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殿生:养老机器人面临三大技术增长点

 萧然静客 2024-05-12 发布于北京

联合国认为,人口老龄化有可能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社会趋势之一。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量人口面临“未富先老”的困境,基础养老服务建设存在“儿女负担重、护理人才少、经济压力大”等社会资源短缺问题,“养老难”已成为我国社会的沉疴宿疾。在AI赋能万物的今天,依托智能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基础养老服务是我国未来养老模式发展的大势所趋。

随着科技普及日常衣食住行的程度逐年加深,老年人对科技产品的信赖出现明显上涨,购买意愿正变得越来越强烈。这一现象在唤醒银发经济活力的同时,也方便了虚假宣传功效的保健产品“钻空子”,老年人受害的案例比比皆是。因此,银发市场亟需真正靠谱的养老科技入局。

统观大局,最适合中国人的养老模式为社区养老和家居养老。早在2006年,全国老龄委发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一十五”规划》,提出要建立健全适应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为老服务网络,要建设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老年用品市场。经过长时间的技术试错和产品迭代,研发机构逐渐发现老年人的大部分生活需求可以通过使用机器人来解决。2017年,工信部发布《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首次将医疗康复、助老助残等细分领域的机器人产品纳入发展计划,养老机器人产业开始蓬勃发展。

养老机器人

分类和适用对象

不同于呼吸机、血糖仪等家用医疗设备,“真才实学”的养老机器人一般兼具多种,在养老场景中发挥着替代人类护工的作用,起到减轻子女赡养压力、提升医疗机构管理效率等作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所长陈殿生,从事智能护理机器人和康复医疗机器人研究多年,他将养老机器人分为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三类。“此外还有一类紧急救援机器人,在检测到老人生命体征异常后,可以自主拨打急救电话并联系子女。”陈殿生讲解道,“一些护理和陪伴类的养老机器人,兼有智能用药、一键呼救、远程监护、智能安防等功能,也可以起到紧急救援的作用。”

康复机器人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脑卒中、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损伤的半失能老人,他们可以通过有效的康复训练延缓或恢复部分行动能力,还能预防肌肉萎缩。比起传统的牵引式康复设备,康复机器人能够提供具更生理性的步态,并搭载多个传感器,可获取准确的训练数据,将康复评价指标体系量化,形成更科学有效的康复方案。

护理类机器人主要是失能老人所需,一方面便捷失能老人的生活起居,另一方面减轻医护人员护理压力。不仅如此,从身心健康层面,能由老人自主控制的护理机器人充分重视了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帮助他们将“剩余功能”发挥出来,有利于避免长期卧床的老人产生“无价值感”,同时舒缓焦虑心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

对陪伴类机器人则适用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老人,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我国现有空巢老人超1.3亿,基础的陪伴类机器人相当于一部移动的智能手机,提供视听通话、音乐视频等基于网络的服务,部分机器人还有健康管理的功能,如提醒吃药、健康指标检测等。升级版机器人则深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表现出更充沛的人类情感和更智慧的交互模式,目前仅有少数产品能实现日常物品的抓运。

养老机器人

三大技术增长点

当前,老年人群越来越展现出充分的生活需求和消费能力,而国内养老机器人产品主要集中在康复医疗设备,高端养老机器人远未实现大规模普及。 陈殿生认为未来养老事业的发展将与科技发展成果转化呈强相关,以最新研究趋势来看,真正使老年人共享科技红利的技术增长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智慧康养领域的大模型仍是空白。ChatGPT开启了人工智能与大模型时代的新纪元,已经应用于多行业的内容创作工作中。作为智能聊天助手,ChatGPT在家庭场景中的应用潜力巨大,产品主要体现为智能教育助手,定位以儿童早教为主,老龄人口需求适配性较弱,很少能够在市面上看到专为老年人定制聊天内容的产品。调查发现,超八成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聊天,一半以上老年人将智能手机用于看新闻、看电影电视剧等休闲娱乐活动,他们对智能产品的包容和需求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可以预见的是,在垂直领域训练成熟的老年智能聊天助手或将成为未来几年的新消费风口。

二是轻量化的通用护理机器人产品缺乏迭代。护理机器人可按照功能分类为转移辅助、移动辅助、排泄辅助、照护与联络、洗澡辅助、看护辅助等类型。目前,我国养老模式呈现“9073”的配置,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养老机构的护理机器人通常为多个老人共用,而处于居家养老模式中的大多数老人群体对养老用品的价格更敏感,更倾向购入一机多用型机器人产品。此外,家庭空间相对狭小,同时放置着多种机器人产品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功能兼具、小巧灵活成为一款护理机器人必备的市场竞争优势。

三是养老机器人的可靠性有待提升。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养老机器人为代表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将逐渐进化成全能多艺的“家庭成员”,形式表现为超越语音助手的具身智能,负责养老、早教、家务、全屋家居管理等多重任务,是一次针对人类居住环境的、里程碑式的优化。国内外众多研发团队已经开始以通用人形机器人为平台,研发会做家务的机器人产品。如斯坦福大学AI实验室华人团队研发的炒菜机器人Mobile ALOHA一度在互联网走红,随后研发团队展示出该机器人艰难曲折的训练过程,无疑给一众人形机器人发烧友泼了一盆冷水,因为这样的机器人在可靠性方面远远未达标。抛去技术难度不讲,家务机器人的普及还需要技术成本下降做铺垫。在业内看来,机器人市场拥有着“三高一长”的鲜明特点,投资密度高、技术水平高、人才要求高、投资回报时间长,想要拥抱庞大的需求市场,家用场景下的具身智能研发者还需背水一战。

从供需两侧

进军养老市场

“智慧养老”是国家在老龄化的国情下制定的重大战略和发展方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加强老年用品和服务供给,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当前康养市场对资本的吸引力逐年上升,如何从供需两端发现消费需求、调整产业结构,成为破解养老行业产业化的关键。

现阶段国产和进口的养老机器人技术水平基本相当,不同的是国外产品在某些设计和功能上更人性化一些。陈殿生强调:“但国产养老机器人普遍存在'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产品价格与老人购买力不相匹配是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我国养老机器人产品大多是家庭买单,现阶段老年人购买力还比较低,商家需要降低成本来打开市场。另一方面,发展如租赁、转卖、售后等新业务形态,有利于增强用户对于产品和企业的信赖感。此外,企业应当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审慎地制定发展战略。陈殿生举例说道:“加装灵巧手、应用视觉导航等技术的操作型养老机器人的硬件成本难降,企业可以从陪伴机器人等非操作型机器人入手,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小量产来实现成本降低。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计,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8亿,消费潜力将增长到106万亿,占GDP比例将达到33%,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当前我国老年人生活场景重心正经历着从家庭到社交场合的转变,聚会、旅游、社区活动等社会参与场景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老龄产业与大健康产业的交集,或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缓解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养老机器人企业应转变营销思路,打造针对老人群体的大健康产业链闭环,如发展融合医疗、健康、旅游及文化服务的康养小镇这一新型产业模式,以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未来十年,我国将迎来退休人口增长高峰期,老年群体购买力和使用智能设备的能力显著增强,可能使消费行为模式受到影响。企业应不断调整优化养老服务智能化水平,随时应变新兴群体需求和新型市场挑战,营造更活泛的老年健康服务产业,切实增进老人福祉,为社会保障体系构筑起一堵坚固的防风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