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33】父爱如山 || 作者 忆澜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4-05-12 发布于上海

“寻找会宁好儿女 德孝传承耀家园”主题活动
【33会宁县刘家寨子镇后沟村新堡子社

父爱如山

者    ‖    忆澜


我的老父亲,至今生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那个叫孙家塬的小村落里,那是他一生生活劳作的地方,也是他此生最钟爱的家乡。他有一颗纯朴善良的心,有一双勤劳灵巧的手,有一种西北农民坚韧不拔的吃苦耐劳精神。写下这些文字,主要是想表达我内心对父爱的一种感激,也是对父亲默默无闻辛勤劳作的一种感怀。

在我的记忆深处,父亲向来都是异常忙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医疗条件还是很落后,乡亲们得了小病往往是由赤脚医生给取些简单的西药服用治病,病情稍重一些的主要是靠打针来治疗,不知道父亲从那里学来了打针的技能,他经常以赤脚医生的角色,频繁地为各家各户生病的病人义务打针治疗。后来,偌大一个塬上的家禽家畜防疫针也被他承担了,因为父亲是孙家塬上为数不多会打针的人。那个年代,父亲很受乡亲们的欢迎和信任,我们也沾了父亲不少光,小小的心灵里也感到特别的自豪和骄傲。

父亲的劳动技能也是塬上拔了头筹的。每年夏季麦收时节,父亲经常帮乡亲们摞麦堆。不要小看那一座座小小的麦堆,如果摞不好,麦子遇雨就会发潮发霉,还会有黄鼠来糟蹋粮食。摞麦堆是农村一项既需要技巧又需要耐心的活儿,偏偏父亲又能极为熟练地将麦子摞成既美观又稳固的形状,避免了乡亲们粮食的浪费。但让人矛盾的是,父亲总是乡亲们一叫就去帮忙,而自己家里的活便统统都落到了母亲一个人的身上。为此,父亲也受了不少母亲抱怨和数落的话,但是乡亲们来叫帮忙,他又马上就去帮忙,让母亲无可奈何!

父亲是村子里的义务“调解员”。村里的乡亲但凡有大事小情,都会找父亲去处理或调解,可令人感到费解的是,他并不善言辞,小时候我一直都想不明白这件事,父亲明明不善于表达,究竟是如何去调解纠纷的呢?这样一个疑问一直留存在我的内心深处。直到多年后,和许多乡亲们交流之后才明白,因为父亲经常给乡亲们义务看病、义务摞麦堆、义务帮忙许多事,从来不计报酬,父亲的为人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与敬重,虽然他言辞并不华丽,家境并不富裕,但是他的好人面子和中肯平实的建议,乡亲们都愿意倾听,多少村子里的矛盾便在和风细雨中化解。

小时候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村里乡亲办红白喜事,都会请父亲前去主持事情。每当这个时候,我们既感到骄傲,也有更多的期待。因为那时候,实在是没有什么零食的概念,但是馋虫却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肠胃之中。我记得最让小孩子眼馋的食物当属油炸的果子,父亲每次忙完回家后,总会从衣服兜里掏出几个沾满旱烟渣的油果子给我,这让我在小伙伴中间格外得意。父亲从没有说过爱,可父亲的爱却深藏在那每次没有忘记带的沾满旱烟渣的油果子里,现在回忆起来,父亲的爱是那般深沉而伟大,触动着我的心灵!

如今,父亲已然年逾古稀,他再也没有力气去义务打防疫针了,也无法如往昔那般帮乡亲们摞麦堆了。孙家塬上留守的人愈发稀少,村里的矛盾也几乎销声匿迹了。然而,高龄的老父亲却依然难以清闲下来。每当村里的道路出现水坑,他都会默默地拿起工具去将其填平。对于村里那些孤寡老人和残疾人,他更是会毫不吝惜地把儿女们带回家给他的食物分给他们。母亲有时会忍不住唠叨:“自己都没人照管了,还去管别人。”但父亲总是微微一笑,并不以为然。

这就是我的老父亲,一辈子信仰黄土地能养人,一辈子信仰乡土亲情,一辈子信仰助人为乐,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善良与责任。他的故事平凡而无趣,但却充满了无尽的温暖与感动。老父亲是我心中永远的榜样,也是我一生最为敬重的人。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他的爱与付出都将永远铭刻在我心间。

作者简介:忆澜,中学一级教师,爱好文学,任职于会宁县某初级中学。精心耕耘于教坛十八年,曾荣获市、县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发表省市级论文多篇;被县、校多次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