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卓梅森微诗”创作后记

 夏天杂志 2024-05-12 发布于福建

  本文从取材、情思、想象三个角度小结一下微诗创作的一些想法。

  一、取材不限,搜山检海写天地

       1.文化在人类文化领域写及文坛主流鲁迅与民间信俗妈祖,写及通俗武侠作家与高雅诗文创作。科技文化则有“手机”系列小诗。

        2.社会本层面既关注中心城镇,又关注路上行程,更多目光则投向本人生活其中的乡村和工作其中的校园。从具体作品的写作对象看,女性化妆整容,男人喝酒赌搏,患者缺钱停疗、老人珍惜微财,家长寄望幼儿,举凡人性世态、世间冷暖均有涉猎。已逝的父母更是重点抒写的主要对象。

       3.自然从天上的日月星辰、空中的风云雨雪到地面的江河湖海、花草树木均有涉及,对家乡的溪流动笔较多。在节令物候上,四季均有抒写,对秋天比较敏感,春天更是独立成辑。在植物领域,观赏性的花草树木,如芦花、油茶花、冬青花、炮仗花,榕树,树叶中的绿叶、黄叶、叶脉,经常写到。实用性的植物,写的较多的有农民赖以生活的果树(枇杷、柚子、龙眼、柿子)与蔬菜。

     4.其它“时光篇”和“哲思篇”则不局限于某个层面,自然社会文化融通交汇,把人类生活放在自然与社会中进行整合抒写。

  二、用情必至,千江有水千江月

       1.“父母篇”  抒发对已逝双亲的思念、遗憾和哀伤。因父母早逝和农村速败同步,思亲中又有挽世之情。

       2.“时光篇”   本人体弱早衰,尤易感时伤生。从城到村,环境骤变,老家熟人亲人的衰老病亡,不时诱发对青涩时代的深情忆念。

       3.“春天篇”    惊叹万物的生命勃发,盛赞春天之力量美。

       4.“校园篇”  有读书学习的高歌,也有考试压力的无奈,还有对毕业学生的思忆。

       5.“文化篇”  为文化先驱遇冷而不平,为妈祖行善大爱而敬慕,为新诗不敌旧体而疾呼。

        6.“行旅篇”  对旅行目标有困惑也有自信,对旅行过程有焦虑也有细品,对人生之旅有珍惜更有感慨。

        7.“自然篇”  对自然残虐一面的深入体味与对自然伟丽一面的衷心热爱。

        8. “花木篇  主要抒发对春花的礼赞,对秋叶的感喟,对榕树的爱恋。

        9. “乡村篇”  全情回忆农村的劳动生活场景,眷恋农村风物,感念乡亲邻里,惊觉农村破败,咏叹故乡生活。

        10. “城镇篇”   在物质上,对楼房高密惊恐,为车辆便捷欢呼,对街道灯景赞美。在生活上,感慨市民隔膜,关切商贩艰辛。

        11.“世态篇”    暗讽占田造楼,同情家拆失恃,感叹人际冷漠,痛心幼儿被拐,嘲赏女性妆饰,怜悯野狗丧生,透视村民习性,体味民生多态,悲叹世态凉薄。

        12.“哲思篇”    不追求倾向性的抒情和言志,转而表达普遍性的启迪和暗示,挖掘比较辨证的情理,追求形而上的效果。

       13.“手机篇”  聚焦当前最主要的生活工具与工作工具,既表达对移动终端科技神力的讶异,又不回避对工具反控人类等负面作用的省思。

  三、想象决胜,方寸乾坤大挪移

  无想象,不成诗。表现手法实即想象方式,只要努力运思骋想,还是有望推陈出新,写出陌生化、新奇化、极致化、尖端化等效果的。下面以“父母篇”为主简述一下“想象”在拙诗中的运用。

  《风筝》中象征儿子的风筝把渐老渐瘦的母亲反拉上空,而长大变重的儿子则摔落在地。《家在树下》中我骑着一片绿叶离开家乡,《柿乡》中沿着叶脉出行,又骑着鸟嘴回乡。把人缩小或把叶变大,不同量级的异类事物就接通了,且能产生蒙太奇的效果。

  从芜杂的事物中去提取心中的形象,有望为散漫的情感找到聚力的扺足板。《父辈》把老人去世与儿辈变老写成父亲立地停候儿子。《老农》把躬腰驼背想象成是被大气层压伏身板。《呼唤》中把心中对母亲的挂念写成对山呼喊多年,把无形情感动作化语音化,转虚为实,化隐为显。《废电话机》写报废的老电话机无人接听的情景,于无声处感震撼。《母泪》把老人的容易掉泪想象为泪水的储水线升高与身体的倾斜度加大。写错觉,《背影》通过经常错认母亲抒写思念致幻之痛。

  夸张是大收大放的蹦极型想象。《骑行》把季节的切换缩略为骑车时的一个转身。超常延滞也是夸张,《屋里》老头不在了,但老太的絮叨则一如故常。常用数量词,也是应抒情之需对形象的量级进行高倍缩放。

  层递是通过持续向前向上的想象把情感推向极端。《清明节》把扫墓简化为斩草,斩草升级为除根,再升级为烧灰,赶尽杀绝,仍然铲不尽相思。

  对比是同时从两个方向对进想象,《风筝》中儿子变重对应母亲变轻。《老农》中老人被大气压弯对应逆向挺身。《呼唤》中,母亲在世时一喊即答对应去世后千唤不一回。《路》中父母送我走上社会大道对应父母被抬上荒山小径。《伤逝》则用城市化时代的两极世界来写父母去世前后的巨大反差。

  总之,诗歌遵循情感逻辑,形象是为情感服务而且任凭揉搓的面团。诗中形象不能是习见不察的原始事物,必须来料加工,必须变形变通,以适应重组再创之需,而这些,均需通过创新想象来实现。

附:作者简介

      卓梅森,出生于1971年,福建莆田人。乡镇教师。莆田仙山开发发起人,筹立首尊卓晚春真人大石像。论文获过省、市一等奖,出版过高考总复习书籍。创作首部有体系的校园诗集《纸样年华》,近年作有微诗数百首。撰有《中华卓氏赋》。主编《莆仙卓氏族志》《卓晚春真人》等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