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若水之死

 江北大汉 2024-05-13 发布于江苏

李若水(公元1093年-1127年),原名若冰,字清卿,洺州曲周县(今河北曲周县)水德堡村人。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为太学博士,官至吏部侍郎,曾奉旨出使金国。靖康二年随宋钦宗至金营,因为当面怒斥金军大将完颜宗翰不屈被害,时年三十五。后被南宋追赠观文殿学士,谥忠愍。

当李若冰进入朝廷核心层,担任吏部侍郎(负责官员任命与管理的机构的副长官)的时候,宋朝的江山已经摇摇欲坠:也就在这一年,金军仅仅乎凭借大约8万人(其中还有很多契丹等其它被其征服的民族之人)如摧枯拉朽一般,横扫中原的时候,他显示出了忠君爱国的万丈豪情,不只是随宋钦宗进入金营,而且在金军大将完颜宗翰面前,毫不畏惧,“骂不绝口”、“监(面对)死无怖色”。(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纪》)

与李若水的“骂不绝口”、“监死无怖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辽国之亡,死义者十数,南朝惟李侍郎一人”——这是李若水死后,从北方逃回的人转述的金人之语。这样的对比,在突出李若水的“民族气节”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于其它宋朝的很多大臣,没有能够死于义难免心生疑窦:同样从前在宋朝为官、拿朝廷给的俸禄,本该“在一朝守一国”的他们,为什么做出了另一种选择?亦即顺从、屈服,乃至投降的选择?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其实并不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类宣传与教育。忠君爱国,则是这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而且有太多的诸如屈原、岳飞等一类的榜样。然而,当理想遇到现实的时候,竟然溃败了。之所以如此,未必是相关的教育不给力,而是因为“树倒猢狲散”的效应,朝廷或者说做皇帝的早已失去了凝聚力了!之所以如此,又是有某些客观原因的,那就是宋朝(这里特指北宋)的末代皇帝宋徽宗、宋钦宗,前者属于典型的败家子知道的只是吃喝玩乐,单单是“花石纲”就让国家上下乌烟瘴气,民财耗尽、民心散尽!而接受宋徽宗“内禅”临危受命的宋钦宗,政治上近乎白痴,没有一定之见,也缺乏识人、用人的才能。

宋徽宗为了兴建皇家园林艮岳(也称寿岳或华阳宫等),在江南一带大肆收刮奇花异石,然后不惜代价将它们运到京城开封;而因为在《水浒传》里杨志卖刀一节中有所提及,所以,知道的人不少。而宋钦宗所重用的朝臣如宰相白时中、李邦彦等,一个个胆小如鼠,畏战避战,竭力怂恿他与金人议和,则是宋军兵败如山倒的重要原因。但与此同时不可讳言的是,其实那时候朝廷中也不乏主张抵抗,并且具有一定政治眼光与军事方面的才能的人,比如说李纲和宗泽等。宗泽甚至在金人第二次围困京城开封,宋军总体表现不佳,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在外围作战中屡战屡胜。可让人十分遗憾的是,他们都未能得到宋徽宗的信任与重用。

如此腐朽的王朝,如此昏庸的皇帝,如果不被其它朝廷取代,在我看来简直没有天理了!所以,那些围绕在宋徽宗宋钦宗身边,后来被一起带往北方的臣子,绝少李若水这样“死节之臣”,除去胆怯、怕死,一定意义上也是可以理解的,那就是,这是不是与他们早已看透了宋朝气数已尽的事实?而我们换一个角是不是也可以说,像李若水这样的臣子是帝王之人十分需要的,也是后来的宋高宗赵构之所以追赠观文殿学士,赠予他“忠愍”的谥号的重要原因?更让我们难以面对的是,假如宋徽宗与宋钦宗能够继续做他们的皇帝,那么,那个国家是不是一定会继续摇摇晃晃、老百姓则继续受罪?我们不能不说的另一点则是,一个新生的王朝,至少在其诞生之初,会对老百姓稍稍宽容一些,哪怕是异族建立的王朝。

所以,我们恐怕不能不说,封建朝代的更替,有着相当的必然性。对于李若水这样的“死节之臣”是不是死得其所,我们只能存疑并一声叹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