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朋友圈里,越是虚伪的人,越有这三个习惯

 布衣粗食68 2023-07-22 发布于湖南

有人感慨:“朋友圈上线十多年了,圈子大了,朋友却少了。”

事实上,不管是微信里,还是现实生活里,朋友圈在变大,但是真正的朋友却很少。

并且我们常常把人际关系搞反,喜欢靠近那些让自己舒服的人,讨厌让自己难受的人。

作家六六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人哪,不能太舒服了,太舒服了容易得病。”

诚然,我们不能是应该奋斗的年纪,活得太安逸了。舒服和虚伪,多半是一脉相承的。

要明白,越是虚伪的人,越有这三个习惯,千万不要深交。

01

讨好的习惯,庸俗。

低声下气的人,言行举止之中,透露了几个信号:一是自己很弱,希望有人撑腰;二是为了获利,暂时委屈自己;三是留下人情,以备不时之需。

有人在你面前,总是低头,还说很多好听的话,并不是怕了你,其内心的想法,不那么单纯。

你若是顺着别人的讨好,越发趾高气扬,可能你就被“捧杀”了,或者被人利用了。

在《红楼梦》里,贾府有一群清客,不仅很健谈,还会哄主人喜欢。

贾政、宝玉等人,都被哄得团团转,也起到了管理家庭、改变关系等作用。

小说的作者曹雪芹,给清客起名,就暗示了其根本的心理。比方说:单聘仁,就是“善骗人”;詹光,就是“沾光”;程日兴,就是“成日兴事”。

薛蟠过生日的时候,是五月初,天气还有些寒意。清客找来了鲟鱼、西瓜等礼物,着实让人感动。

贾政要大发雷霆的时候,清客马上去告诉宝玉,让其早点防备。

有人总结出一个道理:“在那个年代,清客要晚上爬,就得抱住贾府这条大腿。”

现如今,大部分的家庭,不会养清客了,但是我们身边仍旧有类似的人。

比方说,工作中,你的位置比较高,一些下属,就使劲讨好你,就算你做错了决定,也会鼓掌。下属不努力研究工作,而是研究人情,这是对单位不利的。

“给别人面子,自己才有面子”,这样的道理,被虚伪的人,用得炉火纯青。

不择手段讨好别人,是很庸俗的。

就像爱因斯坦说的:“人们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人与人交往,不要过分讨好,而是要“中肯”。就算是微信里的点赞之交,也不要什么都点赞,该建议,还是要建议。

更不要在人家崛起的时候,天天讨好;在人家落魄的时候,爱理不理。

02

炫耀的习惯,心穷。

把没有的,可以说成有;把虚假的,可以说成真的;把真实的穷,可说成精准的穷......朋友圈里,这样的人,也不少。

有人在网上发了一条善意的信息:从礼服口袋里,找到一张饭卡,希望能找到其主人。

原来,网友买了一件礼服,发现口袋里有饭卡。这就说明,礼服已经卖过一次了,买家是一位大学生。

这位大学生,为了毕业典礼打扮体面一些,就买了礼物,不过他穿了一次,以“无理由退换”的规则,及时退货了。

看似很正常的操作,但是深度思考,就会发现经济上不太好的大学生,为了体面一些,就做了令人不好理解的事情。

穷,真的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穷。

最明显的,就是微信朋友圈里的各种“晒”。不管什么情况下,晒出去了,才觉得自己有面子;若有人点赞,内心是非常开心的;点赞少了,就想要责怪大家不给力。

从晒孩子的学习成绩,到晒自己的化妆品、裙子,再到晒旅游、房子车子等,都能体现出自己的生活,高人一等。

可悲的是,有的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晒,就晒一些虚假的“美好”。把自己和某地的风景拼接在一起;抄下别人的诗句,说是自己写的;各种打卡,体现自己的高端生活方式......伪精致的样子,一看就清楚。只是当事人,还自以为是。

值得交往的人,是不会炫耀自己的,而是保持低调,生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成绩。

03

损人的习惯,眼红。

很多人以为,损人的习惯,是恶行。其实,其中也含着虚伪的成分。

通过贬损别人,就能提升自己的形象,展示自己的“高大上”。

损人,往往有两个目的:一是恃强凌弱,体现自己所谓的尊严;二是见不得人好,瞧不起人。

《永乐大典》里记载了一个故事。

宋徽宗时期,有一个叫张颜的官员,外出时,遭遇了一场雨。

仆人火急火燎地赶来,送上了伞。

本以为,官员会表扬仆人,意外的是,官员责怪仆人送伞的动作太慢了,随即用斧柄敲打仆人的头。

显然,张颜这样做,就是为了体现自己“高人一等”,不把仆人当人。

晋朝时的陶渊明,就不一样了。

他安排儿子去读书,出发前,说:“儿子,仆人是人,驴子也要关爱......”

虚伪的人,总是损人,还想利己。但是最后,损人不利己。

眼睛看谁,都不舒服,那么自己的心也会不舒服。这是何苦呢?

04

人在社会上混,认识的人会越来越多,但是要选择圈子。

对于虚伪的人,你不要拆穿他,也不要得罪他,而是慢慢疏离。就算无法疏离的同事、亲人,也不要交往太深,保持平淡的样子。

虚伪,就像一张面具,刚开始很稀奇,后来会变成负担。

感情也好,利益也罢,终究要落到实处。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