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首改变世界的流行金曲,成就40年歌坛难以复制的高光时刻

 大叔唱片屋 2024-05-12 发布于海南

1984年,最受全世界关注的两件大事,一是洛杉矶的奥运会,二是非洲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的饥荒。在此背景下,活跃的流行音乐圈也催生出了一种新的歌曲类型,那就是群星参与的慈善活动公益歌,以及大型运动会的主题歌。从这年开始,世界歌坛陆续诞生了一些流行性和传唱度都极高的“神曲”,很多影响深远、流传至今。这期,从我收藏的黑胶和磁带里,选出8首难以超越的流行“大歌”分享给朋友们。

01

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

曲/词:Bob Geldof、Midge Ure(Ultravox)

制作人:Midge Ure、Trevor Horn

独唱(按演唱顺序):Paul Young、Boy George、George Michael、Simon LeBon(Duran Duran)、Sting、Tony Hadley(Spandau Ballet)、Bono(U2)

合唱:Phil Collins、Bob Geldof、Paul Weller、James Taylor、Midge Ure等

合声:David Bowie、Boy George、Paul McCartney、Holly

84年10月,看了电视上埃塞俄比亚饥荒的报道,英国歌手Bob Geldof产生了为当地灾民募款的想法,他与Midge Ure合作写下了“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他们知道现在是圣诞节吗?)”。并在电台透露准备发行慈善募捐专辑的想法。很多歌手知道后,纷纷自荐参与专辑制作。于是,他们召集了当年英国及爱尔兰最知名、最具代表性的很多歌手,以“Band Aid”为名,组成了人数众多的临时乐队,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歌曲的录制。11月29日,赶在圣诞节之前,公开发行了这张单曲EP,并将唱片销售收入全数捐献给埃塞俄比亚的灾民。

唱片推出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第一周仅在英国就销售超过100万张,成为英国有史以来销售最快的单曲唱片。不仅独占英国单曲排行榜冠军长达五周,累计357万张的销量也让它成为英国历史上销量第一的单曲,这个记录直到1997年才被埃尔顿约翰为戴安娜王妃的纪念单曲《Candle in the Wind 1997》所打破。

第二年的7月13日,在Bob Geldof的多方呼吁下,声势浩大的Live Aid慈善演唱会在伦敦的温布利大球场和费城的肯尼迪体育场同步举行。演唱会持续了16个小时,通过全球通信卫星向140多个国家转播了实况,吸引超过10亿的观众收看,共募集超过8000万美元的善款,全世界100多位著名摇滚歌星参加了义演。在音乐上没有太多成就的Bob Geldof,凭借这首歌和系列活动,不仅开创歌手以演唱的形式参与慈善活动的新模式,更让这类歌曲获得了不同于一般流行歌的影响,真正成就了“摇滚乐最后一次改变世界”的巅峰时刻。

02

We Are The World

曲/词:Lionel Richie、Michael Jackson

制作人:Quincy Jones

独唱(按演唱顺序):Lionel Richie、Stevie Wonder、Paul Simon、Kenny Rogers、James Ingram、Tina Turner、Billy Joel、Michael Jackson、Diana Ross、Dionne Warwick、Willie Nelson、Al Jarreau、Bruce Springsteen、Kenny Loggins、Steve Perry、Daryl Hall、Huey Lewis 、Cyndi Lauper、Kim Carnes、Bob Dylan、Ray Charles

合唱:Harry Belafonte、Lindsey Buckingham、Bob Geldof、Bette Midler、The Pointer Sisters、Smokey Robinson、Waylon Jennings等

受“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的影响,占据主流地位的美国歌坛,肯定不会甘于人后,虽然没有抢到“头香”,但以歌曲质量、唱片销量、以及后续的影响力,“We Are The World”确实成功地超越了前者。最先发起号召的是老牌黑人歌手哈里贝拉方特,在他的提议下,很多歌手都纷纷表示愿意参与。

当年最红的莱昂内尔里奇和迈克杰克逊负责歌曲创作,他俩花了四天来构思旋律,里奇先完成一部分,杰克逊看过后灵感大发,一夜之间就把全曲写好。之后,杰克逊又花了两个半小时填好歌词,最终完成了这首“We Are The World(天下一家/四海一家)”的巨作。

85年1月28日晚,制作人昆西琼斯召集众歌手,在洛杉矶的A&M录音室,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完成了歌曲的录音以及音乐录影带的拍摄。经过后期制作与合成,并效仿“Band Aid”,以“U.S.A. for Africa”为组合取名后,该单曲EP在同年3月7日正式公开发售,并同步发行了幕后制作的花絮录像带。

唱片推出后,获得空前的反应,短短数周便狂销700万张,在告示牌单曲榜也火速窜升,第4周登上榜首并蝉联四周。第二年,还获得第28届格莱美的年度制作、年度歌曲、最佳短篇音乐录影带、最佳流行合作表演等4项大奖。最后,该歌曲的唱片及周边共为非洲灾民筹集了超过6000万美元的善款。

不同于“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的英伦风和新浪潮,“We Are The World”显然要大气很多。如果说,前者给以后的公益歌制订了参与的模式,那后者就是为它们确立了歌名、旋律和歌词的方向。听“We Are The World”,我喜欢先听唱片,再看MV。先听唱片,是为了盲听找出独唱歌手的不同声音;再看MV,就希望能够再和他们一起沉浸在那奇妙的一夜。

整首歌里,最让我激动的是,第一段主歌,莱昂内尔里奇的开声演唱;第二段副歌,布鲁斯斯普林斯汀那沙哑、音高而不破的“We Are The World...”,史蒂夫佩里漂亮的高音,以及让人眼前一亮的辛迪劳帕,特别是她后面那句直冲云霄的高音和唱;第三段副歌,好像又不在调上的鲍勃迪伦。时长7分多钟的歌曲,给天王巨星们留足了表现的空间,他们精彩的演唱,也确实没有辜负词曲创作、编曲、指挥和制作人的一番苦心,共同铸就了这个永恒的时刻,让这首歌永远地常留在每一个歌迷的心中,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样的音乐才是人类最美的语言。

03

明天会更好

曲:罗大佑  编曲:陈志远

词:罗大佑、张大春、许乃胜、李寿全、詹宏志、邱复生、张艾嘉

制作召集人:张艾嘉  制作人:李寿全

制作群:彭国华、段钟潭、陈志远、吴正德、罗大佑

独唱(按演唱顺序):蔡琴、天哥、苏芮、潘越云、甄妮、李建复、林慧萍、王芷蕾、黄莺莺、洪荣宏、陈淑桦、金智娟、王梦麟、李佩菁、费玉清、齐豫、郑怡、二姐、杨林、齐秦

合唱:小松、小柏、王日昇、文章、水草合唱团(新加坡)、包伟铭、成凤、江音洁、百合二重唱、李碧华、李宗盛、何春兰、芊苓(马来西亚)、巫启贤(新加坡)、吴大卫、林禹胜、林淑蓉、邰肇玫、施孝荣、岳雷(新加坡)、唐晓诗、徐乃麟、徐炜、姚乙(马来西亚)、麦玮婷、许慧慧、陈黎钟、黄慧文、张清芳、张海汉、童安格、杨列、杨耀东、廖小维、赖佩霞、钟有道、蓝心湄、罗吉镇

因为前两首歌的巨大影响力,这个风潮也吹进了华语音乐圈。与它们的主题不同,85年的“明天会更好”是为了呼应第二年的“世界和平年”。它邀集的歌手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唱片公司,打破了签约的限制。唱片发行募集到的600万元新台币,全部捐作公益用途。

如果说,“We Are The World”在英文歌里是神一般的存在,那华语歌肯定就非“明天会更好”莫属了。旋律上,罗大佑的创作完全可以媲美杰克逊,也更符合我们的听感和偏好。歌词方面,因为参与人较多,不清楚我最喜欢的那几句到底出自谁之手,但整体看,在华语歌里能出其右者应该也不多。在唱句的安排上,罗大佑他们把两段主歌最漂亮的华彩都留给了女歌手,当然男声的衬托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编曲和演唱方面,前两段主歌和副歌都以独唱为主。对我个人而言的惊喜时刻,包括第一段主歌的苏芮和潘越云,第二段主歌的林慧萍,第一遍副歌的黄莺莺;第三段主歌的金智娟和王梦麟,第四段主歌的郑怡;第五遍副歌的苏芮和齐秦对唱,以及第六遍副歌的苏芮和音。正是包括这些歌手在内的所有参与者共同努力,才为我们留下了这首旋律优美动听,歌词朗朗上口,主题意义积极向上的经典大合唱。

04

让世界充满爱

作曲:郭峰  作词:陈哲、王健、小林

指挥:孟大鹏

伴奏:东方歌舞团录音公司乐队

演唱(按姓氏笔画):丁武、王迪、王洁实、韦唯、毛阿敏、田震、庄鲁迅、傅迪声、刘欣茹、朱桦、成方圆、牟玄甫、孙国庆、乔姗、许丽娟、李玲玉、张暴默、张伟进、张燕妮、张海波、郑绪岚、周峰、柳培德、胡晓晴、胡月、胡寅寅、祁竺蕾、黄红英、崔健、常宽、蔡其平、蔡国庆、谢莉斯等112位歌手

受85年“We Are The World”和“明天会更好”的影响,当时还在蹒跚摸索、学习前进的大陆歌坛,在郭峰、陈哲等音乐人的努力之下,为我们交上了一份令人惊喜的答卷,写出了至今仍影响深远的“让世界充满爱”。它帮助我们暂时摆脱了对港台“扒歌”的羁绊,以我们的方式唱出了属于我们的大情怀,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内陆流行音乐的发展,成为了那个年代标志性的大陆原创“金曲”。它和86年5月9日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的“百名歌星演唱会”,更成为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让世界充满爱”的结构很特别,它是一首组曲,由序曲和“走向明天”、“幸福平安”和“永不分离”三部曲组成。首尾呼应的第一、三部,按独唱+合唱的形式编排;而衔接、过渡的第二部,取消了独唱,改为了男、女声重唱+大合唱的形式。整首歌传唱度最高的是第二部曲,很多人记得这首歌的旋律,可能都来自于此,而忘了它其实只是完整三部曲的中间一段。

05

和平之歌

曲/编/监制:林敏怡  词:郑国江

演唱(按演唱顺序):谭咏麟、甄妮、关正杰、林珊珊、张学友、林子祥、陈美玲、王雅文、蔡枫华、周启生、叶振棠

1986年,香港也举办了一场“国际和平年”音乐会, “和平之歌”就是专门创作的主题歌。但中肯地说,在传唱度和影响力上,它可能不如其他7首歌,出于对林敏怡这首旋律的喜爱,我还是决定把它选了进来。在多位歌手参与的合唱歌里,如何安排歌手负责的唱句,是很有讲究的,其关键在于综合考虑歌手的声音特质、演唱方式与旋律、歌词和编曲的契合度,这才有了我上面提到的很多合唱出彩之处。

或许是旋律的缘故吧,“和平之歌”走的却是不一样的路数,所有歌手的演唱都很贴合旋律的走向,都在自觉减少个性发挥,就连林子祥的那句,也能明显感觉到他在压低自己擅长的高音。这种放弃个性来服务全局的安排和演唱,反而给歌曲带来了不一样的“和谐”。虽没有意外惊喜,却更能让听歌的人在相互“迁就”、配合默契的不同嗓音之间,听着突出主题的歌词,不自觉地沉醉于优美、舒缓的旋律,这或许就是它特别的合音之美。

06

地球大合唱

曲/编:顾嘉煇  词:林振强

制作人:顾嘉煇

独唱(按演唱顺序):徐小凤、关正杰、梅艳芳、罗文、叶丽仪、张学友、邝美云、许冠杰、吕方、林忆莲、谭咏麟、陈洁灵、叶倩文、林子祥、张国荣、钟镇涛、陈百强、甄妮

合唱:Raidas、太极、文佩玲、李丽蕊、杜德伟、林志美、夏韶声、区瑞强、张德兰、郭小霖、陈松伶、陈美玲、陈慧娴、一派、雷安娜、蔡枫华、蔡国权、刘天兰、刘美君、蒋丽萍、卢冠廷

“地球大合唱”,是1987年香港无线电视TVB为庆祝成立20周年,而专门制作发行的一首慈善歌曲。因为,对香港流行音乐传播的强力控制,这次TVB邀请的歌手阵容显然要比“和平之歌”豪华很多,基本囊括了当年活跃在歌坛上所有的一、二线歌手。深受TVB和歌迷青睐的旋律大师顾嘉煇,毫不意外地交出一首耐听、易唱的好歌。歌词方面,不管是它或“和平之歌”,我都不太满意,不知道为什么一到这样大题材的歌曲,香港的填词高手却经常会“掉链子”,可能也只是我个人的感觉吧。

与“明天会更好”等不同,煇哥的编曲为这类大合唱歌,提供了一类新的编排方式。他让全部独唱歌手,先唱了两遍主、副歌,最后再以大合唱的形式,将副歌推向了整首歌的高潮。另外,别的独唱歌手都只唱了一段,不知道什么原因,林子祥和叶倩文却唱了两次,那个时候他俩好像还没走到一起,这样安排的用意,或许只有煇哥能说清楚了。最后,在演唱方面,我比较喜欢罗文的唱句,他拿手的韵味悠长;林子祥、叶倩文的第一段里阿Lam的和音;以及陈百强原地拔起“再获能量”的那句高音,与张学友和邝美云合唱的同一唱句相比,Danny的自由发挥更能带给人惊喜。

07

Hand In Hand

曲、编:Giorgio Moroder  词:Tom Whitlock

演唱:Koreana组合(李永奎、李爱淑、洪花子、李胜奎)

如果说“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开创了慈善活动合唱歌的潮流,那意大利音乐人Giorgio Moroder就是当之无愧的大型运动会主题歌“开山鼻祖”。在他为84年洛杉矶奥运会创作的“Reach Out”之前,并没有太多人会关注大型运动会的主题歌,正是他以一己之力为歌坛创造了这类歌曲的新模式。他为88年汉城奥运会创作的这首“Hand In Hand”,就是奥运史上最好听、传唱最广的主题曲,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甚至一度考虑过将它定为永久会歌。歌曲不但旋律优美、动听,末尾之处的那一声极富朝鲜特色的“阿里郎”,更是画龙点睛,堪称文化融合的典范。

对于这样一首惊世骇俗、流传甚广的经典之作,擅长“来料加工”的香港歌坛,肯定不会放过它。我们比较熟悉的改编歌,就有校长演唱的国语版“心手相连”,由台湾的汪正光、陈建名、唐婉玲、巫玉花、林丰沛、许梅郁、刘虞瑞、陈美威、张琼子和慧慧等共同完成填词。相较于英文歌词的陌生,“心手相连”的国语歌词填得太好。虽然校长“标准”的国语腔没有任何提高,但以他的唱功、人气,又有这么优美的旋律加持,这首歌还是和汉城奥运会一起,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除“心手相连”外,香港本地还把它改编成粤语版的“一呼百应”,由向雪怀填词、李明珠和黄翊演唱。不过,这次的改编却是一次失败之作,在当年港乐的奥运歌曲竞争中,完败给了黄敏华的“挑战”。

08

Un'Estate Italiana

/To Be Number One

(Summer 1990)

曲/编:Giorgio Moroder

词:Edoardo Bennato/Gianna Nannini/Tom Whitlock

制作人:Giorgio Moroder

演唱:Edoardo Bennato、Gianna Nannini

/ Giorgio Moroder Project(英文)

在“Hand In Hand”大获成功后,仅过2年的意大利之夏, Giorgio Moroder又为我们带来了这首经典的“To Be Number One”。那一年的世界杯我至今难忘,比赛期间正准备参加高考,很多个晚上,我都会编一些理由,找机会开电视偷看半场球赛,虽然父母没说我,但我知道他俩是担心的,还好,一切都完美,我和我喜欢的德国队都拿到了想要的结果。

Giorgio Moroder不仅创作了这届世界杯的会歌,还和他的乐队一起演唱了英文版,意大利版则由两位本地歌手演唱。从录音室版本的听感比较,两版编曲略有不同,应该各有各的受众。但对我而言,我肯定首选当年开幕式的现场版,宏伟的圣西罗球场,现在早已不再年轻的那一批模特,以及他俩在现场令人震撼的演唱,才是我对这届世界杯最深的印象。准备这期资料的时候,找了一下自己的收藏,我竟然没有这首歌的黑胶或磁带。没办法,只能用校长的“理想与和平”来代替了。作为一个至今还在踢球的老球员,没有谁能比他,更有资格来演唱这首粤语改编歌。当年的他,声音状态正处于最松弛的阶段,演绎这类富有激情的歌曲,那是驾轻就熟,历经这么多年,这首“理想与和平”依旧深受众多歌迷和球迷的喜爱。

点击上面logo 关注大叔唱片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