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王府那些事儿10-整个明朝时期差点出现在浙江各处的王府通鉴

 省愚杂谈 2024-05-12 发布于四川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3000字,阅读完大概需要 9 分钟)

省愚曾经有一篇拙作,简单分析了人类社会变迁,从农耕文明跨入海洋文明对于生活变化的诸多体现。其中,一个最显著的体现就是,海洋文明时期,率先富裕起来并且拥有社会主导权的城邦,大多数都是一些沿海的地区与城市。此问题,基本上可以被辩证地认为,中国近一千年来都没有选择西安与洛阳作为都城的众多原因的一个。因为,近一千年来,地球逐步变成地球村,人们的联系愈发紧密,此时,更加靠近大海的城市理论上也更利于一个王朝进行指点江山。

所以我们发现,近八百年来的华夏大地,最终能够被选择为都城的城市,无非就是北京与南京,两座城市距离海洋,似乎都并不遥远。

这可是难得的古董

那么回到话题本身,沿海地区更加富有,在最近两个封建王朝时期更是体现得更加明显。明清两个朝代,均将江南鱼米之乡视为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根本也是与海洋文明进行深入交流的结果。虽说明清均有不同程度上的闭关,但是关闭的内心是无法阻碍温带海洋性气候对于山川与大地的滋润,换言之,更加优渥的自然环境换来了更加容易耕作的经济作物,这就是资本原始积累发生地域性改变的第一诱因。

那么问题来了,本系列所主要讲述的明朝王府,是否也在这江南鱼米之乡留下过些许痕迹呢?咱们话不多说,今天文章的主角,是为明朝时期的浙江布政使司,最终的结果,浙江省在明朝并没有出现过一座王府。然而,过程却没有结果这般直截了当,浙江也曾差一点出现王府。

让我们在这足够丰富的伏笔下,放下对于历史最纯真的好奇心,捧起史料,从史料里争取能看出些许端倪。

“读史知今世,来者犹可追。读史知未来,鉴往纠昨非。”

今日文章之题目,是为整个明朝时期差点出现在浙江各处的王府通鉴。

·钱塘江畔的浪漫,不属于那个时代的流觞

洪武三年,是为公元1370年,和风暖阳,春华秋实。那一年的初夏四月初七日,刚刚登上皇帝进入第三个的年头朱元璋选择当日这一吉祥的日子,第一次分封诸子。

朱元璋心中着实明白嫡长子的重要性,所以,即皇帝位后,他便立即册封嫡长子朱标为太子,除朱标外,其余皇子皆未受封。当时间来到1370年之时,以朱元璋的嫡次子朱樉为例,当时即将年满十四周岁,应该得到一个名分。此次分封诸子,朱元璋将第五子朱橚封为吴王,封地便拟定在浙江布政使司杭州府钱塘县。

时任工部尚书的张允请建诸王府,此时朱元璋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评述,称:“吴府且勿建。”

一句“不着急修”,为后来杭州这座美丽的城池彻底与王府决绝奠定了基础。

从过往的书籍中挖掘细节

洪武七年,朱元璋要求为各王府置护卫军队,随即设置杭护卫,此时的朱橚已经十三周岁。然而,杭护卫并未在历史上留下过多的痕迹,朱元璋便以浙江财赋地不可封王为由,罢杭护卫。

公元1378年,十七周岁的朱橚改封为周王,封国迁徙至开封府。杭州第一次与王府错过,不过省愚认为,这对于当时当地的百姓,并不是一个坏事。

重新修缮后的古建筑

时间轴来到建文时期,我们讲故事之前先请教各位看官一个问题,您认为整个建文朝,谁的身份最为尴尬呢?或许每一位看官都能给出各自有理有据的答案,但是鄙人认为,建文时期最尴尬的人,莫过于朱标正经的嫡第三子朱允熥莫属。关于朱允熥的故事,咱们曾经在《明朝藩王选讲》中有过详述,还请有兴趣的朋友翻翻省愚过去的文章,或许您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朱允熥这位正经的嫡子,由于一些客观的原因,如今很难于史料中找寻到关于他更多的信息,咱们可以确认的是,在其二哥朱允炆被册为皇太孙之后,朱允熥曾经被封为郡王,但是封号已经缺失。

建文元年,是为公元1399年,朱允熥的二哥皇帝朱允炆封朱允熥为吴王,封地便是他们五叔朱橚当年没有染指的杭州府。但是又因为还没来得及过多回望这些许片刻的宁静,他俩的四叔朱棣已经从北平浩浩荡荡意欲率大军“奉天靖难”。所以,朱允熥也没能就藩,当然,他二哥也不太可能有精力为其修建王府。所以,杭州再一次与明朝王府错过,咱们还是那个观点,这对于当地百姓并非坏事。

讲个冷知识,整个明朝,以皇太子之子受封郡王再进封亲王,仅朱允熥一例,这也算得上是一个时代的特殊写照了。

·《罪惟录》的记载,烘托宁献王的无奈

两次错过王府的杭州府,其实还有第三次机会,这次,主角换成了“奉天靖难”的二号人物,朱棣的十七弟宁王朱权。

过往省愚在《明朝藩王选讲》系列中并未单独讲述朱权的故事,当时省愚认为,朱权的人设显得过于复杂,担心智术浅短的在下很难将人物的个性特点描绘清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省愚如今打算改变这样的想法,将来会专门单独讲述朱权以及整个宁王支系的故事。

其实,朱权在靖难之役后,算是极为尴尬的存在。首先,封地大宁卫基本上回不去了。为何回不去,咱们之前讲述北平王府通鉴就解释过,朱棣自己守卫边疆,守出了赫赫战功,也守出了不甘心偏安的决心,此刻怎么可能还把善谋略的宁王再放回边塞呢?那么朱权去哪里呢?正史中只是给出了结果,最终朱权一支系被安置在南昌。但是在《罪惟录》中,却留下了更加细节的解读。

《罪惟录》卷四:“已,改乞内封。最苏州,即否杭州。上皆不可,与书曰:'苏圻内陆,五弟初封钱塘,皇考以为不可,改开封。建文无道,封其弟允熥为吴王,竟不克享。今建宁、荆州、重庆、东昌皆善地,惟王自择。’”

厚重感,是古建筑与生俱来的的仓皇

从《罪惟录》中这段描述看,首先朱棣对于建文帝封其弟朱允熥为吴王是非常不齿的,换个角度,“洪武”后偏偏要“建文”,朱棣对于侄子皇帝所有的举措都极不认可。再者,这段内容的主角其实就是朱权,所以朱权认为,自己作为靖难第二人,理应分享胜利的果实,便向四哥讨要苏州、杭州这样的温柔乡为封地,就被朱棣以朱允熥的例子回怼。同时,我们也看到,朱棣给了朱权建宁、荆州、重庆与东昌四个地区作为选择,最终却在历史偶然下将朱权安置在了南昌。

建宁府即是今福建省南平市代管的县级市建瓯市;荆州府也即是今湖北省荆州市;重庆府即是今重庆市;东昌府也即是上一篇山东王府通鉴提及过的山东省聊城市。宁王朱权的无奈,或许都隐藏在他后来几十年的郁郁寡欢中。但是咱们可以肯定的是,他曾希望被安置在杭州,这被朱棣视为不可。把一个同样靖难的参与者放在身旁不远的地方,这并不是一个当时被接受的局面。所以,杭州第三次与明朝王府绝缘。

·浙江省也有一个西安县

唐朝咸通年间,改当时是的浙江省信安县为西安县,沿用地名千余年,此浙江省西安县,便是如今的浙江省衢州市境内。

浙江衢州府西安县,也差一点就有一座传袭下去的明朝王府,这与明仁宗嫡第三子越王朱瞻墉有关。

其实,据一些史料的记载,受封越王的朱瞻墉,其实还真为衢州府带来了浙江唯一一座明朝王府的府邸,但是由于朱瞻墉一生为就藩,导致这座王府最终成为历史的过客。朱瞻墉绝对算是明朝极为特殊的存在,有着一身本领,却一生都没有能就藩。再者,史料似乎也在刻意回避过多留下朱瞻墉印迹的字句,导致几百年后,人们再想更多挖掘朱瞻墉故事的时候,却显得无法捉摸。

洗尽铅华

如果说朱瞻墉的越王王位能够得到传袭,那么衢州府西安县这座府邸或许还能被正常使用,可惜朱瞻墉无子嗣,在其三十四周岁寿终正寝后,越国除。如今的互联网,搜索朱瞻墉的名字,或许还能找到一些类似于省愚这般的好事者,对于其为何未就藩有着一番猜测,不过,这些都无法改变,当明朝这个出身草根的封建王朝有机会与海洋文明激烈碰撞后,进而选择的逃离的结局。不在浙江省设置王府,这也为整个明朝将浙江视为赋税重地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也是生产力受制于天的一种被迫抉择。

时光匆匆过,历史任凭说谢谢您的观摩,让我们下一辑,不见不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