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玉琨:沿着时光隧道跪寻母亲(四)

 新用户3069QkdY 2024-05-13 发布于江苏


作    者:陶 玉 琨
图    片:选自网络

1973年我高中毕业了,在班主任金树人老师的帮助下,我获得了当年报考大学的推荐表。过了一关又一关,我终于取得了考大学的资格。考试前县文教局把考生集中到一中培训。

没想到母亲竟找来了!母亲当时正患重感冒,发着高烧。她找到我时,说话都很吃劲了。她说公社送来一份表格,要我填好,今天下午必须交。

那时我对重感冒没有体验,直到我在盐师读书时第一次患重感冒流着泪跟班主任请假回家时,才知道那天母亲来回十几里路给我送表格是多么不易!

1975年我中师毕业后在步凤仁智学校做教师。一天大弟突然出现在我眼前,13岁的大弟骑车几十里来找我,我知道家里肯定遇上难事了。

果不其然!大弟告诉我:生产队分红了,我家差队里口粮钱,生产队干部不给妈妈上工了,叫妈妈想办法交口粮钱。当时父亲出差在外,母亲叫大弟找我来了。母亲竟被剥夺劳动的权利了!我立即想办法筹齐了80元钱给大弟带回家。

父亲的朋友给我介绍个对象,母亲对他的家庭条件不大满意。跟着我在一小读初中的小弟带来了母亲的囗信:大姐,妈妈叫你不要跟那个男的去看电影。

星期天我回家,母亲告诉我她为这事和父亲吵了一架。母亲对父亲说:我把姑娘巴到这样,怎么也得嫁个条件比较好的人家。父亲说:你不要把自己的姑娘看得太高了。母亲说:本来就是嘛!左看左好看,右看右好看。

见我始终不吭声,母亲不再唠叨了。她说:妈虽不同意,但不做你的主。最终我没有听母亲的话,母亲尊重了我的选择。

我结婚时,母亲听我的话,没要男方一分彩礼钱,还花73元买个五斗橱给我做陪嫁。我知道父母为我借债了!

70年代末,父亲被调到纺机厂工作,单位分了一间半房子,还安排母亲在厂幼儿园上班。母亲终于又回到城里了。那时我在城东中学教书,和父母家只隔一条马路。后来父亲又被调去筹建纺校,纺校建成后,父母的家又搬到纺校了。没多久,我家也搬到气象局了。气象局到纺校也就二三百米远的距离吧。多么幸运啊,一生中总是离母亲很近。

搬到纺校后,母亲比以前更辛苦了。母亲一天往返两趟去纺机厂上班,还要买菜烧饭。

母亲在屋后种豆种蔬菜,她把刚剥的新鲜红豆送给我煮粥吃,可好吃了。母亲还在住房的屋檐前种了葡萄。夏天我去时,母亲总要摘葡萄给我吃。她端着碗仰起头踮起脚摘葡萄,摘好后洗干净,把碗端到我跟前说:这葡萄可好吃了,吃下去心里一定非常舒服的。当我吃完葡萄连喊“好吃”时,一直看着我吃的母亲笑了。

在同学的帮助下,我终于把母亲和小弟的“农转非”办成了。

这在我们家算是天大的好消息!母亲退休可以拿到退休金了,小弟的人生之路也顺畅了。母亲乐坏了!她夸我说:你爸爸一辈子没办成的事,你终于给办成了。

离休在家的父亲患了骨髓瘤,要去苏州第一人民医院治疗。当时我们姊妹五个都要上班,母亲主动承担了陪父亲去苏州看病的任务。母亲从未出过盐城,她能照顾好父亲、照顾好自己吗?她能适应那陌生的环境吗?我很是担心。

一个多月后,母亲带着治愈的父亲回来了。没想到母亲在苏州把自己和父亲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在医院附近租了个房子,自己买菜烧饭。从母亲含笑的讲述中,我感觉到母亲那一个多月活得并非如我想象的那般艰难和沉重。我感到快慰,我佩服母亲。

母亲还给我们带了不少东西,我家用的第一个钢丝清洁球就是母亲从苏州带回来的。母亲对我说:玉琨,这东西擦锅可干净了。

父亲的哮喘病经常复发,每次住院都是母亲陪护。我们要换母亲歇歇,每次都遭到母亲拒绝。她说:你们把工作做好了,把家顾好了,就行了。妈身体好好的,用不着你们操心。

有个健健康康的母亲,我心里多么踏实!

(未完待续)

附:读者对本文第三章的点评摘要:

陶老师的文章十分感人,因为它太真实了。看得出来,她是用心和泪水来写的,我也是用心和伴着泪水来读的。因为我也是母亲的女儿,我们两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也是一个多子女家庭,父母挑着沉重的生活重担。特别是在那“三分天灾,七分人祸”造成的三年大饥荒年代,一家人都在挨饿,母亲带领我们挖野菜,找胡萝卜缨,想方设法让我们能填饱一些肚子。
母亲既要照顾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的我们的父亲,又要照顾正在长身体的我们姊妹六人,经常是等我们吃完了剩多剩少她才吃几口。那时我们年幼无知,哪里知道母亲心中的苦,常常为吃不饱而哭闹甚至打闹,母亲背着我们流下了多少眼泪。当我们长大成人成为母亲之后才慢慢体会到母亲当时的的艰难,很想用我们的心来回报父母,可是他们已经老了。我们常常为之难过,觉得一辈子都欠父母的永远还不清的债!
——湖畔霞光(公众号读者)

拜读了陶玉琨的佳作,深受感动。字里行间充满了追忆的酸甜苦辣。我与作者是文革初期的初中同学,在读书无用论的年代,确实初中基础没有打牢,文革期间上学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陶老师的文学功底如此扎实,是她进入高中乃至高校后勤学苦练的结果,无愧于中教语文高级教师,令同龄人自叹不如。祝愿她在文坛辛勤耕耘,使作家队伍后继有人!加油! 
——王益坤(公众号读者,作者初中同学)

60、70年代的中国老百姓生活太艰难了,农村的多子女家庭生活更是难上加难。而这种家庭的母亲为了儿女操心劳力更让人感动,让懂事的女儿对深厚的母爱铭记于心。母亲的爱,母亲的牵挂堪比海深。
——敬老师(公众号读者)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母亲借粮的身影让我眼眶湿润了。我们没有共同的母亲,但拥有共同的母爱!谢谢玉姐分享,期待下集。
——乔善宝(公众号读者)

陶老师散文注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节描述接地气,口语化,生动形象。长女为家庭分担困难。父亲的决定,让日后的小玉奋发学习,成功改变人生。回忆母亲的同时,不忘关键时刻谈到父亲的远见卓识。值得自豪!值得感恩!期待欣赏续集!
——黄正林(公众号读者)

今天是母亲节,玉老师怀念母亲的文章及时而耐读,一个伟大辛苦的母亲在玉老师的笔下栩栩如生。
——潘   萍(公众号读者)

今天母亲节,品读小玉老师美文之三,更被伟大母爱所感动、所震撼。在那风雨如磐的艰难岁月,母亲为抚育五个子女全力以赴,倾注了无数心血与辛劳,尤其对小玉老师更是倍加关爱。文中所记叙的一幕幕真实生活情景,尤其是点点滴滴的细节,无不折射出母爱的炽热光芒,也见证了小玉老师不寻常的成长历程。
小玉老师文思泉涌,文笔流畅,文字清丽,足见您的文学功底深厚,虽似乎平铺直叙,然真情实感流淌在字里行间,让人感动不已,受益匪浅。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追忆难忘岁月,赞美母爱的善良与纯洁,更重要的是学习崇高品德,传承伟大精神。我想,也许这正是小玉老师写此文的初衷,亦是我们品读的意义所在。谢谢小玉老师的美文分享!
——徐迎才(上海情愫群友)

真情实感,行云流水,严母顺女,犹如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逆境中前行至胜利的彼岸。
——王  珍(上海情愫群友)

天是母亲节,时光隧道是那么长,走的是那么艰难。而沿着时光隧道跪寻母亲,小玉又是那么地坚定!如果把它拍成一部纪录影片,你将看到当年真实的、真诚的、真情的小玉。这部长达数十年的纪录影片中,你将看不到常规影片中那些虚构的镜头。这里一切都是真实的,婆纳头,七角菜,富秧子,这些当代人根本不知道的植物,是那时养猪的最好青饲料。而那时小玉一家下放在潘黄杨坝,现在离附医的直线距离仅一公里。而那时却远得很,没有路桥,登瀛桥是必经之路。作为家里的长女,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过过苦日子的人,才知柴米油盐金贵。挨过饿的人,才懂得珍惜和感恩。母亲的辛劳,让孝顺的小玉从小就有担当,就有责任心。这样的女孩必有所成。只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才能引人入胜,引起共鸣。而小玉惊人的,清晰的记忆力,无疑给我们带来文学美的享受,人性美的熏陶。
——邱丕民(串场鹤鸣群友)

文朴实,
情纯真。
岁月无声,
母爱留痕。
勤俭传家风,
美德育后人。
待人真诚友善,
做事踏实勤恳。
打工挣钱为儿女,
吃剩穿旧忘自身。
忆往事,
念母恩,
慈恩浩荡似海深。
——徐   杉(串场鹤鸣群友)

逆境中生存,长女大丫头不简单,对母亲细节的描述,读之让人心痛。背大弟看病,一块豆腐,挖墙雨挖墙而墙倒,一个山芋,串连了陶老师艰苦的少年人生。读高中,并非不欲读,而是为了能在砖瓦厂苦钱,为父母分担。父母具远见,坚持而不动摇。有这样的父母,当然值得自豪而大书特书。没有喷薄如潮的爱,写不出这样的文字。同样,没有坚实的文学基本功,也写不出,二者合而美文出。今朝看来文静书卷气十足,甚而有点弱不禁风的小玉,少时是那样的坚韧顽强,石罅里长出的苗,历经严霜寒冬,终成一片葱绿。
——乔永星(作者提供)

艰难岁月苦倍尝,
抚儿育女鬓染霜。
默默付出情无价,
春晖熠熠暖心房。
——好人吉祥(公众号版主)

【作者简介】陶玉琨,女,网名小玉;江苏盐城人,1953年出生。插过队,教过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爱好文学和音乐,不改真诚善良清纯快乐之心性,喜欢用朴实的文字记录生命中点点滴滴的感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