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安山文学】金阿根|| 永 远 的 新 街 (纪实文学)

 望安山文学 2024-05-12 发布于福建
     点击上面蓝字“望安山文学”关注我们,谢谢!


  永 远 的 新 街     
 文/金阿根(浙江)


                一


风儿轻轻地抚摸着疏枝浓荫,阳光透过枝叶,揺曳的绿荫铺满了一地。我在祖国75华诞前夕,走在新街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眼前是花红叶绿,秋色浓浓,思绪便蔓延在这绿色的静美之中。一阵秋风吹过,一片叶子落下,于是湿润的眸子沦陷在这新街景色里。是谁在风中牵着我的思绪,浮现往事的酸甜苦辣?是谁在我耳边低语,这声音是那么轻柔那么甜润? 
 新街是杭州萧山的一个镇。在我的心底里,总有一首歌静静流动,那是用心灵演绎的生命主旋律,旋律中有欢快和轻柔的乐曲,有美好和希冀的歌词,更有抺不去的旧时的叹息。如今展现在我眼前的,记忆中的新街和多少次梦中浮现的往事,是格格不入的,仿佛是两个世界两个不同时代的写照。勤劳纯朴的新街人,唱响在发展和前进的雄壮歌曲。“绿城新街”,从一条小街,到一座新城,一个“绿”字,一个“新”字,诉说着昨天的历史,书写出今天的繁华。 
这里早已天翻地复,分明是一座现代化城镇。四周高楼林立,宽畅的柏油路水泥路纵横交错,与萧山城区连接,和杭州接轨不是一句空话。那一片片花海争妍斗艳,那一排排树木郁郁葱葱,仿佛向我倾诉着久别重逢的喜悦。我慢慢地踱着步,街镇到处熠熠生辉,呈现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眼前都是赏心悦目的景象。而令人羡慕的是,老人们不再弯着腰吃力地拔络麻摘棉花,他们坐在老年活动室,边喝茶边聊天,也有打扑克下象棋,悠然自得。到了晩上,大街小巷灯火通明依然热热闹闹。点煤油灯菜油灯的日子成为尘封的历史,黑洞洞冷清清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火树银花照亮了眼帘,人们的夜生活丰富多彩。那些商场超市,那些娱乐场所,那里人影拥簇。夜霄摊上,冒着腾腾热气,溢着阵阵香味。沙县小吃、昆明过桥米线、东北水饺、北京烤鸭、新疆羊肉串、土家酱香饼,令你唾涎欲滴,品尝的何止是美味。那些四川姑娘、江西老表、湖南辣妹、安徽嫂子、东北大汉,吆喝出一片繁忙。来自各地不同层次的人群,在这里似乎都生活得有滋有味。 
 旧时说临浦有"小上海"之称,那么,如今的新街分明是"小杭州"!


                二 


 对于年轻人来说,也许觉得我说的旧时的新街是天方夜谭。我从上世纪50年代直至现在,一次次走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足印。所以对新街的发展和变化,可以说是知根知底。回首往事,对于我的心中,那酸甜苦辣的滋味已渐渐淡出记忆。 
 认识新街、结缘新街还是在上世纪50年代。那年我只有六七岁,因为常常肚子痛,听山末址的天医殿香灰能治肚子痛,奶奶便领着我前去求神拜佛。从新塘到新街,翻过萧甬铁路,跨过萧绍公路,穿过几座凉亭,沿着浙东运河向东行走,那时只有弯弯曲曲的小路,靠稚嫩的双脚,早已累得走不动路。奶奶总是说到新街给我买甜粟梗、买菜瓜雪瓜黄金瓜吃,才一段段一截截走完这弯弯曲曲的小路。 
 60年代初的三年大饥荒,我是跟着父亲来新街买蕃薯萝卜充饥的。颤悠悠的扁担,挑着一家人生存的希望。父亲那位姓朱的朋友,不知是剥络麻时认识,还是他来我家河埠头番薯南瓜换大米结识的。这位颇讲究义气的新街人,我们在他家里饱餐一顿,挑几十斤胡萝卜,帮衬着我们度过了难关。 
 70年代,我在工业交通局城厢办事处任政工干部,新街有家手工业单位叫新街铁木社,在草棚里箍桶打铁,在整顿企业时我蹲点一个多月,潮湿的泥土地面睡得浑身不舒服。企业后来转为胶木配件生产。那时小街面貌依旧,无非是多了一家信用社和一家邮电所简陋的平房。 
 新街,虽然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但根本不像一条街。若是和南片中片那些青石板铺成的路面,两旁砖木结构、排门柜台的古街相比,还不如人家小巷。不过是一条狭窄而短小的泥路,两旁是芦苇杆茅草搭建的草舍,低矮、灰暗,青苔、泥泞,从西头到东头,不到千把米长。那些从塌江逃难过来的人们,在这里找到了"草荡",垦荒种地,种棉花络麻,萝卜番薯。如同一盏浑黄的油灯,照着八十来年的历史。小街上,留下了独轮车碾过的痕迹。 
然而你可知道,新街的位置十分重要,我们現在说它是萧山城区的东大门。其实它是里畈与沙地的分界线,它的南面是新塘街道的水稻区,北海塘北是沙地。其次是向东是坎山镇,里畈和沙地物资集散地,是沙地文化和里畈文化的交接处。

 

                三 


 什么时候,这里有了明亮的水泥路?什么时候,小街响起私家轿车的喇叭声?是春风吹来的时候,是钱塘江大潮奔腾的季节,是改革开放的年代。一片片花木,装点了鲜花盛开的村庄,造就了一座新兴的绿城。春风吹过,春意浓浓,抚平了二婶脸上的皱纹,拂去了三叔心中的烦恼。街镇上呈现五彩缤纷景象,生活里充满欢声笑语。 
 80年代,新街开始大干促大变,从发展花木产业开始,哪怕是浙江日报的某篇文章中曾经出现"龙柏烧狗肉"的贬义词,但勤劳勇敢的新街人并没有气馁。他们调整品种,拓展巿场,建立了花木城,很快扭转了局面,形成了著名的花木之乡。因为培植苗木,才有了"绿城新街"之称。 
 记得10多年前,为了配合上海世博会,我们休闲文化研究会在区科协的支持下,和作协一起,出了一本《休闲萧山》的画册送去会上。我釆访了花木城经理戴云芬。这是她哥哥戴云发投资创办的。而她在香港的父母和妹妹原先是我们浙江工艺鞋厂的,所以有了亲近感,釆访就很成功。使我了解这个花木城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是集花卉、苗木批发、零售和农业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花木市场,云集了全国各地的花卉、苗木和盆景。这些年,我也附庸风雅,春节买几盆胡蝶兰什么的点缀一下家庭的氛围。    新街人民政府根据本地特色,搞了个休闲节庆活动,每年举办"浙江(中国)花木节",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吸引了全国各地花卉苗木生产单位和绿化园林建设单位参展,届时中央有关单位领导也莅临新街。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领导提出了“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的论述。新街的工业经济就有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几年下来,成为萧山的工业重镇。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不少的知名企业。如钱啤集团、钱江毛纺厂、蔬菜加工厂、弹簧垫圏厂、龙达集团……随着时光荏苒,新街以“龙头带动、骨干推动、整体互动”的民营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学创新,走“多元化、集团化、品牌化”之路,形成了轻纺化纤、羽绒刺绣、轻钢装饰、机械五金、塑料箱包、食品化工六大主导产业。涌现出杭萧钢构、恒达钢构、中誉集团、申新包装、中裕花边等一大批企业,好几家企业入围中国民企500强。新街不但是“花木之乡”,还是“钢结构之乡”。 
 在发展的快车道上,新街努力做到城镇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三同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三兼顾"。实施"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公共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看看如今的新街,哪里还有当年的影子?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走过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故事,迎来的是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对于新街,用“日新月异”四个字来形容并非夸张。 
 一场秋雨,昨夜方停,早晨的天空渐渐清亮,彩霞缓缓飘洒,红日冉冉升起。我凝视着东方,那是美丽的新街,沐浴在缕缕阳光下。我从心底里发出的一声强音:永远的新街!   

         

照片/网络


作者
简介
策划:耕文;主编:非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