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普通人想上位,必须要有的思维方式

 新用户77073641 2024-05-12 发布于吉林

图片


Hi,我是上北。


《资治通鉴》第021期分享~

关于“小人物上位”

图片

施耐庵说过:
母弱出商贾,父强做侍郎。
族望留原籍,家贫走他乡。
普通人怎么往上走?

让我们首先看一段2400余年前,《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一位普通人的非凡“晋升之旅”。

图片

卫鞅(即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原本是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
商鞅最初在魏国宰相公叔痤的府中担任中庶子,一个并不起眼的小人物。他自幼聪明好学,对治国理政有着浓厚的兴趣。尽管出身平凡,但商鞅从不满足于现状,他渴望能够一展所长,为国家做出贡献。
商鞅最初在魏国宰相公叔痤的府中担任中庶子,虽然公叔痤认识到了他的才能,但未及推荐他给魏惠王,公叔痤便病逝了。公叔痤在病榻上曾建议魏惠王重用卫鞅,否则就应当杀掉他,但魏惠王并未采纳这一建议。卫鞅因而离开魏国,转而投奔秦国。
商鞅在入秦之前,已经对各国的政治形势有所了解。当他得知秦孝公下令求贤,意图招募有才能的人才以图强秦时,商鞅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于是决定前往秦国。
商鞅在入秦之前,已经对各国的政治形势有所了解。当他得知秦孝公下令求贤,意图招募有才能的人才以图强秦时,商鞅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于是决定前往秦国。
商鞅明白,直接求见秦孝公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作为一国之君,秦孝公日理万机,不可能随意接见每一个求见的人。因此,商鞅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接近秦孝公的中间人。他选择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一个在朝中有影响力且能够直接与秦孝公交谈的太监。
商鞅通过各种途径与景监建立了联系,并成功说服景监引荐自己给秦孝公。景监看中了商鞅的才华和诚意,决定帮助他。在景监的引荐下,商鞅得到了与秦孝公见面的机会。
商鞅初次见秦孝公时,提出了自己的帝道治国理念,但秦孝公对此并不感兴趣,甚至在听商鞅讲述时睡着了。这次会面结束后,秦孝公对景监表示不满,认为商鞅不过是个妄人。
商鞅并没有因为初次的失败而放弃。他反思了初次见面的失败原因,并调整了自己的策略。五天后,商鞅通过景监再次请求秦孝公的接见,并在这次会面中提出了更加符合秦国国情的霸道治国理念。
这一次,商鞅的霸道治国理念深深打动了秦孝公,秦孝公对商鞅的才华和见解给予了高度评价。商鞅终于获得了秦孝公的认可,从而开始了他在秦国的改革之路。
得到秦孝公的信任后,商鞅开始实施自己的改革计划,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法措施。这些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使秦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强国。
这就是卫鞅作为一个普通人,往上走的路径。

01

找对人,贵人相助

有一个名叫张良的年轻人,他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家,却心怀天下,立志要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智慧。

早年,张良在家乡广结英才,他的智慧和胆识,让他在乡里小有名气。秦末乱世,群雄逐鹿,张良遇到了他生命中的贵人——刘邦。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张良以一介布衣的身份,为刘邦出谋划策,深得其赏识。然而,张良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计策曾一度遭到同僚的质疑,甚至有人诬陷他通敌。

面对这些非议和误解,张良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选择了坚持和忍耐。在刘邦的庇护下,张良得以继续施展自己的才华。他的智慧和策略,帮助刘邦在楚汉争霸中屡屡获胜,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

图片

02

知行合一

在这个信息爆炸、机会无限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改变命运的力量。然而,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知识的积累,而在于行动的实践。真知,源于行动,唯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洞悉事物的本质,触摸到成功的脉搏。

看见机会,更要抓住机会。许多人在机遇面前犹豫不决,或是浅尝辄止,这都不是真正的“看见”。真正的看见,是坚信自己的判断,全力以赴地去实现目标。只有当我们看见了、相信了、并且做到了,我们才能说,我们真正地“看见”了机会。

不躺平、不摸鱼、不划水,这是新时代年轻人的生存底线,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态度。在致良知的道路上,我们追求的是知行合一,是将内心的信仰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力量。

我们所处的时代,国运昌盛,科技日新月异,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在这个时代,机会无处不在,但真正稀缺的,是那些能够洞察时代脉搏、勇于实践创新的思维和想法。是在逆境中,依然能够坚持自我,用行动点亮前行之路的微光。

行动起来,用你的智慧和勇气,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将梦想转化为现实。在知与行的合一中,找到属于你的舞台,让世界看见你的光彩。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