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拥有众多的历史古迹和种类丰富的博物馆,当然也拥有国内最顶级的综合型和专题博物馆。截至2020年底,全国204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北京拥有18家,其中,中央部委归口管理的博物馆有:故宫博物院(文旅部)、中国国家博物馆(文旅部)、恭王府博物馆(文旅部)、北京鲁迅博物馆(国家文物局)、中国农业博物馆(农业农村部)、中国航空博物馆(中国空军)、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总政治部)和中国地质博物馆(地科院)共9家。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1987年,北京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组织对故宫的评价是:“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 2020年,紫禁城迎来了600岁生日。而故宫博物院作为一座公共博物馆,已经开放95年了。它的珍贵藏品呈倒金字塔形,在约186万件藏品中,珍贵文物占93.2%,6.4%藏品为普通文物,资料留存仅0.4%,几乎件件是压箱底的宝贝。 现在的故宫博物院,不但拥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养心殿、太极殿、长春宫、翊坤宫、储秀宫、寿康宫和慈宁宫花园的原状陈列展览,还有常设的书画馆、陶瓷馆、珍宝馆、钟表馆、雕塑馆、古建馆、青铜器馆、戏曲馆、武备馆和家具馆等展览场馆和二十八个学术研究机构。 除此之外,每年还有各种专题展、特展、临展。由于值得看的内容太多,文物和建筑背后的故事信息量也非常大,游客基本都会选择最为感兴趣的展览陈列内容来观看,而一天的时间恐怕也不足以尽览胜景。 了解更多:博物馆Vol.001 | 故宫博物院 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北洋政府筹建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49年10月,国立历史博物馆更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文化部管理。1958年,著名建筑师张开济主持设计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天安门东侧开工,经过一年热火朝天的建设,1959年8月落成竣工,和与它隔广场相对而立的人民大会堂,共同成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 200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组建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年3月国家博物馆的新馆建成开放。新馆建筑保留了原有老建筑西、北、南建筑立面。新馆建筑高度42.5米,地上5层,地下2层,展厅48个,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博物馆现有藏品数量140万余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其中,古代文物藏品81.5万件(套),近现代文物藏品34万件(套),图书古籍善本24万余件(册),共有一级文物近6000件(套)。 ·从1912到2020,一图读懂国家博物馆。©国博君 目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包括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三大系列,构成涵盖主题展览、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的立体化展览体系。其中,“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和“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为国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 专题展览主要以馆藏文物为基础,包括中国古代青铜器、佛造像、玉器、瓷器、国礼、现代经典美术作品、非洲木雕等十余个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包括自主策划展览和引进交流展览两大类,覆盖历史文化、精品文物、考古发现、经典美术作品、地域文化和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年均办展40余个。 了解更多:博物馆Vol.002 | 中国国家博物馆 恭王府博物馆 恭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地区前海西街17号,为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庆亲王永璘的宅邸。1851年宅邸赏赐给恭亲王奕訢,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 ·恭王府及花园鸟瞰图。 这座宅邸见证了主人在君权面前从失意到得意到再失意到再得意的跌宕起伏。光绪二十四年(1898),奕訢在恭王府病逝。奕訢之孙溥伟奉慈禧皇太后懿旨,承袭恭亲王爵位。1912年2月清帝退位,恭王府第一次成为可由王公随意处置的私产。 ·1913年的恭王府正门。 1937年,受圣言会委托,圣言会牧师张维笃出面,以19.9万元依法购得恭王府的房屋五百六十九间,廊六十间,以及花园地亩,合计四十九亩三分的全部产权,用于辅仁大学添办女院。 1939年9月,辅仁大学开始大范围招收女生,恭王府随改称辅仁女院,女院由圣神修女会管理。解放后,辅仁大学由中央教育部接办,其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1950年,于府邸部分成立了北京艺术学院。1982年,恭王府及花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了解更多:博物馆Vol.003 | 恭王府博物馆 北京鲁迅博物馆 北京鲁迅博物馆是由原北京鲁迅博物馆和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于2014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包括北京鲁迅博物馆馆区和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区。 鲁迅博物馆馆区内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迅故居以及鲁迅生平陈列馆。 博物馆于1956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鲁迅故居面积约400平方米,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院内的格局布置,室内的陈设展示,都保存着鲁迅先生当年居住时的模样,院中先生当年手植的两棵丁香花,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在西三条居住的两年多时间里,鲁迅主编和指导青年人编辑了《语丝》周刊、《莽原》周刊、《莽原》半月刊、《国民新报副刊》等刊物。指导成立了“未名社”、“莽原社”等青年文学团体。编辑《未名丛刊》、《乌合丛书》,还为不少青年作者编选辑、写序言、校改文稿和译稿。 他在这个小院子里完成了《嵇康集》的校勘;翻译了《苦闷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写下了散文集《野草》,小说集《彷徨》中的大部分作品,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集》以及《坟》、《朝花夕拾》中的大部分作品200多篇。 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区是依托原北京大学红楼建立的旧址类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全面展示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 北大红楼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1916年在原为清朝内务府库房的汉花园一带盖起了北大沙滩红楼,最初计划用做学生宿舍。1918年落成后,改用作北京大学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组成北大文学院。全楼因以红砖红瓦建成而得名“红楼”。 1952年,燕京大学撤销,北京大学搬迁到燕园。2002年4月28日,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在北京大学红楼的基础上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2014年7月11日,北京鲁迅博物馆和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合并为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新文化纪念馆现有馆藏文物、图书等藏品7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59件。 了解更多:博物馆Vol.004 | 鲁迅博物馆 中国农业博物馆 中国农业博物馆是198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基础上筹建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于1986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2012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是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兴建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其地理位置、规模、布局和风格均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1959年9月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全国农业展览馆和中国农业博物馆是两块牌子、一个机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的直属事业单位。 中国农业博物馆占地面积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保存有农业文物、标本、古籍和传统农具等各类藏品近5万件,包括文物2万余件,珍贵古籍图书3万余册。博物馆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农历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单位。 中国农业博物馆由十座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单体展馆组成的建筑群以及综合楼、藏品库房、文化产品用房等配套设施组成。 了解更多:博物馆Vol.005 | 中国农业博物馆 中国航空博物馆 ![]() 2009年5月25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与中国空军签署了共建中国航空博物馆协议书。对博物馆进行扩建,在扩建完成后又收集各种现有航空装备样机约800余架,如中航工业自主研制的枭龙战斗机等。同时建设的永久性雕塑群景观通过“利剑”主雕塑、英雄大道和英雄纪念墙三部分组合,展现中国航空和中国空军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光辉历程 。 了解更多:博物馆Vol.006 | 中国航空博物馆 中国科学技术馆 中国科学技术馆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科技馆。中国科技馆的新馆于2009年9月建成开放,位于国家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建筑呈现为一个巨大的“鲁班锁”造型,蕴含着解开科学之锁、探索科学奧秘的寓意。新馆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展教面积4.88万平方米。 科技馆共建有五大主题展区,常设展项1000余件(套),同时还长期开展科学表演、科学实验、科普讲座、教师培训、科技竞赛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与展览展项交相辉映。 馆内设有“华夏之光”、“探索与发现”、“科技与生活”、“挑战与未来”、“科学乐园”五大主题展厅、公共空间展示区及球幕影院、巨幕影院、动感影院、4D影院等四个特效影院,其中球幕影院兼具穹幕电影放映和天象演示两种功能。此外,新馆设有多间实验室、教室、科普报告厅、多功能厅及短期展厅。 了解更多:博物馆Vol.007 | 中国科学技术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位于北京市复兴路9号。展览大楼于1958年10月兴建,1959年7月建成,1960年8月1日正式开放,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 ![]() 军事博物馆馆藏文物以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中国古近代军事史和世界军事史为主。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现有文物18万余件(套),一级文物1793件(套)。馆藏文物包括飞机、大炮、舰船、导弹、枪械、弹药、冷兵器、勋章、证章、印章、钱币、陶器、瓷器、器具、服装、旗帜、文献、笔记等。 1962年夏,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馆名“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题字经放大、鎏金制成铜匾,现悬挂于军事博物馆展览大楼正门上方。 ![]() 中国地质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是国家级地质博物馆,主要从事地质标本的收集以及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和宝石学领域的研究。 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当时袁世凯准奏设立“地质调查局”,设地质股、矿产股、地形股、编译股和地质矿产博物馆。 ·原丰盛胡同3号的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中国地质博物馆 1916年7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地质研究所在北京丰盛胡同3号举行毕业典礼,同时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展出师生三年来悉心采集的岩矿标本899件,还有详细图说及野外调查照片。因此,这一天被认为是地质矿产博物馆的建馆日。 ·1916年地质研究所教员和部分学生卒业合影,前排左起:翁文灏、章鸿钊、丁文江。©中国地质图书馆 1921年,地质图书馆在北京兵马司胡同9号建成,同时新增两间展室,增加陈列面积400平米。这座图书馆一经落成,就目睹了中国科学界的重大历史事件。1922年1月27日,中国地质学会创立大会在图书馆的一楼举行。5月26日,李四光在这座图书馆里宣读了他的第一篇冰川学研究论文《中国更新世冰川作用的证据》。 现在的中国地质博物馆主馆共有大楼6层,总高约36米,东西长40米,南北长70米,建筑面积近1.15万平方米。 博物馆展厅包括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石玉厅、史前生物厅等六个部分,展陈面积5000多平米,馆藏地质标本22万余件(套)。 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20余万件,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馆内还藏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批国宝级珍品。 地博在全国各地都有分馆,例如在北京房山、河北承德、辽宁本溪、辽宁宜州、黑龙江嘉荫、江苏常州、江苏东海、江西南昌、山东烟台、河南西峡、湖北黄冈、贵州黄果树等,都根据当地特殊的地质条件和特殊的矿产资源设有分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张家口分馆。 了解更多:博物馆Vol.009 | 中国地质博物馆 |
|
来自: bmtz > 《北京市1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