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和我的家乡丨赊店古镇老味“豆腐脑”(杨道宾)

 sunjinxi 2024-05-12 发布于河南

每次回乡,去县城喝碗豆腐脑,是我必需的消费。

不同于传统早餐模式,老家这种豆腐脑是全天供应的,春天提神醒志,夏日发汗解暑,秋天清肠润肺,冬天暖胃发热,四季我都体验过。

最初是小时候去县医院看病,县医院门口可以吃上一碗,是奢侈品。后来生活条件好了,见了就要喝一碗,豆腐脑逐渐成为我日常的消费品。卖豆腐脑的一般是挑一根扁担,一头绑着装豆腐脑的缸子,缸子是蓝色粗陶缸,外边包着一层油布,缸体与油布间则衬入棉花,主要是起到保护缸体和保温的作用。缸盖是木板做,外边也包裹油布。另一头是一个特制的竹筐,里边放着一个刷碗用的小水桶,一排倒扣着的白瓷碗,一碗白糖。扁担中间穿着两个小板凳。

老家没有吃咸豆腐脑的习惯,所以也都不备料汁。

卖豆腐脑的满大街叫卖,路人随叫随停,这也许跟古镇的特点有关联。县城所在地赊店镇属于清代全国四大商业重镇之一,河运发达,来往商贩多在此歇脚。卖豆腐脑的全天都在县城的七十二条街,三十六条胡同,九门九寨当中行走。

路人见到卖豆腐脑的,只管吆喝一声,卖家马上在路边停下,先是把担子放稳,不紧不慢地抽出小板凳摆地上,开始起豆腐脑。起豆腐脑的勺子是黄铜的,锃光瓦亮,扁平带把,起时,先把铜勺子在豆腐脑上微按一下,撇出一些水,放入装豆腐脑的碗里转一圈,算是再次净碗了,接下来才开始盛豆腐脑。这个也有讲究,在缸里舀的时候要注意层次,左边舀上一勺,紧接着不能在这个位置舀了,依次往两边扩散着舀。装在碗里要轻放,重了豆腐脑块易碎,身体要保持平衡,不能破坏豆腐脑最初的形状。放碗里讲究层次分明,哪儿低往哪儿放,这样盛出来的豆腐脑能保持在勺子上最初的原型,且满满一碗,显得实在,若是胡乱堆放,则多见空心不实在,下次可能顾客就不在这家吃了。做生意讲究的就是个实诚。

因为是当街叫卖,自然无须选址,随处便可起摊,路人多坐在小板凳上,或端着碗站着喝。喝豆腐脑的多是乡下人,进城赶集,小孩嘴馋,爱吃甜口,在家也喝不到豆腐脑,喝上一碗,也算奢侈一回。大人口渴,喝上一碗,消渴顶饿。最常喝的是老年人,年纪大了,牙不利索,进城一次,总要喝碗豆腐脑,解解馋,比吃肉感觉要好。至于喝起来,也没什么讲究,有坐下来,一勺一勺舀着细细嚼慢慢咽的,也有一手端着碗,一手叉着腰,老猫口的,都不讲究。

一碗碗老味“豆腐脑”微小而深刻,承载着往昔的生活情怀,勾勒着乡村时光的温暖记忆。岁月蹉跎,童年往事或已隐没于记忆深处,唯有这老味“豆腐脑”依旧在心间悠然荡漾,如一幅鲜活的画卷历历在目。

(作者单位:中共洛阳市偃师区委党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