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省丽水发展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中大语文 2024-05-12 发布于福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材料一:

达尔文雀隶属于雀形目燕雀科,一共14种,其中13种分布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另一种分布在距加拉帕戈斯群岛600km的可可岛上:达尔文雀羽毛颜色均为暗色,体形相似,体长7-12cm不等,种间最明显的区别是喙部的形状和大小。据考证,这14种达尔文雀是在过去的100万年至300万年间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

1835年9月,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航行到加拉帕戈斯群岛时,在岛上发现一些羽毛颜色暗淡的雀形目鸟类,并采集了标本带回英国。后来,英国鸟类分类学家Gould在研究达尔文收集的鸟类标本时发现这些雀形目鸟类是一些以前没有描述过的新种。达尔文也因此受到了启发,在《物种起源》中论述到:“这些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的雀形目小鸟实在令人感兴趣,它们由一个种分化出来而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这些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雀形目小鸟促使达尔文产生了生物进化的思想,后人为了纪念达尔文就把这些雀形目小鸟称为达尔文雀。

(摘编自邓文洪、郑光美《达尔文雀与生物进化》)

材料二:    

1938年12月,28岁的英国帅小伙大卫·拉克和他的研究团队登上了圣克里斯托巴尔岛,研究不同种“达尔文雀”的繁殖和觅食行为。每天上午他外出观察这些小鸟,下午则捕捉个体尝试进行圈养,看不同种之间是否会发生杂交。正如达尔文曾指出的那样,“达尔文雀”非常温顺,不怕人而易于接近。这些“很傻很天真”的鸟,是拉克在野外非常难得的理想观察对象。

1939年4月,拉克一行和4种共计40只地雀一起来到美国旧金山的加州科学院。从4月底至9月初,拉克在加州科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等地的馆藏做研究,还专程去大英博物馆检视了达尔文当年采集的标本,最后他竟总共测量了近6400号“达尔文雀”标本!根据掌握的翔实资料,拉克很快撰写出了题为《加拉帕戈斯地雀亚科形态变异研究》的专著。而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面对同样的原始资料,1947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了拉克的新作《达尔文雀》,书中竟得出了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

拉克在第一本书中依据野外观察和标本测量数据对“达尔文雀”的分类进行了修订,并把主要篇幅放在了阐述种间以及种内变异上。比如喙的大小和形状在不同种之间和同一种但分布于不同岛上的种群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受到当时主流观点认为亚种之间形态差异不具备自然选择上的适应性的影响,拉克在“达尔文雀”身上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认为上述差异主要是在不同种间生殖隔离当中发挥作用,即同种的雌鸟主要通过喙型来识别同种的雄鸟。而生活在大达夫尼岛的中地雀和克罗斯曼岛的小地雀由于具有介于两种之间的喙型,而被认为可能是杂交的产物。

在回到达丁顿会堂学校又教了一年中学生物之后,拉克开始为军方工作,主要是与其他科学家一道为刚刚投入实战不久的雷达提供智力支持。在这期间,生态学上一项名叫高斯原理的理论引起了拉克的注意,并最终改变了他关于“达尔文雀”的研究结论。他明确地指出竞争导致了“达尔文雀”在食物资源利用上的分化,产生了已知的14个种和它们形态各异的喙。以地雀为例,在同时有大、中、小地雀的岛上,3种鸟喙的大小都不重叠,对应着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大达夫尼岛的中地雀和克罗斯曼岛的小地雀喙的大小却介于两种的正常值之间,这两个小岛上各只有一种食种子的地雀,因此表现出了竞争释放,即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拓展实际的生态位。就是说这两个岛的中地雀和小地雀可以选择利用的种子大小更为多样化。拉克的新书用形态学、生态学和行为学方面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予以佐证,并揭示了地理隔离和生态位分化在物种形成上的重要作用。    

稍显遗憾的是,拉克的新书更多提供的还是一种描述性的结论,定量性统计分析有限。比如,尽管他指出了对食物资源的竞争是主要的演化驱动力,但却没有提供大、中、小地雀在取食种子大小上是如何分化的例证。又如,他指出了对于同域分布的种群而言,生殖隔离是最后形成物种的关键一步,却没能说清楚究竟是何种机制导致了生殖隔离的实现。这些遗憾被开始于34年之后并延续至今的一项长期研究弥补。

对“达尔文雀”的研究,研究者们手中的工具从达尔文时代的猎枪,到拉克的望远镜,再到后来的雾网和录音机,发展到了今天的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仪。对于“达尔文雀”的认知,既有最初达尔文的慧眼未识珠,也有拉克两本著作之间观点的骤然转变,更有另一个研究团队42年的荒岛坚守。在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的研究中应当去追求长期的开放式的持续工作,因为从逻辑上来讲,演化及生态过程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尽头。

(摘编自Robbi《迈入基因组时代的“达尔文雀”传奇》)

1.下列关于“达尔文雀”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达尔文雀”特指一种在体形和羽毛颜色上存有相似特征的鸟。

B.这些雀形目小鸟被称为“达尔文雀”的原因是它们促使达尔文产生了生物进化的思想。

C.“达尔文雀”性情温顺,易于接近,这有利于研究者进行野外观察以及标本采集工作。

D.如果“达尔文雀”的喙部形状和大小存在明显差异,则表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加拉帕戈斯地雀亚科形态变异研究》主要阐述了“达尔文雀”种间以及种内的变异。

B.《达尔文雀》用多方面资料佐证观点,更多提供的是描述性的结论,定量性统计分析不足。

C.受当时主流观点影响,拉克认为“达尔文雀”喙型差异主要在不同种间生殖隔离中起作用。

D.受高斯原理启发,拉克提出食物的大小最终导致“达尔文雀”的喙型发生改变。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中《达尔文雀》所提到的观点的是(3分)

A.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达尔文雀,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

B.大达夫尼岛的中地雀和克罗斯曼岛的小地雀,具有介于两种之间的喙型。

C.大、中、小地雀的岛上,3种鸟喙的大小都不重叠,对应着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

D.同种的雌鸟主要通过喙型来识别同种的雄鸟。

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缺乏竞争者,大达夫尼岛中地雀和克罗斯曼岛小地雀可以选择利用的种子大小更为多样化。

B.拉克的新书吸收多学科研究成果,得出重要结论:不同岛屿的地雀喙型有异,是由地理隔离和生态位的分化造成的。

C.拉克通过长时间的野外观察和认真的室内研究,掌握了翔实的资料,撰写完成了两部结论完全不同的学术专著。

D.目前科学家已开始使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仪来进行研究,弥补了“达尔文雀”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研究中的遗憾。

5.“达尔文雀”的研究历史,给了我们关于科学研究的哪些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明镜台  

耿龙祥

我们厂里的墙报,是党委书记提的名字,叫做《明镜台》。

去年春节前几天,我们几个过去打过游击的老干部接受了一项任务,每人要为《明镜台》写一篇文章,总题目叫做《想当年》。

当年的经历虽然丰富,有些经历因为日子隔得久了,生活变化太大,印象也都淡薄了,有一些虽然记得比较清楚,情节又太复杂,很不容易写。①只有“妈妈”送我出大别山一幕情景还比较好写,我就决定写它。    

这里所说的“妈妈”,其实是与我素不相识的穷苦老大娘。我受了伤,部队把我安插在她家。我在她家里住了三个月,她把我当作亲生的儿子看待。我伤口一好,她送我出山归队,以后就再没见过。事隔十年了。我用了三个晚上的时间,才大体写成。结尾一段是这样的:

“下大雪,刮北风。一路上,妈妈总让我走南边。她用自己的身体,替我遮着风雪。到了小河边,一只小船在等着我。妈妈把我紧紧抱住,从怀里掏出三个窝窝头,塞进我的口袋。她流着眼泪对我说:'希望你……’”

妈妈希望我怎么样呢?她当时仿佛说了很多话,可是我再也记不起来了。要用两三句话传达出那大意来,更是困难。我的写作的“灵感”,不知到哪里去了。

墙报星期一就要出报,星期天我还在盘算这最后两句话。正好也是个大雪天,我约墙报干事三点钟来拿稿。吃过中饭,我关起门,坐在沙发椅上,苦苦的深思。②我的妻坐在我身边,替我们刚满周岁的宝宝打着第四件毛衣。

我们这个宝宝,有一副怪脾气,睡觉要是不抱,不走,不唱,他就哭。幸好保姆刘雁红是从农村来的,身强力壮,最能劳动,最有耐心,又有个和软的喉咙,又会随口编出歌来。她走得那么轻巧,唱得那么自然,一点不扰乱我的思考。她走着,唱着:

北风阵阵紧,

白雪满天飞。

阿姨怀中暖,

宝宝睡觉喽。

她的歌声使我想到了当年妈妈送我的情形。刚刚想出点眉目,她忽然停住了,对我的妻说:“唐同志,请你抱一小会儿。阿早去拿牛奶,到这晚还不回来,我去迎迎她。”妻子说:“你等一等,我把这针打起来。”

阿早,是刘雁红的六岁的小女儿,也跟她住在我们家里。住在这个城市里真别扭,牛奶厂不管送牛奶。因此我们每天要打发阿早去给宝宝取牛奶——来回要走二里路。我曾感觉到这样不大好。妻却说:“她在乡下也要做事的,多给她们两块钱就是了。”可是在这大风大雪的天气里,让她出去跑路,而且是泥泞的路,实在有点不对。所以这时我说:“把宝宝给我,你迎她去。”妻说:“你快点写你的吧,等会儿还要上街给宝宝买热水袋呢。”说着她向刘雁红瞪瞪眼。刘雁红也说:“你写吧,你的工作要紧,她不要紧的。”她继续走着,继续唱着:    

北风吹倒树,

白雪盖大路,

阿姨望阿早,

宝宝睡得好。

时间已过两点,妈妈说了些什么希望呢?将才想出的眉目,又紊乱了。房里的煤炉呼呼地响;房外的寒风也呼呼地响。雪花纷纷飘落在窗玻璃的外面,化成水珠,想下淌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保姆又停住了脚步和歌声,对妻说:“唐同志,请你抱一小会。阿早还不回来,我实在不放心,她只穿了一件小棉袄。”妻说:“你等一等,还有几针,打起来,宝宝明早要换。”

刘雁红叹了一口气,继续走着,唱着:

北风绞白雪,

白雪结成冰,

阿姨心发冷,

宝宝睡得稳。

③也不知因为煤炉里的火太大,也不知因为心里烦恼,我感到热,热得浑身发毛,就把大衣和呢制服全脱掉了,单穿着毛线衣。

“阿早还不回来。”雁红的这句话使我很不舒服。当年风雪中的老母亲,和现在风雪中的小女孩,两个形象老是在我脑子里纠缠在一起。刘雁红第三次停下来,对妻说:“唐同志,就请你抱一小会。阿早走了三个钟头了。”妻也不耐烦地说:“叫你等一等等一等的,就剩这几针。你吵得妨碍他的写作。”

约定完稿的时间已经过了三刻。我拿笔在纸上乱画,画了好多个老母亲的模样,也画了好多个小女孩的模样。幸好墙报干事还没来。我想,也许不要我这篇了吧?那正好。    

就在这时,墙报干事突然冲了进来,只见他从头发到棉鞋全部结上了一层冰冻,全身直抖,只听他说:“一个小姑娘,掉,掉,掉下河沟了……”我全身颤动了一下,只听宝宝也哇的一声大哭起来。仿佛也受了惊吓似的。妻连忙问道:“淹死了吗?在哪儿?”墙报干事跑到煤炉跟前,又喘又抖,哆哆嗦嗦地说:“没有,在工人……医院。”

这时我才看见,刘雁红脸色铁青,抖战得比墙报干事还要厉害。④她把宝宝塞到妻子怀里,替他将包被裹紧了,一声不响地冲出门去。

妻一面哄毛毛,一面问干事说:“那个小姑娘手里拿没拿奶瓶?这要真是阿早,我们宝宝明天早上吃什么呢?”

……

等到墙报干事的衣服烘干,刘雁红抱着脸色苍白的阿早回来,天时早断黑,我再也想不下去了。拿起钢笔,在“希望你”下面加几个虚点,另起一行写道:“妈妈的希望,我一点也记不起了。但是,我是绝对不应该忘记的,我心里很难受,很难受……”

从此我就对我自己,对我妻子,都有了意见。我们都是国家的干部,而且是在工厂里工作然而我们把不应该忘记的事情忘记了!我要找时间跟她好好儿谈一谈。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镜台”在文中指墙报的名字,意在提醒人们要心如明镜,照见过往,要以感恩的心态回馈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

B.文中的我虽然觉得让阿早去拿牛奶是不对的,但是在行为上没有改变,可以看出我也逐渐淡忘了和群众的平等关系,虽觉得不合理,但也缺乏深切的同情。

C.文章结尾处写到,“我是绝不应该忘记的”,这里“不该忘记的”不仅是“妈妈”的话,还有老百姓给予的帮助和他们无私的爱。

D.老母亲和小女孩两个形象老是在作者脑海里纠缠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有共同之处,都是社会底层的人物,都有一颗无私、美好心灵。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中,“比较好写”的原因是我对当时情景印象深刻,对“妈妈”怀有深切的感激之情。

B.句子②中,“第四件毛衣”写出了妻子对宝宝的爱,但也暗示了后文妻子的一些话是托词。

C.句子③中,我感到“热”和前文童谣中的“心发冷”,形成对比,写出我内心的不安和强烈的自责。

D.句子④中,刘雁红在极度担忧女儿的状态下,还把“包被裹紧”这一行为和后文妻子的言行形成强烈反差,突出妻子的冷漠和自私。

8.文中三次写到保姆刘雁红走着、唱着,而每次唱的内容都略有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文章结尾写到,“我要找时间跟她好好谈一谈”。结合文本,展开合理想象,写一写谈话的具体内容。(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华,字茂先,少孤贫,乡人刘放奇其才,以女妻焉。华学业优博,辞藻温丽,朗赡多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勇于赴义,笃于周急。器识弘旷,时人罕能测之。初未知名,著《鹤鹅赋》以自寄。陈留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才也”!由是声名始著。华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帝甚异之,时人比之子产。遭母忧,哀毁过礼,中诏勉励,逼令摄事。华名重一世,众所推服,晋史及仪礼宪章并属于华,多所损益。当时诏皆所草定,声誉益盛,有台辅之望焉。而荀勖自以大族,恃帝恩深,憎疾之,每伺间隙,欲出华外镇。会帝问华∶“谁可托寄后事者”?对曰∶“明德至亲,莫如齐王攸”。既非上意所在,微为忤旨,间言遂行。乃出华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抚纳新旧,戎夏怀之。历世未附者二十余国,并遣使朝献。于是远夷宾服,四境无虞,频岁丰稔,士马强盛。贾谧与后共谋,以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欲倚以朝纲,访以政事,疑而未决。以问裴颜,颜素重华,深赞其事。华遂尽忠匡辅,弥缝补阙,虽当暗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华之功也。华惧后族之盛,作《女史箴》以为讽。贾后虽凶妒,而知敬重华。久之,论前后忠勋,进封壮武郡公。华十余让,中诏敦譬,乃受。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于穷贱候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华所。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    

(节选自《晋书·卷三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

B.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

C.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

D.武帝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孤贫,古时称幼年丧父或者父母双亡的人为“孤”,以此说明张华的生活状况。

B.造次必以礼度,“造次”主要意义有“仓促”和“鲁莽”,在这里引申为行为举止。

C.远夷宾服,“宾服”为恐惧、畏惧之意。借远国的畏惧,突出张华杰出的外交才能。

D以华庶族,“庶族”是与“士族”特权阶级相对应的概念,指普通百姓出身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华学业深厚广博,气度见识深远。他图纬方伎各类书籍都广泛涉猎阅读,直到阮籍的欣赏才让他声名大噪。

B.张华举止合乎礼度,行事又非常的谨慎。武帝非常欣赏张华的才华,大家也都认为他的才能甚至比得上子产。

C.张华非常熟悉礼仪宪章等制度,并且擅长词章,当时的诏书诰文,都是张华所起草,张华也因为这些声誉更盛。    

D.张华怕贾后亲族势力过于强盛,作《女史箴》来讽劝。贾后虽凶暴残忍,但还是敬重张华,没有因此而迫害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遭母忧,哀毁过礼,中诏勉励,逼令摄事。(4分)

(2)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于穷贱候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4分)

14.阮籍评价张华“王佐之才”,结合选文具体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郑侍御谪闽中

高适

谪去君无恨,闽中我旧过。

大都①秋雁少,只是夜猿多。

东路云山合②,南天瘴病和。

自当逢雨露,行矣慎风波。

[注]①大都:大概。②合:交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侍御被贬谪到蛮荒之地闽中,高适以过来人的身份劝慰他尽量保持平和。

B.颔联少秋雁,多夜猿,意在表现闽中环境恶劣,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怀。

C.此去闽中不仅山高岭峻,云雾缭绕,而且多有瘴病之气,美景之外更有危险。

D.尾联“雨露”暗合皇帝的恩泽,以“风波”暗合潜在的危险,颇具意味。

16.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哪些手法表达对朋友的劝慰,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2)同样是描写塞外景象,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边塞的雄奇壮阔,而高适《燕歌行》“      ,       ”则写出的是凄凉与悲壮。

(3)荷花历来被文人所钟爱,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    a    ”,5月5日迎来立夏,此时节,春深迟暮,绿肥红瘦,南风习习,夏日初长。感知到立夏之美,古代的文人墨客写下大量的古诗词,在他们的笔下,立夏如少女般动人,        充满了无限的柔情。

立夏的感觉是从风开始的,初夏的风最是动人,有一点微醺,“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有一点温热,“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有一点不羁,“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立夏时节,并不炎热,一阵雨来,一阵风过,带着惬意的舒朗。这样的天气,最适宜万物生长,“    b    ”。如果说初夏有味道,少不了酸酸甜甜的梅子,“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如果说初夏有颜色,短不了        的樱桃,“午醉醒来一面风。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

“    c    ”,大自然的景物宣告:春,留不住,那激艳动人的春光,正在远去,初夏即将登场。“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初夏时节,虽然没有春天的        ,但自有它的悠悠风情,“夏浅胜春最可人”。是时候跟夏天说声“你好”了,它会推门而入,与你我撞个满怀。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诗句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①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②春从花上去,风过竹间清    

③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A.a①b③c②    B.a②b①c③    c.a③b②c①     D.a③b①c②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可从“新”和“质”两个方面理解。从“新”的角度看,           ,不仅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还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规定性,新质生产力不是传统生产力的局部优化与简单迭代,而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           。在制造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工厂成为主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农业领域,精准农业和智能农机使得农业生产更加高效、环保。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医疗服务更加个性化、精准。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同时,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以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一定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简明,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无友不如己者”出自《论语·学而篇》,关于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友不如己者”指的是“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另一种观点认为,“无友不如己者”其实是说“没有哪个朋友不如你,个个都有长处,全值得你学习”;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和自己志趣不一样的人交友。    

上述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认识?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学年第二学期丽水五校高中发展共同体期中联考

          

参考答案

1.C【解析】A.达尔文雀鸟,并非特指一种鸟。B.把这些雀形目小鸟称为达尔文雀的原因是后人为了纪念达尔文。D.“则表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种”,错,原文“比如喙的大小和形状在不同种之间和同一种但分布于不同岛上的种群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可见单凭喙的大小和形状无法确定它们是否属于不同的种。

2.D【解析】并非食物的大小,最终是因为竞争。

3.D【解析】A.佐证了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上的作用,原文,“并揭示了地理隔离和生态位分化在物种形成上的重要作用”。B、C都论证了自然竞争导致的喙的改变。D论证的是《加拉帕戈斯地雀亚科形态变异研究》中的观点。

4.A【解析】B不同岛屿的地雀喙型有异主要是由竞争造成的。地理隔离和生态位的分化在物种形成上起作用。C.两部结论完全不同的学术专著,错,原文是“几乎完全不同”。D.弥补了“达尔文雀”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研究中的遗憾,无中生有。

5.①科学研究会受同时代观点的影响,因此需要有自己的理性选择和判断;

②科学研究需要持久地探索,要有恒心和毅力;

③科学研究的深入需要借助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6分。每点2分)

6.D【解析】小女孩的无私心灵,文中找不到依据。老母亲和小女孩形象的纠缠的缘由是因为,老母亲是给予我关爱的人,而小女孩是需要我帮助的对象,但是当我变成“国家干部”时,我却遗忘了感恩,遗忘了人民。

7.C【解析】没有强烈的自责,更多的是不安和愧疚。    

8.①用反复的手法,渲染了了一种北风阵阵,大雪满天的酷寒景象,与外面真实的天气情况相照应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章富于节奏,产生变化的美感。③行为的重复,突显了刘雁红的负责和无私。④歌词的变化,写出刘雁红从宁静到期盼到不安的心理变化,构成了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每点2分,任写三点给6分)

9.谈话内容可包含以下几点内容:①明确我们的问题;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③我们该如何去做(5分)

示例:我们这样做是不对的,(1分)我们现在逐渐脱离了群众,我们变得高高在上,忘记了,群众曾经给予我们的帮助。我们开始觉得钱可以替代一切。(2分)我们应该牢牢记住群众曾经给予我们的帮助,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之所以获得现在的生活,和群众是分不开的。我们和群众是平等的,不能脱离群众。(2分)

10.A

11.C【解析】宾服,是归顺、服从之意。

12.B【解析】比得上子产错,是时人把他“比作”子产

13.(1)遭遇母亲去世,张华悲哀异常,武帝下诏劝勉,强迫命令他料理政事。【评分细则】译出大意给1分;“母忧”“哀毁”“摄事”3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张华爱惜人才,推举人才从不厌倦,对有一技之长的侯门贫贱人士,便赞叹称道,为他们宣扬声誉。[评分细则]译出大意给1分;“倦”1 分,“定语后置”1分,“延誉”1 分。

14.①张华博学多才,善于文辞且熟悉礼仪制度;②张华善于政治和外交,将国家治理的物阜民丰,四夷宾服;③张华不惧贾后,敢于讽谏,辅佐统治者施行善政;④张华善于发现、举荐贤才,为人才建设出力(共4点,任意3点则满分)

15.B[解析]“意在表现闽中环境恶劣”错误,意在营造悲凉的氛围。颈联“瘴疠”才是环境的恶劣。

16.①以议论开篇,诗人担心友人因被贬而心中不平,所以劝慰友人不要对被贬之事产生恨意;②借景抒情,诗人以过来人的身份,向友人如实地介绍了闽中荒僻而艰苦的环境,让友人早做准备;③比喻,以雨露喻恩泽。诗人劝慰友人,皇帝的恩泽一定会惠及远谪之人,劝勉友人要珍重。    

17.(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3)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8.A.亭亭玉立(婀娜多姿)B.鲜红欲滴,红润剔透,晶莹剔透C.万紫千红、缤纷绚丽

【解析】A处,由“立夏如少女般动人”可知,此处是在说立夏有少女般姿态,可填“亭亭玉立”或“婀娜多姿”等。B处,“初夏有颜色”“几颗樱桃叶底红”,可填有关于红色的成语,“鲜红欲滴,红润剔透,晶莹剔透”皆可。C处,由“芳菲歇去……夏木阴阴”可知,此处是在说春天百花盛开,万紫千红,故可填“万紫千红”“缤纷绚丽”等。

(每答对一空给1分,如果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语境也可以给分。)

19.B【解析】a处,从后文表述“绿肥红瘦,南风习习”,可推②句与之相符,故a对应②b处,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意思为:骄阳之下,田间地头,翠绿的麦穗开始微微泛黄;新雨过后,园中树木,诱人的黄梅透出阵阵芳香,正合前文的“万物生长”之态,故b对应①c处,“花尽蜜蜂稀”应和了后文的“春,留不住”,故c对应③

20.拟人(1分),将“夏天”拟人化,“推门而入”“撞个满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天的热烈、活泼,给作者带来惊喜(2分)表达作者对夏天无限的喜爱。(1分)。

21.①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创新②各行各业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③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各2分)

22.科技革命总是能够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一定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加快改成快速(2分),去掉“以(2分)。

23.【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张华字茂先,少年孤贫,同乡人刘放以为张华有奇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张华的学识优异而渊博,辞藻和顺而华丽,胸怀宽广,图卦谶纬方技之类的书无不详览。少年即注意修身,言行谨慎,举止必合乎礼度。见义勇为,周济危难。器量宽阔,胆识弘大,当时的人很少能测其高深。刚开始的时候,张华并不为人所知,写了《鹤鹅赋》来寄托自己的情感。陈留人阮籍看到后,叹道:“这是辅助帝王建大业的人才啊!”从此声名开始显著。张华记忆力极强,学识渊博,天下古今事物,了如指掌。武帝曾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宫千门万户情况,张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并在地上画出图样,左右视不移目。武帝甚觉奇异,时人比作春秋郑国子产。母亲去世时悲哀异常,武帝下诏劝勉,强令料理政事。张华名重当世,为众人所推崇信服,晋史及礼仪宪章的任务,都托付给张华(撰写修订),有很多增减与修改。当时的诏书诰文,都是张华所起草,声誉更盛,有宰相的威望。而荀勖自以为出身大族,仗恃武帝对他有深恩,憎恨张华,常欲伺机将张华调到外镇任职。适逢武帝问张华:“以后的国家大事谁可寄托?”张华回答说:“有明德而又是至亲者,莫如齐王司马攸。”这不符武帝的本意,算是细小的违旨,于是离间之言盛行。外调张华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招抚接纳新归附者,戎狄华夏尽怀其德。历代不曾内附者二十余国,都遣使朝贡。在这时,远夷宾服,四境无事,连年丰收,兵马强壮。贾谧与贾后共同商量,以为张华出身庶族,儒雅有谋略,上无威逼君主的疑虑,下为众望所归,打算依靠他总摄朝政,拿政治大事咨询他。尚犹豫未决,问裴頫,裴颔平时很尊重张华,非常赞成这样做。张华于是受重用,尽忠国事,辅佐朝政,弥补缺漏,虽然正值惠帝昏弱、贾后肆虐之朝,但是天下安定,这是张华的功劳。张华怕贾后亲族势力强盛酿成灾祸,作《女史箴》以讽劝。贾后虽凶暴嫉妒,但还是知道敬重张华。很久以后,朝廷论张华前后功勋,晋封为壮武郡公。张华推让十余次,皇帝下诏敦促开导,这才接受。张华爱惜人才,劝勉荐拔人才从不厌倦,即使穷贱杂役之士有一技之长,便赞叹称道,扩大他们的声誉。张华向来很爱书籍,死时家无余财,只有文史书籍装满了箱子。曾经搬家,光书就拉了三十车。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都是根据张华的版本校勘的。天下奇闻异事,世上少有的,张华那里都有。因此博识多闻,当世无人可与张华相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