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应可军 | 忆苦思甜说果蔬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4-05-12 发布于浙江




忆苦思甜说果蔬




文/应可军

水果,是指多汁且主要味觉为甜味和酸味,可食用的植物果实。水果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而且能够促进消化。但我们童年是可悲的。就是在城区内民国时期,镇内果树不多,仅有少数宅基地、园地种有桃、李、梨、杏梅、青梅、枇杷、石榴、枣子、樱桃、葡萄等零星果木,无大宗水果出产。吾等童年还有野果补充,什么毛栗、毛楂、山茄、乌饭、金盎。葛工等野果。建国后,才开始繁殖果林。1961年,五星大队有桃园8亩东方大队栽培柑桔20亩。后,幸福、立新生产大队亦栽植黄桃生梨等果木。至1975年,全镇共有果园88亩。其中桃园75亩产桃350担;生梨12亩,产梨20担。尚有桔1亩。1981~1984年,东镇、白石、西门等村农户种植无核柑桔苗90亩及青梅、葡萄等水果作物。1986年统计,全镇有116户农户种植桔178.6亩、17559株;有8户种植葡萄25亩、2575株;尚有桃树25亩、青梅生梨等11亩,共果林239.6亩。其中成林果树,年产水果90担。

如今宁海各镇乡都开始种植水果,胡陈东山有桃园王爱有黄金桃园1000亩一市镇白枇杷、猕猴桃、桥头胡梅林等镇乡种植的樱桃。蓝莓,水车的桑椹。等等。再加果蔬市场运进的品种,一年四季应季水果连连不断应有尽有。品种有沙田柚、荔枝、桂圆、香蕉、柑橙、金桔、菠萝蜜、菠萝、芒果、西瓜、番石榴、山葡萄、月柿、黄皮果、火龙果、莲雾、杨梅、猕猴桃……品种多的几乎喊不出名来。因为现在进口水果也很多。因为本人因病时亲友送来的水果,竟不知道怎么吃。

新中国成立后之初,吃饱饭是最大的追求,农业发展的目标聚焦于粮食增产,丰富多彩的谁果蔬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几乎不敢奢望的享受。

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改革,释放巨大生产力,此后10年,在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的基础上,在流通体制逐步放活的刺激下,蔬菜与水果开始扎根田畴,并迅速走进亿万国人的餐桌。

从果蔬的严重短缺,到供需的基本平衡,从够吃,到吃够、吃得更好、吃得健康,70年来,我国“菜篮子”“果盘子”从数量到质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质的飞跃。纵览中华大地,从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从黄土高原到秀美岭南,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一座城镇中找到任何一种果蔬,地无论南北、时不分四季,水果的香甜和蔬菜的清爽在中国人的舌尖跳动,刺激着幸福的味蕾。

从萝卜白菜当家菜到“想吃啥就有啥”。50岁以上的宁海人,大概都有过在寒夜里为买果蔬而排长队的经历,至于赏雪吃西瓜,至少在30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荒唐事。

“过去整个冬天,能吃到的菜几乎只有萝卜白菜,只能有啥吃啥,现在是想吃啥就有啥。”光是黄瓜就有很多品种,有的炒菜专用,有的生吃专用。” 

从果蔬的变化可以看到宁海天翻地覆的巨变。

民以食为天,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出营养、吃出健康、吃得方便……宁海菜市场的40年变迁,记录着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见证着这座城市人民生活的变迁。

很多人最早的美食记忆都来自于物质匮乏的年代。粮票、肉票、油票、水作票、水产票……改革开放前,没有票证可谓寸步难行。买肉去食品公司,买豆腐香干去水作社,买海鲜去水产商店,整治一桌菜肴,主妇要跑很多地方。对于很多没有票证的农村居民来说,除了春节,平时餐桌上难以见到荤腥。
  
那时,集市被视为“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我县只存在零星的集市贸易,商品也仅包括小宗小土产、小百货和手工业品。

改革开放,最早开放的就是市场交易。1979年,“打办”(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撤销,宁海县工商局成立,对集市贸易放宽管理,把过去的“管、卡、关”转为“放、宽、活”。1981年以后,逐步取消统购统销商品,允许农民和个体生产者运输贩卖鱼鲜和其他三类农副产品,市场日趋活跃。
  
上世纪80年代初,县工商局在城区先后建成北门、南门市场。地处北大街和桃源路交叉口的大北门市场成为了宁海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聚集了我县最早下海的一批经营户。在横跨北大街的批发区,每天凌晨两三点,来自全县各地的蔬菜、海鲜都在这里卸货、交易,然后被发送到各个乡村市场、集市。拖拉机嘈杂的突突声时不时打破城市的阒寂。

改革开放给宁海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收入普遍提高,家用电器日益普及,百姓的餐桌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品种的日渐丰裕是最大的变化。长期以来,宁海居民餐桌上的食材都来自于本地,随着市场经济逐渐发达,商品供应越来越充足,宁海的市场经营户开始到宁波、椒江、杭州等地市场进货,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食材开始走上了宁海人的餐桌。从城区到乡村,居民对生鲜食品的品类、供应量、新鲜度等要求越来越高。
  
“小小菜篮子,民生大工程。”宁海县委县政府历来非常重视食品供应保障问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在县工商局市场服务中心下成立了宁海县市场开发服务公司,专门负责我县市场的投资建设和管理工作。
友情链接:
应可军文化专辑(一)510篇
应可军文化专辑(二)535篇

作者简介

应可军

应可均,笔名筱瑛,曾用名应可军,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近代史史料学会会员、宁海县诗词楹联协会常务副会长、地名协会副秘书长、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理事等。酷爱收藏宁海地方文献,被评为宁波市十佳藏书家庭”;走遍全县村落,考查风土人情,庋藏大量原始材料,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普查先进个人首批浙江省民间文艺优秀人才”“宁波市十佳业余文保员”;其间,曾在《宁波日报》《宁波晚报》《宁海报》等刊物上发表过不少的史论作品,参与策划多种文化活动,编著多种有关宁海综合文献等。著有《宁海历史上今天》《宁海姓氏溯源》《宁海之最》《宁海古戏台》《宁海民政志》等著作。

□编辑:海燕文化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