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堪舆名著《发微论》注解

 新用户38922816 2024-05-12 发布于海南

图片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西山先生,建宁府建阳县(今:福建)人,蔡发之子。南宋著名理学家、律吕学家、堪舆学家,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被誉为“朱门领袖”、“闽学干城”。幼从其父学,及长,师事朱熹,熹视为讲友,博涉群书,探究义理,一生不涉仕途,不干利禄,潜心著书立说。为学长于天文、地理、乐律、历数、兵阵之说,精识博闻。

二十五岁到五夫向朱熹问易,朱扣其学识,见他谈吐非凡,即惊奇地说:“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之列”,四方来学者,朱必让元定考询方能入学。朱、蔡二人师友相称,研究学问,著书讲学,长达四十年,亲密无间,在学术上成为朱熹的左肱右臂。

公元1169年,蔡元定重上西山设“疑难堂”,与朱熹在云谷的“晦庵草堂”遥遥相对。为了及时联络问学,故在两山悬灯相望,夜间相约为号,灯暗表明学有难处,翌日往来解难。元定每到朱处,朱必留他数日,论学经常通宵达旦。宝佑三年,理宗皇帝为此敕建“西山精舍”,塑绘蔡元定与朱熹对座讲道神像。御书“西山”巨字,由孙杭石刻于石崖上。

蔡元定教人以性与天道为先,自本而支,自源而流,闻者莫不兴起,在西山讲学,学生常常挤满书屋内外。朱熹说:“造化微妙,惟深于理者识之,吾与季通言未尝厌也。”学生黄干说:“开始受学晦庵,首试西山蔡公之门,从游者多矣!公之来谒,先生必留数日,往往通夕论学不昧,从先生游者,归必过公之家,得其言论不忍去,去皆必有所得也。干之识公为最久,而荷之教最深。”

传说蔡元定曾与友人一起寻龙,路经某地时,旁人听到他们讨论真龙大地,就讥笑他说:山中若有王候地,何不归家葬乃翁。蔡元定当时礼貌地说:山中确有王候地,可惜不是我家的地方。那人就笑说,如果是我家的就给你吧。蔡元定看中的地方,正是属于此人的,于是就花钱买下了此人的地方,后人把这个地方称为“蔡家山”。蔡元定把他的父母迁葬于此地后,认为已经把家山风水布置妥善,于是上京谋求出路,后来成为“太子太傅”。

《宋史·儒林传》记载:元定之学,旁涉术数,而尤究心于地理。是编即其相地之书。大旨主于地道一刚一柔,以明动静,观聚散,审向背,观雌雄,辨强弱,分顺逆,识生死,察微着,究分合,别浮沈、定浅深、正饶减、详趋避、知裁成,凡十有四例,递为推阐,而以原感应一篇,明福善祸淫之理终焉。盖术家惟论其数,元定则推究以儒理,故其说能不悖于道。如云水本动,欲其静,山本静,欲其动。聚散言乎其大势,面背言乎其性情,知山川之大势,默定于数理之外,而后能推顺逆于咫尺微茫之间。善观者以有形察无形,不善观者以无形蔽有形。皆能抉摘精奥,非方技之士支离诞谩之比也。《地理大全》亦载此书,题曰蔡牧堂撰,为蔡元定父——蔡发,自号牧堂老人,则其书当出自发手,或后人误属之元定,亦未可知。

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初赠迪功郎,宝佑四年赠太子太傅谥文节。明嘉靖九年诏元定崇祀启圣祠。

清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颁赐宋儒蔡元定“紫阳羽翼”金匾。  

图片

《发微论》

刚柔篇

《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邵氏曰:“立地之道,刚柔尽之矣。故地理之要,莫尚于刚、柔;刚柔者,言乎其体质也。天地之初,固若漾沙之势,未有山川之可言也。既而,风气相摩,水土相荡,则刚者屹而独存,柔者汹而渐去,于是乎山川形焉。”

山体刚而用柔,故高耸而凝定;

水体柔而用刚,故卑下而流行。

此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也。

邵氏以水为“太柔”,火为“太刚”,土为“少柔”,石为“少刚”,所谓地之“四象”也。

水则人身之血,故为太柔;

火则人身之气,故为太刚;

土则人身之肉,故为少柔;

石则人身之骨,故为少刚。

合水、火、土、石而为地,犹合血、气、骨、肉而为人。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无二理也。

若推细之,凡涸燥者,皆刚;夷坦者,皆柔。然涸燥之中有夷坦,夷坦之中有涸燥,则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也。

故,凡强急者,皆刚;缓弱者,皆柔。然强急中有缓弱,缓弱中有强急,则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也。自此以往,尽推无穷,知者观之,思过半矣!

【简注】

以刚柔泛说阴阳。

事物内在之矛盾以刚柔论之,其理可通;

事物内“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亦合逻辑。

“合水火土石而为地”,其理难解,若以五行言之,则缺金木,“五土四备”之旨,大略以坤地容万物泛指之。

以乘生气言之,地者,生气也。《葬书》云:“土为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为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故因更为“合五土和水斯为地”。

动静篇

地理之要,莫若明动静。动静者,言乎其变通也。

大概天下之理,欲向动中求静、静中求动,不欲静越静、动越动。

古语云:“水本动,欲其静;山本静,欲其动。”旨哉言也!夫,山以静为常,是谓无动,动则成龙矣。水以动为常,是谓无静,静则结地矣。

故成龙之山,必踊跃翔舞;结地之水,必湾环悠洋;若其偃硬,则勒冲激射,则动不离动,静不离静,山水之不融结者也。

然,一动一静,互相循环,山亦有动极而静,水亦有静极而动,不可执一而论,又在人融化之为妙。

【简注】

以动静泛说阴阳。

物极必反,阴盛则阳生,阳盛则阴生,山亦有动极而静,水亦有静极而动,于交媾处生万物。

故,山以静为常,是谓无动,动则成龙;水以动为常,是谓无静,静则结地。

聚散篇

其次,莫若观聚散。聚散者,言乎其大势也。

夫,山川融结,自有天造地设,障空补缺,不陷不跌。故小聚则地小成,大聚则地大成,散而不聚,不可以地矣!

何谓聚?山之所交,水之所会,风气之堤藏也。

何谓散?山之所去,水之所离,风气浇漓之也。

今之言地理,往往多论地形之巧拙,而不明聚散。

大势若聚,则奇形怪穴而越真正;

大势若散,则巧穴天然而反虚假。

历观古人之葬,大抵穴当奇怪,非好怪也。良由得山水之正,故怪穴以为常也。今人于大聚之中,或反拘于形穴,而不葬者,陋矣!

然,有大势之聚散;有穴中之聚散。

大势之聚散见乎远;穴中之聚散见乎近。

此二者有相须之道焉。

【简注】

以聚散泛说融结与否。

山之所交,水之所会,风气之堤藏,融结成穴;

山之所去,水之所离,风气之浇漓,山走水劫。

大势若聚,奇形怪穴越真正;大势若散,巧穴天然反虚假。

当然,大势之聚散,穴中之聚散,鉴别了大小与远近之应。

向背篇

其次,莫若审向背,向背者,言乎其性情也。

夫,地理与人事不远,人之性情不一,而向背之道可见。

其向我者,必有周旋相与之意;

其背我者,必有厌弃不顾之状。

虽或暂与矫饰,而其真态,自然不可掩也。

故观地,必观其情之向背。

向者不难见,凡相对如君臣,相待如宾主,相亲相爱,如兄弟骨肉,此皆相向之情也;

背者亦不难见,凡相视如仇敌,相抛如路人,相忌如寇仇,此皆背之情也。

观形貌者得其伪,观性情者得其真,向背之理明,而吉凶祸福之机灼然。

故当谓,地理之要,不过山水向背而已矣!

【简注】

以向背泛说山水情意。

向者,相对如君臣,相待如宾主,相亲相爱,如兄弟骨肉,相向之情;

背者亦不难见,相视如仇敌,相抛如路人,相忌却如寇仇,相背之情。

雌雄篇

其次,又当看雌雄。雌雄者,言乎其配合也。

夫,孤阴不生,独阳不成,天下之物莫不要相配对。

地理家以雌雄言之,大要不过相对待之理。

何以言之?山属阴、水属阳,故山水相对有雌雄,而山之与水,各有雌雄:阳龙取阴穴,阴龙取阳穴,此龙穴相对有雌雄;阳山取阴为对,阴山取阳为对-此主客相对有雌雄也。其地融结,则雌雄必合,龙、穴、砂、水、左右、主客必相登对。

若单雌、单雄、不相登对,虽或结地,必非真造化也。

经曰:“雌雄相喜,天地交通。”又曰:“雌雄不顾,不看。”古人多以此要妙,然,亦天地自然之妙也。

【简注】

以雌雄泛说阴阳交媾。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唯阴阳交媾乃生万物。

故山与水必阴阳相对方有结地之可能,山左转,水要右旋;山右转,水要左旋。为之“雌雄相喜,天地交通”。

强弱篇

其次,又当辨强弱。强弱者,言乎其禀气也。

夫,天地之理,中而已矣!

太刚则折,故须济之以柔;

太柔则弱,故须济之以刚。

刚柔相济,中道得矣!

论地理者必须察其禀气,禀偏于柔,故其性缓;禀偏于刚,故其性急。

禀刚,性急,此宜穴于缓处,若复穴于强急之处,则必有绝宗之祸;

禀柔,性缓,此宜穴于急处,若复穴于弱缓之处,则必有冷退之患。

强来强下,则伤龙;弱来弱下,则脱脉。

故立穴之法,大概欲得酌中,恰好底道理。不得倚于一偏,便生、病、死出来。

然,非权衡有定,则亦非易语也。

【简注】

以强弱泛说承气适中与否。

承气急,宜穴于缓处,若放于强急之处,则必有绝宗之祸;

承气缓,宜穴于急处,若放于弱缓之处,则必有冷退之患。

顺逆篇

其次,又当分顺逆。顺逆者,言乎其来去也。

其来者何?水之所发,山之所起,是也;

其去者何?水之所趋、水之所止,是也。

知来、去,而知顺、逆者,有矣;

不知来、去,而知顺、逆者,未之有也!

夫,顺逆二路,如盲,如聋,自非灼然有见,鲜不以逆为顺,以顺为逆者矣!要知顺山、顺水者,顺也。所谓来处,来者是也。逆山、逆水者,逆也。所谓去处,去者是也。

立穴之法,要顺中取逆,逆中取顺,此一定之理,不可改易。若又推而广之,则脉有顺逆、龙有顺逆。

顺龙之穴,结必逆;

逆龙之穴,结必顺。

此亦山川自然之势也。

大抵论顺逆者,要知山川之大势,默定于数里之外,而后能辨顺逆于咫尺微茫之间,否则黑白混淆,以逆为顺,以顺为逆者,多矣。

【简注】

以顺逆泛说交媾与否。

于顺处点逆穴,于逆处点顺穴,让山水交媾、阴阳相融,以生万物。

生死篇

其次,又当识生死。生死者,言乎其取舍也。

夫,千里来龙,不过一席之地。倘非以生死别之,则何决择焉?生死之说非一端,大概有气者为生,无气者为死;脉活动者为生,粗硬者为死。

龙势推左,则左为生,右为死;

龙势推右,则右为生,左为死。

又有瘦中取肉,则瘦处死,而肉处生;

饱处取饥,则饱处死,而饥处生。

如此之类,又在人细推之。

生则在所取,死则在所舍,取舍明而后穴法定,穴法定而后祸福应,若生死难辨,取舍何当?则非真造化矣!

【简注】

以生死泛说有生气与否。

葬承生气,风水之根本。有生气则旺,无生气则衰,龙势所推,即为气之所向,安生弃死乃正道。

微著篇

其次,又当察微著。微著者,言乎其气脉也。

夫,气——无形者也,属乎阳;脉——有形者也,属乎阴。阳清阴浊,脉而无气者,有矣!未有无脉,而有气者也。故气微而脉著。然,气不自成,必依脉而立,脉不自为,必因气而成。若有无脉无气者,有矣!未有无脉,而有气者也。

经曰:“气乘风散,脉遇水止。”无脉无气者,水害之也。有脉无气者,风乘之也。

善观气脉者,以有形察无形;

不善观气者,以无形蔽有形。

盖,无形只在形之内,但智者所见实,故于粗浅而得其精微。愚者所见昏,故于荒忽茫昧而不晓。岂知四水交流则有脉,八风不动则有气。此有目者所共见,有心者所共知,而术之至要,初不外是也!

【简注】

以察微泛说气与脉关系。

有气必有脉,有脉不一定有气。

气乘风散,脉遇水止。

故,四水交流见脉,八风不动聚气。

分合篇

其次,又当究分合。分合者,言乎其出没也。

脉之为脉,非陡然而生,顿然而有。其出也必有自然之来,则有分水以导之;其没也一必有所止,则有合水以界之。

郭氏曰:“地有吉气,随土而起;支有止气,随水而比。”又曰:“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发,气随而钟。”此古人论气脉之源流也,气随土而起,故脉行必有脊;气随水而比,故送脉必有水。气起于支之始,故上有分;脉钟于支之终,故下有合。

有合无分,则其来不真,为其内无生气之可接也;

有分无合,则其止不明,为外无堂气之可受也。

有分有合,则有来有止;

有出有没,则龙穴融结。

的定无疑,然后为全气之地也。

然有大分合、小分合,真地融结则有三分、三合,穴前后一分合起,主至龙虎所交二分合,祖龙至山水大会,三分合也。

小合,则有小明堂;

大合,则有大明堂。

合于龙虎内,则为内明堂;

合于龙虎外,则为外明堂。

各不相乱,如此是又不可不知也。

【简注】

以分合泛说山水交媾与否。

一分一合一龙局,有分无合止不真,无分有合来不明。

气随土行,脉由水止。

浮沉篇

其次,又当别浮。沉者,言乎其表里也。

夫,脉有阴阳,故有浮沉。

阳脉笃见乎表,所谓浮也;

阴脉萝乎里,所谓沉也。

大抵地理家察脉,与医家察脉无异;

善医者,察脉之阴阳而用药;

善地理者,察脉之分合而立穴;其理一也。

夫,三阴从天生。以其阴根于阳也。故阴脉必上小而下大,其出口也,必尖;

三阳从地出,以其阳根于阴也。故阳脉必上大而下小,其出口也,必圆。

后之观脉者,不必问其何如。但见尖口者皆阴,其脉浮于表。口圆者皆阳,其脉沉于里,此一定不易之法。若又推而广之,则凸者脉浮,凹者脉沉;微细者脉浮;粗重者脉沉。众高一低者,脉浮;众低一高者,脉沉。以此相乘除,则阴阳之理得矣!

【简注】

以沉浮泛说气聚之深浅。

这里以察脉定浮沉,以脉代气来说。故有:

凸者脉浮,凹者脉沉;微细者脉浮;粗重者脉沉。

众高一低者,脉浮;众低一高者,脉沉。

浅深篇

其次,又当定浅深。浅深者,言乎其准的也。

夫,浅深得乘,风水自成。故下地者,以浅深为准的。

宜浅而深,则气从上过;

宜深而浅,则气从下过。

故虽得吉地,而效不应者,为此故也。

大概先观来脉之阴阳,次看四山之从佐。

且如来脉入首强,作穴凹、出口圆,此皆脉浮而穴阳,以乾卦当之;

来脉入首弱,作穴凸、出口尖,此皆脉沉而穴阴,以坤卦当之。

乾纯阳,以阴为穴,故立穴以兑、离、巽,三阴也。

凡阳脉,四山高于本身,艮之象也,上画初阴,穴宜弯;

四山与本身齐,离之象也,中画属阴,穴宜不深不浅;

四山低于本身,巽之象也,下画为阴,穴则宜深。

坤纯阴,取阳为穴,故立穴以艮、坎、震,三阳也。

凡阴脉,四山高于本身,艮之象也,上画为阳,穴宜浅;

四山与本身齐,坎之象也,中画为阳,穴宜不浅不深;

四山低于本身,震之象也,下画为阳,穴宜深。

概而言之:阴脉浮,当浅;阳脉沉,当深。

详而言之:阴脉中有浅深,阳脉中亦有浅深,以四山、从佐不同,则阴有时而变阳、阳有时而变阴,斯言也,惟变通者可以语此,可不审乎而察之矣!

【简注】

以浅深泛说穴位之深浅。

葬承生气是至理,一切以此为中心。气深则深,气浅则浅,其他的都是经验而言,不一定全对,如:阴脉浮,当浅;阳脉沉,当深。

饶减篇

其次,又当正饶减。饶减者,言乎其消长也。

夫,龙虎左右各有饶、减,然,饶减龙虎者何哉?此阴阳消长之义也。

饶减之法,大要以先到为主,龙山先到,则减龙而饶虎,其穴必居左;虎山先到,则减虎而饶龙,其穴必居右。

盖,山川关锁必须交固,然后气全。

穴左则取左山为关锁,右边左过宫锁断,所谓“阴锁阳关”也;

穴右则取右山为关锁,右边水过官锁断,所谓“阳锁阴关”也。

惟有朝山、朝水,则顺锁、顺关不妨。若横水过宫,则逆关逆锁方善,断不可改易也。毫厘之差,祸福远谬,可不审哉!

【简注】

以饶减泛说穴位之居左居右。

定穴,是一整套系统的判定体系,龙虎证穴、朝山证穴、朝水证穴、关锁证穴等等,都只是个中其由,有师承的即知其详。

趋避篇

其次,又当详趋避。趋避者,言乎其决择也。

夫天下之道二,吉凶善恶常相半不能皆吉也,而必有凶;不能皆善也,而必有恶。

故人之所遭,有不齐,则必有以处之,趋吉避凶、去恶从善是也,地理亦然。

夫山川之所钟不能皆全,纯粹之气不能无驳杂,既不能无驳杂,则妍媛丑恶,纷然前陈,亦其宜耳。

然而山川之变态不一,咫尺之转移顿殊一或低视而丑,或高视而好;或左视而妍,或右视而媛;或秀气聚下,而高则否;或情意偏右,而左则亏;如此者,可不知所决择?知所决择,庶得趋避之道矣!

【简注】

以趋避泛说穴无全功。

山川形态不一,吉凶善恶常相随,趋吉避凶是做风水的主要手段,应按所求之轻重,选择最吉方案,趋吉避凶、去恶从善是也。

裁成篇

其次,又当知裁成。裁成者,言乎其人事也。

夫,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自有宇宙,即有山川,数不加多,用不加少,必天生自然而后定。则天地之造化,亦有限矣。

是故山川融结在天,而山水之裁成在人。

或太过焉,吾则裁其过,使适于中;

或不及焉,吾则益其不及,使适于中。

截长补短、损高益下,莫不有当然之理。

其始也,不过目力之巧、土力之具;

其终也,夺神功改天命,而人与天无问矣。

故善者,尽其当然,而不害其为自然;

不善者,泥于自然,卒不知其所当然。

所以道不虚名,存乎其人也。

【简注】

以裁成说风水之后天造功,山川融结在天,山水之裁成在人。

故风水操作当截长补短、损高益下,用目力之巧、土力之具,实现夺神功改天命之目的。

感应篇

其次,又当原感应。感应者,言乎其天道也。

夫,天道不言,而善恶、祸、福、淫,皆是物也。谚曰:“阴地好,不如心地好。

此善言感应之理也,是故求地者,必以积德为本。

若其德果厚,天必以吉地应之,是所以福其子孙者,心也,而地之吉,亦将以符之也;

其恶果盈,天必以凶地应之,是所以祸其子孙者,亦本于心也,而地之凶,亦将以符之也。

盖心者,气之主;气者,德之符。天未当有心于人,而人之一心、一气,感应自相符合耳。郭氏云:“吉气感应,鬼福及人。”人于先骸同不可不择其所而安厝之,然不修其本,而末是图,则不累祖宗者寡矣!况有以福其子孙哉?

地理之微,吾既发明之。故述此于篇终,以明天道之不可诬,人心之所当谨,谨噫观是书者其知所戒哉!

【简注】

以感应泛说吉地福人得,有福之人的三要素:仁、智、勇。

仁:“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心量大的人是有福之人,仁者爱人兼济天下。

智:“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智慧不够,有智慧就没有烦恼,有慈悲就没有冤家。

勇:“安土敦乎仁,故能爱”。安土就是安心,土是什么?就是地。地是什么?地是指心地。安心于般若,所以“安土敦乎仁”。敦乎仁就是安心于般若上,而各尽其应尽的责任。

福地福人居,有福之人自然能够召感福地,召感到越来越好的和谐居住环境,最好的最根本的条件,就是要让自己成为有福德智慧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