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强亦忠:再忆我与放射医学情缘的点点滴滴(一)

 果冻715 2024-05-12 发布于上海

   我是1979712日从酒泉原子能基地调来苏州的,报到后分配在放医系放射卫生教研室工作。没几天,学校就放假了。开学后不久,全国辐射防护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市东吴饭店召开,章仲侯老师派我参加这次会议,对我而言,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会上,我着重了解了环境放射性核素的分析方法,会议结束后,我认真进行了梳理,在教研室作了汇报,也使我自己对这一领域有了一个系统的初步了解。这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大约在79年底、80年初,一家科普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科普文章,提到一种混凝土预制板——磷石膏建筑材料建造的住宅,含有较强的放射性,对人体会造成危害,是“沉静的杀手”,引起了人们的恐慌。苏州就有很多市民到市政府去反映情况,讨要说法,一时间舆论轩然,引发了群体事件。市政府高度重视,责成苏医尽快对这类建筑的放射性进行调查,并对其危害作出评价。放医系把这一任务交给了陆治钊老师和我来完成。

图片

陆治钊1939-2019)老师在苏医校门口留影

   陆治钊老师196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专业,毕业后就分到江西国营七二一矿搞辐射防护工作。1975年他调到苏医,在放医系放射卫生教研室,仍然负责辐射防护工作,很有经验。他自己研制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测量室内放射性氡气的装置用于调查,我们的调查很快就顺利完成了。调查数据证实这类建筑的放射性在允许范围之内。通过科学调查和解说,这场风波很快就平息下去了。我根据调查结果写了一篇论文《磷石膏轻板框架住宅的放射性——一个值得重视的放射卫生问题》在《原子能科技通讯》上发表,署名陆治钊、强亦忠。通过这次紧急调研任务,不仅使我对放射医学、放射卫生有了深刻认识,还引发了另一个思考,并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向公众普及有关放射性的知识多么重要。于是我着重就磷石膏轻板材料的放射性写了一篇科普文章,就发表在原来登载称磷石膏轻板住宅是“沉浸的杀手”的那本杂志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也就此坚定了做科普的决心。此后,一发而不可收,我围绕核科技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核电和核安全方面的知识,接连写了多篇文章。我还在全国晚报科学小品两届征文比赛中,分别写出《“核侦探”探脑》和《“侦察员”的功勋》(中子活动分析破案),均被评为优秀作品。19864月26日,原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我马上做出反应,写了两篇文章,其中《对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的思考》一文获江苏科普作家协会评选的优秀作品奖。我的另外一篇文章《花岗岩是住宅中的“沉静杀手”吗?——漫话建筑物的放射性》获全国十家科普杂志评选的优秀作品奖。

   这里我要特别提到的是陆治钊老师研制的测氡装置很有创意,十分有效。很多外单位的同行到他这里来学习和取经。有人回去后,根据他们的实验数据整理成论文,发表出去,使这项技术发明的创造者陆治钊老师失去了该项科研成果的优先权,十分可惜。我们为他感到不平,但也给了我们沉重的教训,科研成果要及时总结,写成论文发表出去。此事件也成为我后来讲科技写作重要性的反面教材。

        1985年,陆治钊老师被派往日本研修CT,学成后参加苏州医学院第一台CT的筹建、安装和调试工作。他曾经给学生讲过不少课程,如放射卫生学、核医学、计算机科学等课程及带实验和实习,教学效果优良,深受学生们的好评。他在科研上不懈探索,从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方面的研究,1986年获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级奖。以他自行设计研制的双滤膜法为代表的大气放射监测,为全国十五个省市提供了咨询和服务。

图片

强亦忠老师与其他学者主编的《科技写作·医学卷》书影

   陆治钊老师作风正派,为人胸怀坦白、谦虚谨慎,工作认真,故而在我担任学校科研处处长后,将他调到科研处担任辐射防护科科长。我也曾邀请他参加《科技写作·医学卷》修订第四版的写作,承担“计算机与科技写作”一章的编写。他一直在科技处干到1999年退休。退休后,他仍然关心学校建设和发展,给予年轻同志很多指导和帮助。陆老师生前签署了遗体捐献书,志愿将遗体供医学教学和科研使用,为人类生命健康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最后的力量。治钊老师已于2019年故去,我敬重他,怀念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