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过多,如何学习:大模型带来“超级阅读”

 长沙7喜 2024-05-12 发布于湖南

图片

一、Infoglut(信息过多)与“超级阅读”的可能

(1)信息过多:太多的信息改变我们的思维和认知

1964年,马歇尔·麦克卢汉写道,“人类曾经以采集食物为生,而如今他们重新要以采集信息为生”。

今天,我们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可轻易采集食取“多得多的信息。信息技术给当今世界带来“知识爆炸”,据统计,全世界的知识总量每七到十年就会翻一番,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过过去5000年信息生产的总和。而今天,信息更是呈指数级飞速增加,图灵奖获得者吉姆·格雷说“网络环境下每18个月产生的数据量等于过去几千年的数据量之和”。全世界每天发表的论文达13000~14000篇,每年登记的新专利达70万项。全球每天产生的数字信息量已经达到数十亿GB,一个人全天24小时也读不完。这种指数级增长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图片

新的信息成倍增加,信息雪崩般迎面而来 无论是金融、市场、商业,还是八卦、故事...无数的信息在比特海洋涌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人们总是感到信息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错失恐惧症),每日醒来孜孜不倦地摄入大量信息,有被动和主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涌动的信息撕碎每个人的时间,而时间却是有限的。罗辑思维、樊登读书会替人读书“成为一门生意亿万中国人不读书只读书评知识焦虑根本原因在于书太多了,在于信息爆炸。

今天,不管是学生、上班族还是专业人士,每个读者都得面对这些挑战:

- 信息过载:要找到有用的信息太费时间了!

- 信息晦涩:搞懂陌生领域的东西太费劲了!

- 信息冗长:抓不住重点,读起来又费时又费力!

- 信息同质化:看到太多重复或者雷同的信息,缺少新鲜货!

面对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庞大的知识海洋,传统的阅读方式已经不再适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阅读速度跟不上现代知识的增长速度;信息太多,选择困难,特别是在新知识领域的阅读选择上更是一筹莫展;而且,大多数人读完后,大脑里留下的知识信息都是模模糊糊的,要理解和运用知识,主要还得靠个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辅以人工笔记。即使能查阅一些细节,也得借助数据库和数字检索,但是时间、精力、脑力和信息素养等方面还是限制了我们的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14万字,红楼梦》73万字,《本草纲目》全书共190多万字,资治通鉴共300多万字,二十四史总共约4000万字,二十四史篇幅累计有3213卷,合计4000多万字,如果你每天读1万字,一年可读365万字,那么,你需要花费11年才能通读完。人生能有多少个10年。而四库全书8亿,按照每天读3万字的速度计算,要用26446天也就是72年又5个半月,才能读完《四库全书》。因此可以肯定,从问世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从头到尾读完这8亿字的鸿篇巨著。

图片

书海无涯,生也有涯,书是读不完的。我曾经花了一年时间,几乎大半年时间天天去国家图书馆翻书,每一排书架去翻书,觉得好书的就搬回一摞到书桌前,认真阅读做笔记。这样把图书馆所有书架都翻了一遍。可是,过了没多久,就又发现,自己有很多书没看过,无论是新书还是旧书。

为何有超级阅读的需要?

根本在于Infoglut信息过多而无法处理

2)超级阅读的未来可能

我们如何能更有效地读取和处理信息,把噪音滤掉,只获取核心内容,然后“食用”这过多的信息呢?

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信息的处理逐渐从人类身上转移到了机器身上,这样一来,将人们从这种海量信息不可能完成的认知负荷中解放出来,同时提高决策的速度和准确性。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数据自己“说话”,从而理解它们自己的模式,这样我们就不必费心去做这些事了。人工智能试图窥探人的言辞,猜测人类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新的信息处理方式有望取代对专业知识甚至理解的需求,至少对于那些能够获取数据的人来说是这样。

图片

OpenAI发布ChatGPT以来,一系列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生成性人工智能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尽管在现实理解、逻辑自洽等方面还有不足,但在文本生成、文本理解等方面的出色表现已经震撼了整个行业,对大众认知产生冲击

阅读作为人类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发展思维的一种方式,与信息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息息相关,必然会受到影响。当“十年寒窗”下的“读书破万卷”可以通过一个提示词即刻达成时,人们是否还需要埋头苦读呢?人类的阅读行为会被重新定义吗?基于大算力、大数据和大模型的技术支持,人工智能确实可以在瞬间“读书破万卷”,把“皓首穷经”的埋头苦读变成任意提示词下的即时反馈。

作为一种技术,人工智能不仅是人类能力的延伸,是一种极大的增强。它不仅可以代替人类完成一些本来需要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更厉害的是它可能完成以前人类无法做到的,甚至是超乎想象的工作,人工智能的未来应用有望助力人类朝着“超级阅读”迈进。

有学者就曾经讨论过人工智能带来“超级阅读”的可能性(杨凤:《中国教育报》2023年6月14日第9版《人工智能能否带来“超级阅读”》)。

所谓“超级阅读”,是利用人工智能来提升数字阅读体验,以更直观、更贴近人的方式,帮助读者突破传统阅读模式下的限制,提高阅读效率和知识管理质量。

这包括处理海量文献、精准匹配知识信息,以及定制化生成结构化知识内容等,让人们更高效地调用和管理知识信息资源,从而提升阅读体验,促进人类智能的飞跃。

基于人工智能已经展现出的语言处理和学习能力,未来的超级阅读”完全可以建立在人工智能海量信息处理能力的基础上理解和满足读者需求代替读者完成各种阅读任务。

二、“超级阅读”是一种怎样的阅读体验?

“超级阅读”是对人工智能应用前景的乐观展望,可以轻松突破个体传统阅读方式的限制。

比如,人工智能具备自然语言沟通和理解能力,能够在更加精准理解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获知作者模糊表达其中的含义;人工智能凭借极其广大的知识范围可以根据读者意愿,整合海量资源并提供个性化文献综述,迅速扩大个人的知识获取范围;人工智能还具有一定知识加工推理能力可以在阅读后提供多种知识结构化生成服务,甚至在与人工智能的互动中进行更具启发性的交流。

图片

对于个体阅读者来说,在信息获取、知识摄取等领域,“超级阅读”将大大降低阅读门槛、压缩阅读成本,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

1)AI超级阅读的方式

在人工智能辅助下,这种超越传统阅读方式的“超级阅读”并非无稽之谈,借助ChatGPT、ChatPDF、ChatMind等AI工具可以辅助阅读的方式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式:

  • 阅读文档,问题生成:一份几页的报告、书籍,可以让AI辅助阅读,边总结、边阅读,边提问。通过提供一些关键问题,让ChatGPT等AI工具帮助生成问题答案,帮助你更有针对性地阅读和理解文本内容。

  • 总结文章,摘要生成:使用ChatGPT等AI工具可以快速生成文章或文档的摘要,帮助你快速了解主要内容,节省阅读时间。AI提取及获得核心价值内容,这样不必打开每个链接全文阅读,或者进行全文翻译后再总结,而后花大量时间阅读提取有价值内容。

  • 知识广泛,主题阅读:读者借助AI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或问题,同时阅读多本相关的书籍或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和综合。在这一层次,读者借助AI广博的知识面,运用个人深刻的洞察力,以便在不同的书籍之间找到联系和差异,读者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 汇总内容,提取核心:TOP10,TOP20...TOPX的产品介绍、案例介绍等文章里,如何高效地获得这些核心内容,而不用打开文章一个一个复制,也同样可以交给AI。完全可以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笔记整理:使用AI工具可以帮助你整理和归纳阅读笔记,提取关键信息,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内容。

  • 智能标注,提炼金句AI工具可以帮助你自动识别关键词或重点内容,并进行标注,方便你后续复习和整理。

  • 图形化阅读: 根据全文结构,AI自动生成思维导图,对内容实现结构化的拆解利于理解,可视化的呈现有助于长期记忆。

总的来说,借助ChatGPT、ChatPDFChatMindAI工具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帮助你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消化阅读材料。

2)哪些阅读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

阅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用知识性阅读”,读完能立刻解决问题;另一类是“个人体验性阅读”,连接个人性的情感体验过程,无法共享也无法直接给出结果的阅读过程。

图片

“实用知识性阅读”中,可以进一步进行细分,其中包括为了考试而阅读的,为了技能提升而阅读的,以及为了寻找素材而阅读的,等等。总的来说,这些阅读都有明确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功利性阅读。这类阅读不仅目标明确,而且通常有时间限制。例如,如果下周有考试,我就必须在一周内完成相关的书籍和资料阅读。由于目标具体,时间要求具体,因此这类阅读追求效率,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知识点。这种阅读非常适合使用AI工具提高效率。

“个人体验性阅读”则更为丰富,包括追求个人成长的,缓解焦虑的,享受思考乐趣的,以及纯粹打发时间的,等等。这类阅读的特点是没有非常具体的目标,也没有具体的时间限制。对于这类阅读,是否适合使用AI工具辅助阅读则取决于个人和所阅读的书籍。个人因素的考量在于有些书籍更适合慢慢品味,比如文学作品。如果被AI工具过度概括,可能会失去情感价值。而书籍的选择取决于当前AI技术的成熟度。一方面,目前AI无法处理较长的文本内容,另一方面,AI对特定领域的内容理解还不够深入。

体验性阅读,如诗,如散文,如长于文字的小说,你可以给人一篇小说的故事梗概,但你无法给人一本小说阅读中的细节与文字所给的震撼与感动。想象性的阅读,重在激发读者的思考、想象,提出问题。

因为大模型是对人类大量著作、文本“学习”的总结,但这些总结并不包括每个人个体性身体性的体验经验。所有与个人相关联的内容,大模型并不“清楚”也无法“理解”。

所以,目前AI阅读法更适合解决实用知识类的阅读需求。

3)针对知识性的论文、体验性的散文、故事性的小说和文字性的诗歌分别如何进行辅助阅读的方式

对于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AI工具可以提供不同形式的辅助阅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特点和内涵。以下是针对知识性的论文、体验性的散文、故事性的小说和文字性的诗歌分别如何进行辅助阅读的方式:

图片

1. AI工具辅助阅读知识性论文的方式

AI工具在辅助阅读知识性的论文方面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尽管知识性的论文更加注重理论、逻辑和知识,不同于传统阅读信息的方式,以下是一些AI工具如何辅助阅读知识性的论文的方式:

  • 摘要生成:AI工具可以帮助提取各部分论文的摘要,让你在阅读之前就对论文的主要内容有所了解。

  • 关键词标注:AI工具可以帮助识别论文中的关键词,并对其进行标注,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论文的核心概念。

  • 文本摘要:AI工具可以根据论文内容自动生成摘要,让你在短时间内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

  • 主题提取:AI工具可以帮助你识别论文的主题,并对其进行整理,让你更容易理解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 文献检索:AI工具可以帮助你在海量文献中快速检索到与你正在阅读的论文相关的其他文献,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研究领域的相关内容。

通过这些方式,AI工具可以有效地辅助你阅读知识性论文,提高阅读效率并加深对论文内容的理解。

2.AI工具辅助阅读体验性散文的方式

AI工具在辅助阅读体验性的散文方面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尽管体验性的散文更加注重情感、意境和个人体验,不同于传统的信息性文章。以下是一些AI工具如何可以辅助阅读体验性散文的方式:

  • 情感分析:AI工具可以帮助分析文本中的情感色彩,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和意境。
  • 主题识别:AI工具可以帮助识别文章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线,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 摘要生成:AI工具可以帮助生成文章的摘要,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内容,抓住重点,节省阅读时间。
  • 文本生成:有些AI工具可以根据输入的关键词或主题生成相关的文本,可以用来扩展阅读材料,启发思考。

虽然AI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阅读体验性的散文,但是由于体验性散文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体验,读者仍然需要通过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因此,在阅读体验性散文时,AI工具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章,但仍需依靠个人的感悟和体验来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如果您有任何关于体验性散文阅读的具体问题或需求,请随时告诉我,我将尽力提供帮助。

3.AI工具辅助阅读故事性小说的方式

对故事性的小说,AI工具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阅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享受小说的情节和内涵。以下是一些AI工具如何可以辅助阅读故事性小说的方式:

  • 摘要生成:AI工具可以帮助生成小说的摘要,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抓住故事的主线。

  • 人物关系图:AI工具可以帮助建立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图,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 情节分析:AI工具可以帮助分析小说的情节发展,帮助读者理解故事的起承转合,把握故事的发展脉络。

  • 主题识别:AI工具可以帮助识别小说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 想象扩展:有些AI工具可以根据小说的情节和设定生成相关的想象内容,帮助读者拓展对故事世界的想象。

虽然AI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阅读故事性小说,但是故事性小说更注重情节发展、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读者仍然需要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来深入体会故事的魅力。因此,在阅读故事性小说时,AI工具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沉浸在故事中,但仍需依靠个人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来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如果您有任何关于故事性小说阅读的具体问题或需求,请随时告诉我,我将尽力提供帮助。

4.AI工具辅助阅读文字性诗歌的方式

对文字性的诗歌,AI工具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阅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意境和内涵。以下是一些AI工具如何可以辅助阅读文字性的诗歌的方式:

  • 韵律分析:AI工具可以帮助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 意象解读:AI工具可以帮助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 主题识别:AI工具可以帮助识别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核心思想。

  • 情感分析:AI工具可以帮助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 对比分析:AI工具可以帮助比较不同诗歌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虽然AI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阅读文字性的诗歌,但是诗歌作为一种高度抽象和富有想象力的文学形式,更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来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和情感。因此,在阅读文字性的诗歌时,AI工具可以作为辅助工具,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美感,但仍需依靠个人的感悟和审美来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如果您有任何关于文字性诗歌阅读的具体问题或需求,请随时告诉我,我将尽力提供帮助。

总结:

1. 知识性的论文:

- 数据分析:AI工具可以帮助处理大量数据,提供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文中的统计结果和趋势。

- 主题提取:AI工具可以帮助提取论文的关键主题和核心观点,帮助读者更快速地抓住论文的重点。

- 文献检索:AI工具可以帮助检索相关文献和引用,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论文所处的学术背景。

2. 体验性的散文:

- 情感分析:AI工具可以帮助分析散文中的情感色彩,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 主题识别:AI工具可以帮助识别散文的主题和情感线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涵和意境。

3. 故事性的小说:

- 情节分析:AI工具可以帮助分析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 人物分析:AI工具可以帮助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和关系,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和行为动机。

4. 文字性的诗歌:

- 韵律分析:AI工具可以帮助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 意象解读:AI工具可以帮助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隐喻,帮助读者更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总的来说,AI工具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情感分析、主题识别等方式辅助阅读知识性的论文、体验性的散文、故事性的小说和文字性的诗歌,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然而,作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情感表达和想象力,读者仍需要通过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来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三、“超级阅读”意味着什么?

那么,“超级阅读”会不会改变我们的阅读习惯?人工智能带来的人机协同阅读模式会不会让我们越来越依赖它?甚至人类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被篡夺“超级阅读”到底意味着什么?

面对ChatGPT带来的人工智能新一轮认知冲击,一些对于读书和学习的消极认知、对于基础教育的质疑否定又回来了,而这也正是人工智能在重新构建人类阅读行为中的认知误读与潜在风险的典型表现。

的阅读,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追求认知,更重寻求精神上的满足,这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感性生命体验。它决不会被人工智能所操控,更不会被人工智能所限制、改变。

1)AI的优势与不足

ChatGPT最大的优点就是迅速掌握语言内容的能力。

人工智能对信息处理的速度永远都比人类快。最直观的例子,人工智能翻译的准确度简直惊人,你几乎分辨不出是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水平差不多。再过10年,也许语言老师和翻译都要失业了。

在这种大趋势下,让人很矛盾的一点就是我们的阅读学习方式几乎和30年前没什么区别。

现在有了ChatGPT,像“建造、建构”“pay、cost”这些特别细致的语言知识点,机器人都可以轻松地帮人类找到相关信息,而且整理得井井有条。如果我们学习阅读的方式,花太多时间在这些细枝末节上,就会影响们发展其他能力的时间。

我们说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当机器已经或即将打破人机交流的障碍,那么,什么才是人类能独有的呢?据专家判断,Chat GPT难以做到的是对信息的深度加工整合和创造性地运用。人类每天都要做很多选择,能够做出合理的选择是一个人最核心的能力之一。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需要整合现有的知识,并且推断我们的选择会产生的效果。

正如,每一名皇帝都会留用多名“翰林“”博士”以备咨询顾问,大模型就是我们每个人随时随地用得起的专家顾问。但是,正如“翰林“”博士”只作咨询,最终还须皇帝做出决定。同理,未来我们每个人更需要的是:对整个人类知识图谱的把握(知道问谁知道怎么问)、对真实现实的感受与理解(这是行动判断的来源)、对未来的想象创新以及对决断的批判反思能力。

根本不值得花太多时间在些早晚会被机器替代掉的学习上面。

图片

举个例子,我有个同事以前花了很长时间学习速记。这个技能对人类来说实际上是很难掌握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练习。然而,随着语音转文字技术的普及,这一行业完全被淘汰了。她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学习了一个“无用”的技能。当然,你可以说,通过这种训练,她获得了记忆力、在高压环境下工作等方面的训练。但如果这是她赖以生存的工作呢?她转行是否会比其他人更艰难呢?

时间应该花在人类很难被替代的方面:阅读能力、深度思考能力、理解他人能力、健康生活能力等等。

在阅读方面,重点不是为了学习“语言”,而是有一个“阅读目标”,只不过所选择的材料大多是语言材料。我们的工作是解释那些会影响“理解”的语言要点,而不是钻研那些只存在于考题中的细节。另外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是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并开阔视野。

因此,在选择阅读材料时,不应受限于某种类型的语言材料,而是选择对个人理解问题有帮助的材料。语言能力的提高只是一个“副产品”。因为对这篇文章背后的内容本身感兴趣,所以愿意花时间去理解文章,希望自己可以就这个话题畅所欲言。比如,有个学生对老师说:“老师,我这个单元的默写一定会很好,因为这个单元是关于恐龙的,我非常喜欢恐龙,所以我会认真背单词。”

对信息的阅读获取也应该坚持不妥协的政策。每天浏览大量信息,是为了弄清楚行动所需的知识,从而让他们以较少的精力应对这一系列规则。

要为行动、娱乐和锻炼留出时间。如果你永远以学习者的态度阅读,那么恭喜你,你可能会被洗脑,离成为书呆子也就不远了。

你将成为书的奴隶,而不是知识的主人。

2)人类阅读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体验5项意义

虽然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必定会在阅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大语言模型只是处理语言符号,没有身体。所有与个人身体相关联的内容,大模型AI难以处理。

图片实际阅读对于人类的语言发展、思维发展、情感发展、多元文化理解和习惯养成都至关重要。让我们来看看实际阅读的几个方面:

1. 发展语言和阅读能力

通过实际阅读,孩子们可以学习词汇、语法、表达技巧等,同时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提供辅助学习工具,但实际的阅读体验对于孩子的发展仍然至关重要。

2. 创造力和想象力

实际阅读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阅读书籍,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想象和经历各种情节和情绪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这种独立思考和创作的过程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

3. 人际互动和情感体验

实际阅读是亲子、朋辈之间人际互动的重要方式。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朋辈之间一起阅读,讨论故事情节、分享阅读体验,不仅可以促进亲子关系、朋辈关系的发展,还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阅读氛围。这种人际互动和共同体验是人工智能无法提供的。

4. 多元文化理解

阅读实际书籍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的背景和观点。通过与作者不同的观点、思想和文化交流,孩子们可以培养开放的思维和多元文化的意识。这种体验很难通过人工智能模拟和替代。

5. 阅读习惯培养

实际阅读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孩子在触摸实际书籍、翻阅页面和放松身心的过程中,可以培养阅读的持久力、注意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这种实际的、有身临其境感的阅读体验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爱好和思维深度,而这也是人区别于人工智能、驾驭人工智能的基础素养。

总的来说,虽然人工智能会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扮演着重要的辅助和提升作用,但实际阅读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体验,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进行实际阅读,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为他们提供更丰富、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3)柏拉图曾反对文字书写

如同当年WINDOWS替代DOS操作界面那样,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将大幅降低普通人在操作层面的信息获取技能培养成本,突破阅读资源使用与整合的能力差异及局限,降低个体间新型“数字鸿沟”发生概率,从而为更多普通人带来更大的阅读自由和全新的阅读乐趣。

历史总是重复,相似的事情,2000 多年前也曾发生过。被誉为“西方第一教师”的柏拉图,就曾抵制过文字书写。在《斐德罗篇》中,他借埃及国王泰玛斯之口发出警诫,利用文字会让人善忘,将带来记忆能力的下降和思想的贫瘠:

你的这项发现将会在学习者的灵魂中产生健忘,因为他们将不会使用自己本身的记忆;他们会相信依赖外部的书面文字,而不靠自己进行记忆。 

图片

《雅典学园》

如同我们当下,人工智能初生,在柏拉图的时代,文字书写刚开始普及。柏拉图敏锐地觉察到这种新鲜事物所携带雪峰般的力量和隐忧。但是,柏拉图的警告,在之后漫长的两千年中差不多没人在意。他所担心的那种“健忘”,并未成为现实。相反,书面文化结出了累累硕果:科学与哲学、法典与经文,以及历史和文学等等系统反思与知识保存的成就。这些成就中没有一粒在口语文化贫瘠的不育之地中萌发壮大。

在文字昌明发达的时代到来之前,柏拉图预感到文字的力量,同时又惧怕它带来僵化。他担心使用文字,人不再记忆知识,记忆力下降。

当时的情况,同当下对使用人工智能的担忧显然特别相似:担心过多使用人工智能,人们不再会写作,不再会批判思考,思考能力下降。新技术被看作是对人能力的一种侵害,是懒人的扶手。

类似文字和 ChatGPT 这样的新技术,是需要人专门学习才能掌握的一种外在技术(而语言则好像是内在天生的)。正如众多刚诞生的技术那样,它们因此立即招来异化的非议。

实际上,当下的人工智能与当年的文字相似,两者都扩展了人的思想。因为新技术,不必再把一切都记在脑中,若有必要,通过新技术再获取需要的信息,也来得及。人们可以把节省下来的脑资源,用来干更复杂和更有创造力的事。

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柏拉图做出这番观察时,他无法知道西方世界接下来的两千年都将是手抄本文化。”尽管柏拉图可能会反对 ChatGPT,就像当年他反对文字一样,但是,毫无疑问,这毫无用处。这些新出现的信息技术,力量之大无法估量:它重塑了人类思维,创造了一种全新人类。2000 年后,认知神经科学家们对文盲的研究也否定了柏拉图的看法:借助文字不仅不会让人们更懒于记忆,反而通过阅读学习能够明显改善言语记忆。

纵观人类技术与生活发展的历史,技术辅助带来的阅读方式的革新从来都不是取代式,而是叠加态。

文字和印刷技术的出现,并没有淘汰有声言传播方式;广播和电影对说书、听书等形式的创新,也是对阅读方式的丰富和拓展;数字技术下有声阅读的复兴和在线阅读、视听沉浸阅读的各种尝试,更没有让传统阅读方式消失。

技术进步带来的任何一种新阅读方式,都是和以前的方式一起构成了共生的创新关系。

因此,甚至是西方第一教师柏拉图,也曾经抵制过人类教育最重要的形式:文字书写。因为他认为图书与纸张相较于口传降低了人们的记忆能力。也许,未来的人类同样会感到奇怪:现在的人类为何会反对以人工智能技术来开展教育,就像当初柏拉图会反对文字书写进入教育。

因而,不管我们愿意与否,技术都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不要成为技术僵尸,但也不需要将手机电脑丢入废纸篓,回到纸笔时代或石板时代。

不管我们愿意与否,技术必然会改变我们的工作与学习。即使我们自身抵制这种力量,改变我们生活的技术也会逼迫而来,它通过改变我们的生活来逼迫我们必须改变。

结束语

如罗伯特·皮尔西格(Robert Pirsig)说:“佛陀与上帝居住在数字计算机的电路里或者周期传动的齿轮中与居住在山巅或者莲心中同样舒服。”

书香,无论是浸染于纸墨之间,还是传输于数字比特之中,于人而言,无本质差别。


本文10688字,大约19分钟读完,感谢通读,愿您看懂并喜欢。

图片


[ 学习简史·原创系列 ]

(点击标题可阅读完整内容)

    1. 前言:为“学习”立传写史

    2. 附录:学习简史年表         

   3. 中国人不再能模仿的技术

    4. 数学只是一种语言游戏,却为何如此有用?

    5. ChatGPT会如何影响我们?

    6. 人类通过语言来学习

    7. 数学仅仅是一种语言

    8. 乔布斯、盖茨为何不让孩子用手机?

    9. 读图时代,为何会出现阅读危机?

    10. 人类转向读图时代

    11. 互联网教育为何失败?

    12. 发现儿童

    13. 追求学历的真实追求

    14. 基因组决定一人,连接组定义一人

    15. 基因不是神灵

    16. 基因决定,还是教育万能?

    17. 输在起跑线的恐惧

    18. 一条叫“智商”的幽灵

    19. 左右脑的传说

    20. 数学与语文完全不同?

    21. 数学能力的大脑建构

    22. 脑科学的“神话”

    23. 人类为何发明数字及文字?

    24. 机器人也要通过语言来思考吗?

    25. 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发明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