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度地质调查和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公布

 wupin 2024-05-12 发布于湖北

1月29日,2021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公布了2020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和地质科技十大进展。这些成果代表了地质调查工作在支撑服务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充分体现了地质调查工作支撑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能力、引领和推动地质行业转型发展的能力、服务和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以及在国际地质领域的影响力。

地质调查十大进展

1.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验性试采取得圆满成功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完成。

主要进展及创新:首次揭示了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泥质粉砂储层结构特征,以及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相态的转化、运移规律和控制机理。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技术装备等世界性难题,创造了产气总量、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自主创新形成覆盖试采全过程的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体系。自主研发了以水平井为核心的六大类32项关键技术、12项核心装备。

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

2.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规模化压裂造储取得重大突破

该成果由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与试采科技攻坚战指挥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牵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学院、勘探技术研究所等单位参与完成。

主要进展及创新:成功实现我国首例干热岩规模化储层建造。实施两眼深度超过4000米、井底温度超过200℃的双靶点干热岩定向井。建立干热岩储层描述与裂隙预测方法。首次系统提出干热岩应力波及、有效裂缝、进液范围的多重改造体积概念及定量界定方法。形成以当地环境可承载力为阈值、断层力学稳定评价为基础、微震统计分析与模型预测相结合的诱发地震评价与预测技术。

共和盆地干热岩压裂与定向钻探现场

3.攻关完成重大工程地质安全风险评价

(略)

4.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任务高质量完成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室、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牵头,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参与完成。

主要进展及创新: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中的饮水安全问题,成功找水打井1600余眼,为严重缺水地区贫困群众提供了生产生活水源保障。在贫困地区调查圈定绿色富硒土地2366万亩,支撑建设300余处富硒农业产业示范园。指导贫困山区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研发推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在贫困区调查发现各类地质遗迹景观资源2200多处,推动建设地质文化村10余处。调查发现矿产地420多处,攻克一批资源节约集约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带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稳岗、增收。

兴国县和平村出水瞬间

5.首次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支撑珠峰高程精准测定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牵头完成。

主要进展及创新:首次在珠峰地区开展了高精度航空重力与遥感综合测量,获取了目前世界上精度最高、覆盖区域最大的珠峰航空重力和遥感测量综合数据,大幅提高了珠峰及周边高程起算面的精度。以“航空地质一号”为飞行平台,解决了航空物探与遥感两大类装备、五套设备在多种组合形式下的多参数同步综合测量相互干扰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创新形成了高寒高海拔区的飞行方法、质量控制、后期处理成图等全套的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方法技术体系。

珠峰航空重力与遥感综合测量项目现场

6.地球科学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牵头,43家局属单位共同参与完成。

主要进展及创新:基于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初步建成地球科学“一张图”。升级“地质云”平台,实现了云上资源“管得住、找得着、用得上”。基于“地质云”架构,研发“在线调查”系统,并在地质调查项目中全面推广,初步实现了业务和管理的融合。

7.境外地质调查服务中资企业开展国际矿业投资合作取得积极成效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研究中心、科技外事部牵头,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矿产资源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参与完成。

主要进展及创新:精准服务国际矿业投资合作重大需求,与中资企业签订合作合同金额达1007万元。形成“优选区块、找矿增储、项目评价、战略规划、专题研究、信息服务”6个方面的经验做法。成功中标沙特地球化学勘查项目,中标金额3.75亿元人民币。

8.首次实现全国地下水位统一监测和年度资源评价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岩溶地质研究所及六大区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完成。

主要创新点:首次完成全国地下水位统一监测,测点总数达6.7万个,系统掌握了地下水流场状况。首次实现对34个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地下水漏斗的年度变化监测,精准评价了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范围和年超采量。首次完成全国地下水储存量变化年度评价和全国地下水资源年度评价,系统构建了全国—流域—省级水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区划的“四体系一机制”。

9.松辽盆地梨树断陷陆相页岩气调查首获高产气流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牵头,中国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工程公司共同参与完成。

主要进展及创新:查明松辽盆地南部火山活动期混积页岩形成机理,建立了松辽盆地南部纹层型混积页岩和夹层型硅质页岩两种页岩气富集模式,揭示了松辽盆地南部断陷湖盆陆相页岩气成藏规律。建立双向介质烃类检测陆相页岩气甜点预测模型,有效指导了陆相页岩气甜点优选;形成非均质性常压页岩气储层增能体积压裂和控压返排试气技术。项目圈定梨树断陷沙河子组陆相页岩核心区面积1286平方千米,初步估算核心区页岩气地质资源量达5558亿立方米。

吉梨页油1井放喷点火现场

10.全国森林蓄积量调查任务圆满完成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牵头,13家专业中心共同参与完成。

主要创新点:由过去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每年调查1/5省份、5年全国出数,调整为每年调查全国1/5样地、每年全国出数,既继承了40多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样地框架,又优化了调查时序,调整了调查周期。从全国范围内的系统抽样,调整为“抽样+图斑”分层抽样,改进了调查方式,提高了调查效率。全面采用北斗定位、遥感等新技术手段,提高了调查的精准度。优化了组织模式,建立了中央与地方联动的自然资源专项调查工作新机制。

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1.自主成功研发深海浅软地层大口径水平井技术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参与完成。

主要进展及创新:创造了深海浅软未固结地层17-1/2″井眼造斜率>15°/30米的世界造斜新纪录。首次采用开路钻完井技术钻开储层,有效解决了未固结浅部地层易破裂等问题。综合优化利用施工平台双井架同时作业,实现浅软地层水平井安全高效建井。创新研发了动力导向下套管技术,攻克浅软地层中高造斜率大直径套管下入难题。研发全球领先的第四代“慧磁”高精度中靶系统。

深海浅软地层完成水平井建井

2.干热岩高效控缝控震压裂和高温硬岩多靶点精准定向钻井技术取得突破

该成果由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与试采科技攻坚战指挥部牵头,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完成。

主要进展及创新:自主攻关形成干热岩裂缝定向控制压裂技术。基本掌握干热岩压裂高效控震技术,建立多场耦合三维地质模型,评价诱发地震风险。创新建立微地震—时频电磁高精度裂缝联合观测系统,形成了适合干热岩压裂微震监测的高精度微地震监测技术,支撑压裂工艺参数调整和诱发地震风险管控。

青海共和 GH-01 井压裂现场

3. 新发现和厘定鲜水河木格措南全新世活动断层与色拉哈挤压阶区并有效服务重大工程规划论证

(略)

4.滑坡智能监测预警系统研发与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识别技术取得突破并成功应用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参与完成。

主要进展及创新:第Ⅰ代滑坡仪定型试制,融合应用新型微机电传感、北斗高精定位、天—地窄带物联、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技术,突破低耗采集、变频监测、组网定位与多模通信等关键技术瓶颈。智能预警系统构建了“人机结合”决策模式与技术流程,初步实现人机综合研判。提出融合多源、遥感观测,涵盖形态、形变、形势的隐患识别技术方法,形成专题信息提取、隐患特征识别、野外核查验证的业务流程。

滑坡仪-GNSS位移监测设备

5.深部地热系统成因理论及模式支撑找热取得新成效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参与完成。

主要进展及创新:建立了深部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地热资源系统的成因理论,提出不同构造区水热与岩热相伴生的“同源共生—壳幔生热—构造聚热”的成因理论。将深部地热系统划分为沉积盆地古潜山复合型、沉积盆地深坳陷层控型、断陷盆地地压型、陆陆碰撞板缘型、板缘俯冲带热控构造型、隆起山地深循环型以及近代火山型7种类型。基于此理论,在雄安新区、东南沿海、江西宁都等地区实现找热突破。

“同源共生-壳幔生热-构造控热”成因模式示意图

6.航磁超导全张量梯度测量系统研发成功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吉林大学等单位共同参与完成

主要进展及创新:对无磁杜瓦进行小型化、轻量化设计,并通过电磁屏蔽技术保证杜瓦低涡流噪声性能,提高系统稳定性。高温超导测量系统采用全新探头结构设计,通过增加芯片基线距离,提高磁梯度灵敏度。低温超导测量系统采用六棱台绝对对称结构设计,通过多芯片设计增加磁测数据冗余度,结合磁通变换器,提高磁测数据质量和稳定性。

低温超导(左)和高温超导(右)航磁全张量梯度测量系统试飞团队

7.中国东部克拉通古陆核形成与大陆演化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地质研究所共同参与完成。

主要进展及创新:在黄陵古陆核发现扬子克拉通已知最古老的(29.5亿年)表壳岩系、华南最古老的(33亿年)TTG岩系,发现迄今扬子克拉通最古老的冥古宙(40亿年)继承锆石,在云南元江地区查明存在扬子克拉通南部最古老的(31亿~28亿年)结晶基底。在胶北发现27亿年富钾花岗岩,改写了华北古元古代BIF成矿历史。重塑了华南元古宙弧盆系演化格局;深化了中国东部克拉通古陆核地壳演化的认识,为探索全球早期陆壳形成及其与板块构造体制的关系提供了新资料。

扬子古陆核古太古代TTG岩系野外照片及年龄谐和图

8.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指导成功实施青藏高原首个3000米固体矿产科学深钻并揭露巨厚铜金矿体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唐菊兴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

主要进展及创新:在青藏高原甲玛矿区成功实施了固体矿产首个3000米科学深钻,精细揭示斑岩成矿系统结构,实现地质信息“透明化”,累计揭示584.36米铜钼(金、银)矿体,建立了完备的高原科学深钻施工工艺。创建了斑岩成矿系统“多中心复合”成矿作用模型,并依此新发现则古朗北矿段的巨厚斑岩和矽卡岩矿体。项目成果直接应用于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取得重大找矿突破。

甲玛矿区推-滑覆构造控矿体系

9.望谟生物群首次发现并揭示三叠纪早期海洋生命复苏与演化

该成果由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周长勇、张启跃为首的科研团队牵头完成。

主要进展及创新:在南盘江盆地首次发现早三叠世海洋生物化石群落,初步鉴定包括6门14纲,命名为“望谟生物群”。填补了南盘江盆地早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演化空白,与之后的罗平生物群、兴义动物群、关岭生物群形成了华南三叠纪海洋生态演化的完整系列,对深入研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海洋生态系统复苏、辐射具有重大意义。

望谟生物群化石类型

10.水平衡理论与北方生态水文演变研究取得新认识

该成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地质环境监测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共同参与完成。

主要进展及创新:构建水平衡理论体系,提出水平衡区域控制、水平衡问题响应、水平衡危机预警等水平衡“红线”指标。揭示内蒙古高原察汗淖尔、达里诺尔、岱海等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干旱气候背景下地表水过度开发和地下水超采;查明了盐湖流域四湖水源构成,定量识别了冰川冻土融水及地下水补给量,实现了高寒湖泊水平衡分析理论方法创新。创建了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功能渐变—质变—灾变识别理论方法,揭示了西北干旱区地下水生态危机形成机制。

原标题:《2020年度地质调查和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公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