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尔滨路——上中学时的那条必经之路(四)

 新用户6013M4RL 2024-05-12 发布于上海

哈尔滨路——上中学时的那条必经之路

哈尔滨路南行过东嘉兴路,与嘉兴电影院路隔相对的是大东酱油园与南京浴室等。

“大东酱油”比一般酱油店要大气不少,我也经常去它的顶楼玩耍,因为有一位同学就住在上面。顶楼的房间像是另行搭建的,宽敞,房外活动的余地也大。几个要好的同学常去那里,记得从“大东酱油”的旁边楼梯上,也蛮高的。

小时候父亲常带着我去南京浴室洗澡。父亲似乎和浴室的伙计挺熟,一到里间便有伙计同他打招呼。记得伙计用很长的竹竿把衣服挂在上面,洗完澡常躺会儿,不时会有滚烫的毛巾让你搽搽汗,真是惬意得很。记得澡堂不小,水汽迷漫热乎热乎而时隐时现的,想来上海人把去浴室洗澡叫做孵混堂,这“混堂”用得还真是贴切。

南京浴室对面就是瑞庆里。母亲在里弄加工组工作时就在瑞庆里,加工组后来也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叫做伟力纸品厂。那一年《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出版,母亲利用学得的手艺专门将我手头的那本加制厚实封、底面板以供用。三妹从农场顶替母亲回到市区,也在这里工作了几年。说起到里弄加工组工作,母亲对当年里弄小组长沈阿姨热情动员她参加工作而存感激之情。那年,母亲住进护理院,没想到沈阿姨也住在这个护理院。那天,三妹推着轮椅带母亲看望九十八岁的沈阿姨,两个已经九十多岁而又几十年没有见面的曾在一个弄堂相处不少时间的老邻居在此相聚,感叹万分,母亲对此说得最多的便是沈阿姨当年动员她走出家庭参加工作。

我的小学同学住在瑞庆里不少。记得一位姓臧的少先队大队长就住在这边。而我的一位同班同学也住在这里,听说他没有考进中学,有段时间老是感到自己没有尽到责任(班主任老师曾让我多多帮助他的),因此从哈尔滨路上学经过此路段,总不是滋味。那时中学班主任让我们写周记,有一次我把自己的苦恼写在周记上(尽管时隔多年),老师专门批语劝解我,我开窍才好些了。

瑞庆里与瑞康里还有兰葳里、常乐里等一起,堪称独具虹口特色的石库门建筑群,其中瑞康里和瑞庆里被列入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名单,是上海城市演变过程中极具代表性的地理地标和文化地标。整个地区建筑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与人文内涵,中国传统深宅大院与欧式联排住宅完美融合,算得上中西合璧的上乘之作,同时石库门里弄也带有浓郁的东洋风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