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赏析 ▎戈麦《献给黄昏的星》(第19期)

 安徽晓渡 2024-05-12 发布于安徽

《献给黄昏的星》

献给黄昏的星

戈麦

黄昏的星从大地海洋升起

我站在黑夜的尽头

看到黄昏像一座雪白的裸体

我是天空中唯一一颗发光的星星

在这艰难的时刻

我仿佛看到了另一种人类的昨天

三个相互残杀的事物被

怼到了一起

黄昏,是天空中唯一的发光体

星,是黑夜的女儿苦闷的床单

我,是我一生中无边的黑暗

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竟能梦见

这荒芜的大地,最后一粒种子

这下垂的时间,最后一个声音

这个世界,最后的一件事情

黄昏的星


诗歌赏析

戈麦的写作生涯虽然短暂,但却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从1985年开始尝试写作,到1991年离世,他的实际写作时间不到6年,但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诗作和其他文学作品。他的诗歌风格多变,不局限于单一的形式或主题。
戈麦的《献给黄昏的星》是一首情感深沉、意象独特的诗篇,通过描述黄昏、星星以及诗人的自我反思,展现了人类存在的孤独、黑暗与希望。
诗歌开篇即以“黄昏的星从大地海洋升起”这一壮丽的画面作为引子,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黄昏的星,象征着希望与孤独,它在大地与海洋的交汇处升起,预示着黑夜的到来,也暗示着诗人即将进入自我反思的境地。
“我站在黑夜的尽头”这一句,将诗人的视角转向了自身的孤独与迷茫。站在黑夜的尽头,意味着诗人正处于一种极端的境遇之中,他既能看到黄昏的消逝,也能预见到即将到来的无尽黑暗。
“看到黄昏像一座雪白的裸体”,这一比喻既新颖又富有诗意。黄昏被描绘成一座雪白的裸体,这不仅展现了黄昏的美丽与纯洁,也暗示了诗人对黄昏的深深眷恋与不舍。然而,这种美丽与纯洁却是短暂的,即将被黑夜所吞噬。
在“我是天空中唯一一颗发光的星星”这一句中,诗人将自己比作天空中唯一发光的星星,这既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与自豪,也展示了他在黑暗中寻找光明与希望的决心。
进入诗歌的中间部分,诗人开始了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反思。“我仿佛看到了另一种人类的昨天/三个相互残杀的事物被怼到了一起”,这里的“三个相互残杀的事物”象征着人类社会中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如战争、仇恨、贪婪等。诗人将这些事物怼到一起,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残酷与无序。
在“黄昏,是天空中唯一的发光体/星,是黑夜的女儿苦闷的床单/我,是我一生中无边的黑暗”这几句中,诗人通过黄昏、星星和自己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人类存在的孤独与黑暗。黄昏作为天空中唯一的发光体,却即将消逝;星星作为黑夜的女儿,却只能苦闷地躺在床单上;而诗人自己,则是一生中无边的黑暗,无法摆脱孤独与迷茫。
然而,在诗歌的最后部分,诗人却展现出了一种乐观与希望的态度。“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竟能梦见/这荒芜的大地,最后一粒种子/这下垂的时间,最后一个声音/这个世界,最后的一件事情”,这里的“最后的时刻”暗示着一种终结与新生,诗人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梦见荒芜的大地上最后一粒种子,下垂的时间中最后一个声音,这些都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的存在。
最后,“黄昏的星”作为诗题的呼应,不仅点明了诗歌的主题,也体现了诗人对黄昏星的深深眷恋与敬意。黄昏的星,既是孤独的象征,也是希望的象征,它在黑夜中独自发光,为诗人带来了无尽的思考与感悟。
戈麦的《献给黄昏的星》是一首情感深沉、意象独特、思考深刻的诗篇。它通过对黄昏、星星以及诗人自我反思的描绘,展现了人类存在的孤独、黑暗与希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深刻洞见与人文关怀。

作者简介

戈麦(1967年一1991年9月24日),原名褚福军,祖籍山东巨野,生于黑龙江省萝北县宝泉岭农场,198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有北大”校园诗人”之称。1991年9月24日自沉于北京西郊万泉河,时年仅二十四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