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近现代戏剧

 A松毛岭634高地 2024-05-12 发布于山东

中国近现代戏剧

此部分主要参考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钱理群等主编的《现当代文学三十年》。其他可以参考程光伟、孔庆东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董建、董乐山著《戏剧艺术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1、戏剧与戏曲

戏剧是特殊的艺术类型,是一种时空综合性艺术,是表情和造型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如音乐就是一种表情艺术,绘画和舞蹈就是造型艺术),也是一门古来的艺术,自人类文明产生之始就有了古老的戏剧。戏剧在狭义上就是话剧,是西方戏剧。1907年戏剧传入中国,标志性事件就是春柳社按西方样式编演了新戏剧《茶花女》。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统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昆曲、皮黄戏、京剧等。宋元之后,以歌舞演故事为主的南戏与杂剧占据戏曲舞台,清代则是京剧发展和兴盛的时期。

由国外传入的话剧被称为新戏,而传统戏曲被称为旧戏,新剧旧剧的对应即话剧与戏曲的对应贯穿整个中国的20世纪。

2、世界范围内得以保存下来的三大戏剧文化体系

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戏剧(悲喜剧),古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前三种戏剧和日本的能剧并为四大样式。西方文化为主导文化,古希腊为源头,西方文化强势,而东方文化系统和印度梵剧已经消亡,日本的能剧和歌舞仍然存在。在法国的学者发现东方戏剧的魅力在于是残酷戏剧。中国戏曲的特点是角色行当化,表演的歌舞化和舞台构造虚拟化、写意化。

戏剧是与人类文明、人类本性、人类之根相结合,戏剧属于物质文化更属于精神文化(三大文化指物质、制度和精神)

3、戏剧的起源

戏剧起源关系到人的模仿的本能、表现的本能、观看的本能。戏剧是一种社会化的艺术,是群体艺术,它与人的社会性相关,是社会化本能相结合的产物。

4、戏剧的本质特征与要素

构成戏剧的基本要素有四个(1)演员和表演艺术(核心要素);(2)观众的因素,观演关系——戏剧的基本关系和基本矛盾;(3)剧本因素(意味着表演一个故事),戏剧的特定情境,剧本对戏剧的规定性,情节和戏剧冲突不可缺少。表演最早产生,戏剧稍晚,剧本的产生标志戏剧的成熟。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即兴戏剧史靠演员即兴表演的,“案头剧”是仅供阅读的,非完整意义上的戏剧。剧本不是唯一的决定性要素。(4)剧场与导演艺术:戏剧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同剧场的出现与导演分不开,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旅行剧团梅宁根公爵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导演。导演的出现使戏剧由自觉走向成熟,使剧场作为整体出现。

5、中国近代戏剧(话剧)分期

(1)萌芽幼年时期(1907年文明戏——五四运动)

(2)酝酿时期(20年代——30年代《雷雨》出现之前)。话剧的命名:田汉和洪森,北方的陈大悲和南方的田汉(南国戏剧社)。

(3)成熟时期:30年代,《雷雨》,三一律式(有古希腊,易卜生,莎士比亚,佳构剧的影子),其后的《日出》(学高尔基)、《原野》(学奥尼尔)、《北京人》(转向契诃夫)、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田汉的《好一记鞭子》。“三出小戏”即(《三江好》、《最后一记》、《放下你的鞭子》)

(4)黄金时期:

抗战时期国统区以重庆为代表,郭沫若《屈原》等;在上海孤岛有李健吾、杨绛等的《弄假成真》《称心如意》)

20世纪40年代后期解放区延安的秧歌剧和话剧民族化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人艺的焦菊隐和上海人艺的黄佐临,号称“南黄北焦”。

1957年反右,话剧寒冷的冬天到来,全国只有八个样板戏。

改革开放后80年代探索戏剧出现,北京人艺的编剧高行健等;出现了一些优秀剧目《桑树坪记事》、《狗儿爷涅槃》等

中国现代戏剧是外来的西方艺术与中国二十世纪的政治历史与文化融合的表征,它与传统的戏曲处于同一时空之下,两者之间既相互抵触,又相互借鉴。中国现代戏剧起源于二十世纪初,成长于二三十年代,在四五十年代蔚为壮观,在六七十年代受到专制制度的摧残,在八九十年代重新苏醒,并具备了新的艺术品格。

6、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

1907年,由中国留学生组成的戏剧团体春柳社在东京成立,演出文明新戏《黑奴吁天录》,正式宣告了中国现代话剧的诞生。

7、五四时期的中国话剧

在五四时期,中国话剧呈现出强烈的写实主义特征。易卜生的《娜拉》在中国演出产生很大影响,“问题剧”成为时代创作风潮。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欧阳予倩的《泼妇》、胡适的《终生大事》,从婚姻、家庭、妇女问题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发出挑战。

8、爱美剧

“爱美剧”兴起,剧团组织也纷纷成立与活动,其中田汉领导的“南国社”影响很大。

9、上海戏剧社

上海戏剧社是1921年在上海成立的,由洪森主持。重视舞台实践,排演过《少奶奶的扇子》、《怒吼吧,中国》。它是中国早期的戏剧团体中历史最长的一个。

10、二十年代的戏剧

二十年代的戏剧创作,浓厚的人道主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是突出的特色,在艺术上也较文明戏阶段有长足的进步。

11、三十年代的戏剧

是中国话剧的成熟期。左翼戏剧运动成为戏剧活动的主力。田汉的《顾正红之死》、《梅雨》,洪深的“农村二部曲”都表现出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曹禺的《雷雨》、《日出》是非常突出的剧作。

12、四十年代的戏剧

四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戏剧创作的最高潮。在题材、风格、形式上向丰富多彩性发展,在戏剧艺术的探索上更为成熟,审美趣味上向民族化靠拢,融入中华民族传统的含蓄凝练的审美特征。

13、四十年代的著名戏剧作品

四十年代出现的著名戏剧作品有郭沫若的《屈原》、陈白尘的《升官图》、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曹禺的《北京人》还有贺敬之的《白毛女》。

14重要作家

中国现代戏剧史要重点掌握几个剧作家和他们的主要作品。如洪深、田汉、夏衍、曹禺、郭沫若、老舍。

15、分析《雷雨》

《雷雨》是曹禺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全剧四幕,是在一天的时间、两个舞台背景(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内集中表现了两个家庭成员之间前后二十年的错综复杂的纠葛,写出了不合理的关系及其造成的罪恶。它深刻的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罪恶和他们的卑劣行径,引导观众去追溯产生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

周朴园是作品的主人公,也是作品主要批判的对象。在周朴园身上引出了两条主线,一条是他与繁漪的冲突,主要表现他在家庭中的专制;另一条是他与鲁大海的矛盾,主要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这两条线索是通过侍萍(鲁妈)连结在一起的。周朴园的形象是通过他与繁漪、侍萍这两个女性的关系来完成的。他强迫繁漪吃药,并不是关心妻子的健康,而是为了维护他封建大家长的面子,他专横、冷酷。

繁漪对周萍始乱终弃,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以强烈的报复作为反抗的手段。繁漪性格对于封建家庭的破坏就在于此。她的雷雨式的性格:爱像一团火,恨也像一团火。

侍萍是一位善良的、深受迫害的妇女形象。她从自己的悲惨经历中对周朴园和封建旧家庭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心灵深处仍对周朴园抱有幻想,表现了她性格中软弱的一面;而她对女儿四凤的重蹈覆辙又无能阻止,便归之为命运。

16、曹禺

曹禺创造了现代话剧史上一批典型的艺术形象,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在人物语言上,具有鲜明的性格和充分的动作性;戏剧冲突尖锐,并不断深化,引向爆发,造成紧张气氛,一个个悬念吸引着观众。

17《茶馆》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故事都发生在一个茶馆里,这里人来人往,会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小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作家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几十个人物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各种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命运。

18、样板戏

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江青树立为样板的几个现代题材的戏剧,包括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杜鹃山》和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