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岁常遇春,全身溃烂后随即暴亡,朱元璋:逮捕常茂、处死常升

 秦天无剑 2024-05-13 发布于广东

前言

常遇春,这个名字在明朝开国史上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朱元璋手下最出色的大将之一,他在朱元璋统一中原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十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然而,对于常遇春而言,这却是一段悲剧的开始。在全身溃烂后,他最终以暴亡收场。朱元璋却下令逮捕了常茂,并处死了常升,这个决定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那么,常遇春这个人物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际遇?他的功劳与遗孽又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呢?

出身卑微的农家子弟

常遇春,原名常立,出生于安徽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当时的中国正值元朝末年动荡不安,中央政权腐败无能,地方官吏贪赃枉法,广大农民生计受到严重威胁。

常遇春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体魄和武力,能够轻易制服村中其他强壮的青年男子。在无望的农村生活中,常遇春很快寻找到了出路 - 加入了一支叫做'刘聚'的农民起义军。

在这支起义军中,常遇春的勇猛杀伐和沉稳果敢很快引起了刘聚的赏识。然而,他内心却渴望能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施展抱负,寻找一个可以实现理想的领袖。

常遇春当时内心的挣扎可以想象。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农民,他原本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加入农民起义军,虽然暂时得到了生存保障,但长远来看,仍然只能是一个'草寇'的身份,难以有所作为。

而朱元璋的红巾军却给了他一个向往已久的舞台 :一个真正可以立大功、封王拜相的平台。这样的诱惑,足以让已经尝到了武功甜头的常遇春难以抗拒。于是,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刘聚,加入了朱元璋的阵营。

投靠朱元璋的关键时刻

正当常遇春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时,他听闻了另一支农民起义军 ——红巾军——在朱元璋的率领下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朱元璋不仅善待平民百姓,而且在军事战略上也颇有建树。这些特点都深深打动了常遇春,他决心投靠朱元璋,加入红巾军的行列。

当常遇春来到朱元璋麾下时,后者对这个素未谋面的汉子并不太信任。毕竟,常遇春曾经也是一名'草寇',没有什么明确的立场。但经过一次关键的战役,常遇春终于展现了自己的能力,彻底赢得了朱元璋的赏识。

这次关键的战役,就是著名的'采石矶之战'。此时,朱元璋的红巾军在湖北大战中遭遇了严重的水寇阻碍,难以渡江而过。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常遇春挺身而出,驾驶一艘小船在水上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杀得元军四散溃逃。

这次突破大大推动了采石矶的攻占,也让朱元璋看到了常遇春非凡的军事才能。从此,这个曾经的'草寇'就成为了朱元璋最重要的左膀右臂之一,跟随他征战四方。

凶狠残暴的一面

凭借在采石矶的功勋,常遇春快速升任将军,成为朱元璋最信任的大将之一。他跟随朱元璋先后参与了对陈友谅、张士诚等敌军的诸多战役,无不展现出惊人的勇武和决断力。朱元璋自然对他赞不绝口,称他'能当百万之众'。人们也因此给他一个绰号 ——'常十万'。

然而,常遇春也有一个非常严重的缺点 - 他喜欢屠杀战俘,甚至有时还会毫不犹豫地屠城。这种行为不仅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也屡次遭到了另一位大将徐达的劝阻。但是,常遇春似乎对此毫不在意,每每冲到敌阵深处,总要留下一地白骨。

在九华山的战役中,常遇春更是当着徐达的面,将俘虏们尽数杀害,让徐达百般劝阻也无济于事。这种无情的作风让他在部下和百姓中都留下了极坏的名声,有人甚至称他为'人屠'。

常遇春的这种行为,无疑引发了普通百姓的强烈反感。作为一名将领,他理应保护百姓,却反而成为他们的噩梦。这样的作为,不仅违背了佛家仁慈的教诲,也有悖于儒家忠勇并济的理念。可见,常遇春的性格中,存在着极端两极化的一面。

鏖战南北,建立功勋

尽管有这样的残暴行径,但常遇春的军事才能还是得到了朱元璋的极大重用。他先后参与了对抗陈友谅、张士诚等强敌的诸多战役,均表现卓越,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龙湾之战中,他奋不顾身地冲入敌军,如入无人之境,打得吴军溃不成军。后来在对抗张士诚的战役中,他更是一次次取得胜利,最终迫使张士诚自尽。

有人甚至说,朱元璋的天下有一半都是常遇春拼杀出来的。这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夸张,但也说明了常遇春在朱元璋实现统一大业中的不可替代地位。

当时,朱元璋身边有许多优秀的将领,如徐达、邓愈等人。但与他们不同,常遇春更多是一个纯粹的战场英雄,擅长大干快上,勇猛善战。

他的作风往往与朱元璋的审慎计划有所冲突,但最终却也成为了朱元璋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正是凭借常遇春这样的'猛将',朱元璋才得以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最终实现了中原大一统。

不幸暴亡于柳河川

就在常遇春随军北伐,即将完成统一大业之时,他却遭遇了一个出乎意料的悲剧。在抵达柳河川时,正值盛夏酷暑,常遇春不慎脱掉了身上的盔甲,结果引发了'卸甲风'这种怪病,全身溃烂流血,终于在痛苦中暴毙而亡,年仅40岁。

这种突如其来的死亡,不免让人唏嘘不已。常遇春毕生都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度过,从未料到会以这样一种荒诞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作为一个勇猛善战的将领,他理应死在疆场之上,为国家立下更多功勋。然而,一次简单的脱甲,竟然成为他的噩梦,让他的生命戛然而止。这种结局,无疑让人感到十分遗憾。

得知这个消息后,备受打击的朱元璋前往龙江迎接常遇春的灵柩,亲自祭奠并追封他为'开平王'。短短20年时间,常遇春就从一介草寇成长为朱元璋最信任的大将之一,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朱元璋对他的死亡无疑感到非常痛心,毕竟常遇春是他手下最能干的将领之一。

功德难以荫庇子孙

但是,常遇春的悲剧并没有就此结束。在他英勇牺牲后,朱元璋并没有善待他的子孙后代。长子常茂虽然承袭了常遇春的爵位,但是能力平庸,行为不端,最终被逼自杀身亡。

次子常升也没有逃脱厄运,在蓝玉案牵连下无辜身亡。就连常遇春的外孙朱允熥,也在囚禁期间遭到毒害,惨死狱中。

这种情况,实在让人唏嘘不已。常遇春为朱元璋立下了如此巍峨的功勋,却换不来朱元璋一丝慈悲。相反,他的子孙们反而遭到了残酷的迫害,最终悉数惨遭毁灭。

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剧性的讽刺吗?一个人拼尽全力为他人效力,却最终连自己的子孙都保护不了,这样的命运,实在令人心痛。

或许,这反映了一个普遍的道理 - 功勋是有限的,无法永远荫庇子孙。即使是像常遇春这样赫赫有名的大将,其功绩终究也有尽头。

朱元璋宁可牺牲掉常遇春的子孙,也要保证自己的江山稳固,这也凸显了他是一个典型的权臣,更关注统治地位的巩固,而非亲情。这种冷酷无情的做法,造就了常遇春功勋无法被延续的悲剧结局。

结语

常遇春,这个名字曾经在明朝开国史上熠熠生辉。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农家子弟,他凭借自己的武勇和军事才能,逐步走向成功,成为朱元璋最信任的大将。

即使是功勋卓著的大将,终究也逃不脱生死轮回。常遇春的兴衰历程,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悲剧性故事。

这种功勋与遗孽的悲剧,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权力、道德、命运等诸多复杂而深邃的问题。也许,这就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 即便再出色的功勋者,终究也逃不脱命运的纠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