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

 圣龙领主 2024-05-12 发布于重庆

  前年,有个新上三年级的孩子来找我,我发现这孩子非常有灵气,四五年级孩子都觉得难的题目,这孩子学了类比推理后,轻松就解出来了,而且思路清晰,但后来因为自己体力精力的原因,没有继续给他带下去。

  今年这孩子四下年级了,几个家长联合再三要求我给他们带孩子,我实难推脱,接下六个孩子。第一天见面,我看他们都挺机灵可爱的,以为总有几个会喜欢数学,一圈问下来,一个也没有。我盯着三年级来过的男孩问,你不是很喜欢数学的吗?谁知孩子直直地回答:我不喜欢现在的数学老师!

   从著名的三段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看我们的小学数学,我发现,我们教学上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了两边,孩子们在数学课上知道了很多数学知识,也就是明白了“是什么” ,然后用大量的精力刷题,试图用熟能生巧来解决“怎么办”这个“术”的问题。至于中间的“为什么”,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我看来,这个“为什么”正是数学的“道”之所在,教数学,再主要的是要在这个“为什么”上下功夫。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这是电视剧《天道》中的经典台词。而小学数学教学用“术”的操练替代“道”的探究,已经是积重难返的现实了。

  记得在职时,我教五年级数学《简易方程》这个单元的起始课。那天,我为了了解一下孩子们已有的对于方程的认知,课堂导入时问:“方程”是个什么东东?你已经知道了有关方程的那些知识?一会儿,稀稀拉拉举起来五六只手,神情看起来都很兴奋,但听他们一开口,我便有些失望了。因为他们所讲的全都是具体解方程的知识碎片,有一个居然自信满满地口述解一道比较复杂的方程,把大多数同学听得一愣一愣的。我制止了他,问,你知道什么是方程?怎样列方程吗?前一问他还试图回答,后一问他就不知从何说起了。

   小学数学中“方程”这个词,这是第一次正式出现,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家长或者学长口中是经常可以听到的,我提这个问题的初衷也是想了解一下他们的基础认知。从这几个孩子的回答来看,他们已经知道了一些解方程的技巧,而且还感到很自豪。事后我了解,原来他们在校外学过方程,但那里基本都是教数学理解成解题方法”。

  以小见大,孩子们学数学一般都是在“术”的层面下功夫。

  退休后我带了几个孩子,一次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长方体小木块,告诉他们两个面交接处那条线叫做棱,请你们数数,这个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有一个孩子根本就没有数,抢着回答:12条!我追问,你确定?他说:确定!

  另几个孩子开始数,长方体在手里不停翻转,口中自言自语10条、12条、13条、14条、16条、18条,最后终于得出结论,12条!

  这时,抢着回答是12条的孩子十分得意,我对他说,请你数给我看。迫不得已,他只好尝试着来数,可是翻来覆去,发现怎么数也数不清楚。

  我问另几个数清楚的孩子,一个说,我这样数,先确定一条,然后发现跟这条一样长的有4条;然后换较短的那条棱,一样长的也有4条;再换另一条棱,一样长的还是四条,一共就是 12条。另一个说,我先数顶点,共有8个,每个顶点有三条棱相连着,三八二十四,就是24条棱,但两个顶点连着一条棱,所以二十四要除以二,结果是12条棱。另几个孩子也大同小异说了一下。

  我说:要不要再换个角度来数,譬如说先数有几个面,再计算有多少条棱,孩子们兴趣上来了,最后得出,六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围着,四六二十四再除以二,也是12条棱。

  那这些数棱的方法是不是通用呢?我又拿出一堆各种形状的几何体,让孩子们继续研究,……

  通过研究,孩子们对几何体的顶点、线、面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个内容的设计,教材中是没有的,但我觉得非常必要,一来孩子们手上有实体,观察研究非常有兴趣。二来,得到的结果不是别人告诉的,他习得了一种探究的方法。三,他对别人的研究也很关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可以多角度思考问题。而那个没有数就直接回答12条的孩子,据说是家长早就告诉过他了,他也深信不疑,所以他就这样错过了一路探究的风景。

  小学生学数学,需要从底层逻辑上建立认知,知道“为什么”这个数学的“道”,到了一定的时候,他自己也能琢磨出套路技巧来的在还没有搞清楚“道”之前,一味地习练技巧套路,会把人的思维僵化的。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