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的艺术:战后现代艺术与禅

 WQ_AI_LYS_999 2024-05-12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海伦·威斯格茲

关于禅画,更多内容请参阅:

禅的艺术:水墨与书法

日本水墨的巅峰,绚烂至极后的寂寥——等伯《松林图》

牧溪:他让几枚柿子万古长存

吕寿琨:香港“现代水墨运动”之父

赫尔穆特·布林克:绘画中的禅

铃木大拙:禅与日本艺术

高居翰:宋元禅宗绘画为何大多在日本

图片禅49团队艺术家Pracha Yindee作品

1950年代,禅经由铃木大拙等人在西方的传播,美国、法国与德国艺术家也大胆地展开以禅为启发的艺术创作的探讨:约翰‧凯奇(John Cage)、伊夫‧克莱茵(Yves Klein)、马克‧托贝(Mark Tobey)、艾德‧莱因哈特(Ad Reinhardt)、皮尔‧亚勒金斯基(Pierre Alechinsky)、禅49(Zen 49)团队的出现,为当时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不一样的面貌。

当西方碰上东方,当现代艺术碰上禅……何谓禅?何谓禅的艺术?荷兰艺术史学者、荷兰莱顿大学教授海伦·威斯格茲(Helen Westgeest)看来禅无可言喻,只能心领,它诉诸一种生活态度与“空”的美学。当西方1950-1960年代现代艺术遇上禅时,又怎样直接或间接的产生创作上的变化呢?

海伦·威斯格茲在结合现当代视觉艺术、摄影和艺术史基础上,企图验证禅与西方现代艺术的感通与关联。在其专著《禅与现代美术——1950年代的东西方艺术互动》Zen in the fifties: interaction in art between East and West)中,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探讨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东西方艺术与文化间的交融和感通,尤其是禅文化,如何让战后西方现代艺术趋之若鹜。

然而,威斯格茲关于禅宗,关于艺术与禅宗最基本的理论,还是源自于铃木大拙,也是基于此,她并未将论述重点放在禅宗的历史,避开知识盲点,将内容聚焦于禅宗与战后现代艺术,立意清晰独到,内容通俗易懂,层次分明。要了解战后禅宗与艺术的具体情况,不失为一本入门级的读物。

在接下来的两篇文章中,我们将选择威斯格茲专著的两个精华部分,一窥禅与艺术,禅与战后现代艺术之间的关系。

图片海伦·威斯格茲专著中英文版

从1940年代晚期至1950年代,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风格及手法,令人联想到日本书道及水墨绘,在行动绘画的画家作品中,特别是他们所呈现直接的、生理因素的重要性以及书写的动作等元素,都会引人想到它与书道的可能关系。同时在色域绘画与墨绘中引人冥想的空灵空间,也同样引发观者去做比较。

1950年代的美国人的确对禅及禅艺术感到兴趣,在那个年代的艺术,几乎所有的研究都会明显地提到禅,像杰克森·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及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等艺术家。不过其他艺术家显然更重视对日本的兴趣,在文中将会提到十二位与禅有关联的不同类型艺术家,然而其中三位会被特别被强调。他们明显地关心禅,并以不同的风格创作,同时他们也在1950年代的艺术世界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其中,以禅为重心的重要开拓者当推马克·托贝(Mark Tobey),他曾在日本禅院停留了一个月时间,于1935年返国,他的作品可以称之为“书法动作艺术”

图片

图片马克·托贝该系列作品的灵感源自于中国及日本书法

艺术家兼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Cage),除了其他工作之外,也专心投入“生活艺术”,他不仅关心禅,还与许多人讨论禅。第三位艺术家艾德·莱因哈特(Ad Reinhardt)也占有重要的份量,他对远东哲学的兴趣影响到他的视觉作品,这些作品可以当成“空灵空间艺术”的范例。

图片

图片约翰·凯奇的音乐与画作

弗朗茨·克莱恩(Franz Kline)也被概略地讨论到,如与其他三位画家相比,他与禅关联较少。但是就某种意义言,他更接近19世纪的日本风格主义,况且如果我们在观赏1950年代与禅有关联的作品时,必然要从19世纪的脉络中讨论当时流行的日本兴趣。

图片艾德·莱因哈特创作于1950年的画作

1856年,住在纽约的艺术家约翰·拉·法吉(John La Farge)开始收藏日本艺术,他自己开始创作始于1864年之后,其灵感来自日本木刻版画、日本墨绘、金箔屏风及瓷器。

大约在19世纪末,已有好几位美国艺术家受法国的日本风所影响,创作带有“日本风格”作品,当时在美国可以找到拉·法吉的作品以及日本版画。

图片约翰·拉·法吉的绘画

那时在波士顿也有一些学者表现出一种对日本的热爱。哲学家欧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他在日本搜集了许多艺术品,这些作品成为19世纪后期及20世纪对禅画感兴趣的美国艺术家探讨的焦点。

当费诺罗萨于1890年返回美国时,日本天皇还指示他把日本文化带到美国去让人们认识,同时指出在他停留日本期间,日本人极重视他们的传统文化。此要求正符合费诺罗萨的目标:结合东方与西方,他所选择的策略即“艺术教育”,所进行的是筹建日本艺术展览,并让美国大众认识这种来自东方的美学形式,他相信可以将之普及化。

他的“艺术教育”理念,后来被亚瑟·韦斯利·道(Arthur Wesley Dow)转变为实际的运用方法,并将之于1899年出版成书,称其为《创作:艺术教育系统练习》Composition, A series of Exercises Selected From a New System of Art Education),其中的插图说明,除了日本木刻画外,还包括雪舟的作品。得益于韦斯利·道的这本专著,在1931年之前,就出版了13版,也是多次出版,让很多美国人熟习了日本绘画的原理。

图片韦斯利·道《创作:艺术教育系统练习》封面

一些艺术家甚至试图以此法来改进美国绘画,还获得非常显著的成果。L. W. 奇泽姆(L. W. Chisolm)在他为费诺罗萨所写传记中,对1900年前后日本艺术教育如何深远影响美国教育曾有所描述:“日本艺术的影响可以在公立学校儿童素描展览中开始见到,……在许多教育者的心灵中,日本艺术代表自无色的铅笔素描中解放出来”。

费诺罗萨与韦斯利·道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现在很难说得清楚,小学教育、素描教学的改良,其结果如何?很难探究,但是每一位艺术家在小学所接受的素描课,却可以称之为一种“无意识的传承”。

有好几位艺术家直接对费诺罗萨及韦斯利·道的作品做出回应。曾经引导马克.托贝后期兴趣的乔治娅·奥基芙(Georgia O’keeffe),在1914年即跟随韦斯利·道学习。

1903年,韦斯利·道被任命为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欧姬芙读过费诺罗萨的巨作《中日艺术源流》Epochs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Art),并希望从韦斯利·道习得有关他的看法,她大约在那段时间开始实验日本的墨绘技法。

图片费诺罗萨《中日艺术源流》封面

欧姬芙在1916年创作了作品《蓝线》,这是一系列只包含一些点或线的水彩画中的其中一幅,她如此描写它:“在我以蓝色水彩作此画之前,我可能已用黑水彩画了五或六幅作品,效果似乎不错”。费诺罗萨喜爱表现性的日本线条,可能启发了她创作这类作品。

约在1916年,奥基芙结识了阿尔弗雷德·史蒂格里茨(Alfred Stieglitz)与他的艺术圈朋友,他们当时正经营一家前卫的291画廊,还出版《摄影作品》及《291》杂志。

图片奥基芙与阿尔弗雷德·史蒂格里茨

这批艺术家在认识奥基芙之前,也曾对远东感兴趣过,不过他们主要还是对日本木刻作品有兴趣,可说是延续了19世纪末已有的兴趣。

史蒂格里茨显然对简单、抽象、空灵空间及垂直的图式等日本美学深感着迷,在他的几个朋友,比如马克斯·维伯(Max Weber),亚瑟·多夫(Arthur Dove)及约翰·马林(John Marin)等人的作品中,均可见此种日本影响。在史蒂格里茨自己的作品中,也可发现一些类似的表现,维伯一如奥基芙,不仅是费诺罗萨著作的仰慕者,还成为韦斯利·道的学生之一。

图片

图片史蒂格里茨的摄影作品

图片

图片亚瑟·多夫画作

图片

图片约翰·马林的水彩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