗,可汗子弟称特勤。官职有设、叶护、颉利发、啜、俟斤、吐屯,由阿史那氏的贵族担任。突厥政权建立不久,土门可汗的弟弟室点密,率兵攻占西域,自立为可汗,号称“十姓部落”,在鹰娑川建立冬都,在碎叶河流域的千泉建立夏都。这样,位于西域的突厥名义上是突厥部落联盟的一部分,其实是一个半独立的军事势力。

“突厥”称谓,最早出现在史典《周书·突厥传》中:“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这说明,突厥曾是匈奴所征服的部落,与匈奴也不是同源。

中原地区最早知道西域金山之南有一个部族叫“突厥”,可能是源于东西贸易之路上的粟特人在粟特语中突厥被称为“Turkut”,大概是指“强有力”的意思。那时候,突厥人还没有自己的文字。《隋书·突厥传》中记录,突厥名称起源来自“兜鍪”,头盔的意思,说是金山的外形象头盔,突厥人生活在那里,所以就以地形命名这个种族的称谓。

由于突厥阿史那氏占据的金山一带产铁矿山,所以他们掌握了冶铁锻造术,这成为阿史那氏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匈奴第一代单于叫头曼,事隔七百多年,突厥的第一代可汗叫土门,这名显是同一发音的汉字表述不同,而且都是万户长的职名,虽然这不能证明匈奴与突厥是同种,但至少可以说明草原文化有一定的同一性和延续性。

打败了柔然郁久闾氏的政权,突厥阿史那氏在土门的率领下迁牙帐至东部草原的郁督军山,鄂尔浑河河畔,这里曾是柔然人的统治中心,突厥人在这里创造了文字,被称为鄂尔浑文,这是一种表音与表意相组合的文字。这可能与粟特人有关,粟特人使用阿拉米字母拼写文字时间久远,由于是商人长途贸易,见多识广,很多粟特人成为突厥部的重臣和谋士。与粟特文不同的是,鄂尔浑文中还有一些专属的标志性的符号。

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历史。于是,考古发现了草原上与汉文并立的鄂尔浑文碑文《厥特勤碑》中记录的历史:天地之间有万民,万民之上是先祖土门可汗和室点密可汗,他们兄弟俩携手创建了突厥人的汗国,那时,四面都是敌人,他们率军征领土从东方的室韦山(注:兴安岭)到西方的铁门关(注:古代草原路线中亚到南亚的交通要道,今乌兹别克的南部。)使有头的顿首臣服,有膝的屈膝投降,他们统治了这块土地上失去君的人民,他们是英明、勇敢的可汗,他们的大臣也是英明而勇敢的、百姓是忠诚的……”

强大之后的西突厥部在室点密的统治下,与萨珊王朝的波斯人结为同盟,击败厌哒人,占有了粟特地区,与波斯隔阿姆河为界,与东罗马互通使节。在东方,突厥本部征服了契丹,将黠戛斯人也纳入其统治之下。

占有了粟特人的家园,也就控制了东西贸易之道,可以分享贸易的利益。

粟特人是天生的商人,最初,他们说服突厥西部的首领室点密,以突厥的名义派出了以粟特人马尼亚赫为首的商业使团出使萨珊波斯,目的是让波斯国王许可由粟特人代理在波斯的丝绸贸易。可是,萨珊波斯王朝也想独占东西贸易的主权,于是,国王下令把粟特使团的丝绸全部买下,以质差价高为由,一把火烧了。

来自中国的生丝是萨珊波斯王朝对外贸易的重要货物,每年进出口生丝、丝织品到拜占庭可以谋取巨大的利益。

那次马尼亚赫使团的出使,对粟特人来说精神损失远大于经济损失。于是,在粟特商人蛊惑下,突厥转向萨珊波斯王朝的敌对方东罗马。

公元567年,马尼亚赫代表突厥商团出使东罗马的君士坦丁堡,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当代表突厥人的粟特商队抵达君士坦丁堡的时候,马尼亚赫不仅给东罗马皇帝优士丁尼二世带来了精美的丝绸作为赠礼,还代表突厥可汗提出了一个建议,与东罗马帝国联合,共同攻击贸易之道的障碍萨珊波斯。以确保粟特人的丝绸直销特权。东罗马皇帝欣然同意,还派出了使团随马尼亚赫一同回访西突厥部的牙帐,到达位于裕勒都斯谷地的鹰娑川冬都。《希腊史残卷》记录了这次会见:第一次接见,室点密可汗坐在两轮金椅上,出行时由一马拉驾,帐幕以多色绸绢装饰,可汗所饮的酒不是葡萄酒,而是马奶酒。可汗再次接见时,是在一个有两室的房间,其中一间放着一尊像(没记录是否是佛像),可汗卧于金床上,室内陈设有金瓶金瓮,有贴金木柱,金床由四只金孔雀托起,室外有车,车上装有银盘及银制动物像。

这次会晤,促成了突厥与东罗马帝国之间军事、贸易诸多方面的合作。突厥与东罗马帝国合作后,曾多次联手攻击波斯。

公元 571 年,突厥西部可汗室点密应东罗马帝国皇帝优士丁尼二世的邀请,率领 10 万大军进攻波斯帝国。在这次战争中,突厥军队攻占了波斯帝国的边境城市尼沙布尔,掠夺了大量的财物和人口。此后,突厥与东罗马帝国又多次联合进攻波斯帝国,给波斯帝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和巨大的损失

也就在这一年,南平江南,北灭突厥,西定土谷浑的唐初名将李靖出生于雍州三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