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山登绝顶我为峰

 冬歌文苑 2024-05-13 发布于北京

山登绝顶我为峰

横亘石柱县境内有两座大山,一座叫方斗山,一座叫七曜山。县境内的黄水森林公园就位于七曜山脉,园内西北方有月亮湖,东南方有太阳湖。有人说这两湖是森林公园的眼睛,面带微笑迎接各方来客;也有人说,这两湖像巨人的双脚,一脚站东,一脚踏西,用铁臂扛起大风堡原始森林,演绎一曲曲原始森林之歌。

黄水镇依托大风堡原始森林,海拔最高峰为1934.1米,总面积2004.34公倾,森林覆盖率83.8%,有“植物王国”“植物基因库”之称,为石柱县境内和重庆市东部最高山峰,故有"渝东明珠"和"渝东第一山峰"美誉之称。因原始森林常年大风起兮云飞扬,林涛阵阵山风鸣,故名"大风堡"。

我第一次登大风堡是1996年10月,正值秋色宜人的季节,由方斗山林场场长带队,县林业局一领导和摄影师一行六人从县城出发,带着申报大风堡国家森林公园的任务,穿过黄水镇街道步行大风堡摄取森林图片。

我们沿着逶迤的山路而上,走着走着,路越来越小,坡度越来越大。远眺大风堡山脉,一望无际的林海,绿里泛黄,黄里透红,红、黄、绿交织在一起,层林尽染。连绵起伏的山峰,犹如一条涌动的巨龙,托起一片原始森林,向人们展示他的无穷魅力。        

我们的采点路线就像作战计划一样,先从外围突破,然后直取大风堡山巅。摄影师一路走,一路发现美,选景点拍照片,以近景、中景、远景及不同角度摄取大风堡原始森林。

当我们走进大风堡原始森林的腹地,眼前除了有活化石之称的红豆杉树呈零星分布外,乔灌木是原始森林的主角,树径大都在50公分左右就分枝散叶,树冠茂密,遮天蔽日。我好奇地发现这些乔灌木,悬崖峭壁之上大都是灌木,而且一般在1至2米处就有分枝,长势繁茂,千姿百态。有的裸露出筋骨,傲然挺立,像一个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倔强地站在风口浪尖上,顶天立地,撑起一个大家族;有的俯首沉思,在密林深处,疾风吹来似阵阵涛声,掀波泛浪而起。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间漏来下,地上绘出无数光点。还有那厚重的落叶,静美地躺在林间,不知是春去冬来多少年的积累。我们踩在上面像海绵一样软绵绵的,不时发出嚓嚓声响,如果随地而坐,身上不带任何泥土。两个多小时过去了,我们终于登上大风堡主峰峰顶。我们站在山峰上,一种“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激情油然而生,这时我们才是峰,蓝天白云仿佛伸手可掬,举目俯瞰,脚下云缠雾绕,颇有“回首等闲白云低”之感。

峰顶,我们惊奇地发现了残缺的庙碑、砖石等物。据向导介绍:相传在很早以前,这里是一座庙宇,庙内有钟,钟声洪亮,为山下各个村庄传递时间的信息。下午3点多钟,我们才下山返回住地。紧接着是将拍摄的风景图片和申报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的文字材料一同报送国家林业局审批。1998年,“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申报成功,为更多的人前来揭开大风堡的神秘面纱提供科研课题。2000年,重庆西南农学院和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两位教授到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大风堡原始森林考察植物时,第一次发现有活化石之美称的珙桐树。

珙桐树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引起县林业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2005年,县直机关单位写部门志时,《林业局志》由谭副局长承担撰写任务,需补充记载珙桐树资料,决定到大风堡实地考察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树的生长、分布情况。2005年8月25日,我们一行四人,由当地一位护林员带路,从黄水镇万胜坝出发登大风堡。

我们沿着一条崎岖的山路走。说有路,其实根本没有路,密集的高维管束植物比人还高,阴森森的,人像钻洞一样跟着向导深一脚浅一脚往前穿越,心怦怦直跳。我胆怯地跟在向导后面,豆大的汗珠从额上滚下来,汗水湿透了衣服,裤脚边全是泥,脚上的鞋带也增加一层颜色了,在当时那种情景只能往上爬,没有别的选择。

几经艰辛,我们终于爬上了海拔约1600米处的麻柳树湾,临小溪沟右边有株树,向导告诉我们说:这就是2000年重庆西农和西师大的两位教授第一次发现的一株珙桐树。这种古老而珍稀的树种向人类展示了它的灵性,人们就赋予它另一个有灵气的名字——中国鸽子树,属蓝果树科,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孑遗植物,也是全世界著名的观赏植物。春天开花,为白色,花序基部长有两片洁白包片,很像白鸽的两翅膀,头状花序为棕色,酷似鸽子的头,远看像一群跃立枝头的鸽子,我们当地人叫它白鸽子树。听向导介绍完后,我虽觉有些累,但第一次亲眼目睹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活化石之称的珙桐树,也就不觉累了。遗憾的是这时的珙桐树花期已过,只见高高的树枝上挂着一个个青涩的像弥猴桃样的果实,绿色的。我仔细观察它的叶,从色到形与桑树叶相似,叶面上的径对称均匀分布至叶边沿,除叶柄处无锯齿外,其余叶的边沿呈锯齿状,树高约20米,胸径36.94公分。我们在树下小心地扒开植物,意外地发现地上躺着的一根枯木下,有一堆棕色的珙桐核,我数了数有92颗,壳厚而且坚硬,两头小中间大,椭圆形。壳上有八扇轮,呈小裂片状。我再观察这些珙桐核中除有4颗外面无小孔外,其余每颗几乎都在同一个部位留有像大针粗的孔。我好奇地问是怎么回事?有的说:“可能是松鼠所为,若是鸟类,其嘴没有这么小。”“如果说是松鼠 ,这周边又没有松树,哪来的松鼠呀?”他们原本一致的理由经我一问,一时全傻眼了,都不作声,留下一个难解的迷。好在向导转移话题,问:“上面还有比这大的珙桐树你们去不去看?”我忙说:“走。既然来了,还得探个究竟我们才有话语权。”我们又往上爬了一段距离,临小溪沟的左边有一根二分枝的珙桐树,我们称它“双胞胎”珙桐树,胸径55.73公分,高约17米。在树高1.5米处有一个二分枝,一根直径35公分,另一根33.76公分,差不多高。

本来可以下山了,但我们想进一步了解珙桐树的分布面积,生长年代,又继续跟踪,在林子里漫无目标的寻找,由于天刚晴不几天,地表水渗出,土层稀湿,坡度越来越大,只要稍不留神,脚一滑就要往下滚一坡。林内的光线越来越暗,看来离天黑的时间也不早了,向导告诉我们,必须在天黑以前下山,不然会有危险的,不仅会迷失方向,而且还会遭到野生动物的袭击。你们看,这里就有野猫的脚印。我问:野猫是不是小时候老人们常说的老虎?向导说:“不是,它比老虎小,又比家猫大。”与我们同行的一位长者说:“嗯,我闻(嗅)到野猫的尿味了。”不知他是神经过敏呢,还是真有其事。“你不会是麂子打屁自作紧张吧!”

他一口肯定地说:“真有其味,不信你们用鼻子仔细闻吗。”

我们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哪有精力来闻?继续上到海拔1700多米的高处山脊边,发现一个大家族的珙桐树,透过林间看去,大的有五根,走近一看,其中有一根三分枝的珙桐树,胸径64.97公分,高约18米,而且三根分枝的树稍都是同一方向往下垂,高矮略有差别,簇拥在它们身边的十几株珙桐树有的像酒杯大,有的如大拇指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也许就是这个家族的后起之秀吧!但它们到底生长了多少年,还没有准确地说法。我们却意外地发现上年遗留下来的珙桐果,外壳是棕色的,我们在手上一搓,只留下又厚又硬的核了。我们用石头砸开,里面的仁有一层棕色帐子裹着,仁是白色的,长约1厘米,宽约5 毫米。

我问向导:“还有比这大的珙桐树吗?”

向导说:“据我所知,从余妹崽湾到正湾及大风堡一带300多亩内都有珙桐树,到目前为止,可能要数这根最大了。”据考察得知,大风堡原始森林有珍贵植物1206种,除了珙桐树外,烘托森林这种大气的还有1133公顷灌丛林。灌丛林拥挤着芸芸众生的火棘、马桑、黄荆、野海棠、山苍子、蕨类等大家族。森林的歌者更是无处不在:大天鹅 、红腹锦鸡、八哥、画眉、喜鹊是我们熟悉的歌手。还有更多的后起之秀:云豹、豹、豺、林麝、穿山甲、猕猴、水獭、大灵猫等陆生野生动物329种,分属4纲28目77科,粉墨登场,频繁出入在大风堡原始森林。只有在森林这只天然笼子里它们才有相知相识,组成一支庞大的合唱团,让那美妙的旋律变成一道看不见的溪流,在森林里流淌,形成森林的生命之声,地球的自然之音。

大风堡原始森林植被覆盖面积达95%,负氧离子的含量达每立方厘米5万个以上,最热月均气温21℃,最低温度零下5℃,境内山间幽芳,四季不败,云雾缭绕,雾凝为雨,山涧沟壑泉声不断,森林资源相当丰富,是久负盛名的"天然氧吧"。

2006年,在 “选美重庆”评比活动中,大风堡原始森林被网民推评为“重庆市最美的森林”。2008年7月被评选为“巴渝新十二景”之一,命名为"黄水林海",也有人称是渝东南的后花园,夏季避暑的首选之地。2011年,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2年7月正式开放,重庆、万州、湖北、忠县等地游客络绎不绝前往黄水森林公园避暑,据不完全统计,最热气温时接待游客二十多万人。

回首我两次登大风堡,见证了原始森林的磅礴气势,见证了森林听风,云海悟道,见证了“山登绝顶我为峰”的一群人,更见证了黄水森林公园的变化。当一天最后的一缕晚霞洒在树梢上,溶进我的视野时,大风堡原始森林被披上一层金色的霞光。

大风堡原始森林 / 网络

 

作 家 简 介

高兴兰(笔名:兰草),女 ,土家族,重庆市人,毕业于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市作协会员,曾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纪检监察工作、林业工作和编修地方志工作,先后有散文、论文、人物通讯、评论等多篇文章在《中国地方志》《中国监察》《中国民族报》《重庆日报》《重庆文艺》《重庆晚报》《重庆晨报》《贵州民族报》《巴人》《运河》《检察文学》等报刊发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