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逸迪:逸迪说爱兰(外一篇)

 大河文学 2024-05-13 发布于河南

    

1


逸迪说爱兰

兰花君子,淡香清雅;性温喜阴,寒来暑往;花期四季,东西南北中皆适合生长;不愠不卑,清醒慎独;没有姹紫嫣红,只有红白粉黄紫,佛家犹爱。

我第一次见到兰花是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年过年前,爸爸买了两盆回家。他们都有挺直的、绿绿的带一点棕色的茎。其中一盆带着很多红黄相间、簇拥在一起的花骨朵,爸爸告诉我和弟弟,"这是君子兰花,花脸和尚…..."然后指向另一盆已经有绽开白紫相间花纹、斑点的说,"这是蝴蝶兰。"这两种兰花的名字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爱兰者,就不会轻易合群逐流。印象中爸爸是这样做的。虽然他有脾气,有时会发火,但一定有发火的理由。他除了工作,骑邮局绿色二八大杠,上刷“中国邮政”字样的自行车送信、送电报,当邮差;后来骑着绿色摩托,绕着山城推销报箱、信箱。工作以外,他几乎很少和陌生人来往。家乡那个年代的小区他都走遍了,现在,我觉得他是一个"兰花行者"。

他除了家庭,战友聚会,基本无其他社交活动。休息时,会让我们哥俩儿到楼下附近小店打二两二锅头散酒,家里的几个辣椒,一碟花生米就是人生乐趣。

因为爱花,清河沿儿街的花鸟市场他常去,看看花,也学人家养鸟、遛鸟;有时他会去展览馆那儿,听评书(那会儿全都免费);后来也上群艺馆和不认识的人一起搓搓麻将,有输有赢,志在取乐。

爸爸文化初小,但有过西藏高原当兵的历练。那个年代"苦"是家常饭,他从不叫苦,就像兰花,有阴凉,隔三差五地有点儿水就够了。但我敬佩他在高原部队自学补上了文化课,给家人、生活带来了希望。他没有给我们讲太多高原的生话,只是说,"高原上有翻身做主的西藏人;圣洁的雪莲花;洁白的哈达;美丽、令人神往的布达拉。"

雪莲花离开高原,很难保持他的清冷圣洁,或许爸爸是用兰花来承载他对他自己青春岁月的纪念。我也要学会爱兰花,希望将来有机会奉上一盆绽放青春的兰花到布达拉。

"兰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跟随你,到那更远的远方;是不是岁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兰花,你把爱都给了我,把世界也给了我…..."我爱兰花,感谢一花一世界。

当《繁花》落尽看《一九四二》

2


腊月二十三快到了,儿时的记忆这天也是麻糖节。老人们告诉我们,这一天一定不能说脏话,吃麻糖就是要管住嘴,要说好听的,让大家都觉得舒服的话。我在想,自己的一篇构思几天的文章是写还是放,思来想去,如果过了年就开春,冰雪消融,大地回暖,就少了原著所描述的味道,况且我的文章从不说人不好,只是说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上海本土作家金宇澄的《繁花》,在演员大家的演绎和网络的烘托下,带火了新时代的"十里洋场",沪上文化生花。这是很好的文艺现象,影视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完美结合。但我却想在繁花落尽后,细想一下中原大地,看一部改编自河南本土作家刘震云老师的电影《一九四二》。

大师作家刘震云先生是河南新乡延津人,是恢复高考时那年河南省文科状元,北大骄子。他为人谦卑,我是从几次看他接受访谈时的视频感受到;从他为学生们传授写作和社会经验时理解到的。他写作注重调查研究,我认为是当代真正的风骨文人之一(孤陋寡闻)。他的作品我读的不多,但我敢断定任何AI或ChatGPT想要模仿他的口吻用略带河南乡音的普通话表达,还是套用思路用词来撰文仿写都是不地道、也缺少味道的。他在一次访谈中特别提到以他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而拍摄的电影文艺片《一九四二》,也提到感谢冯小刚导演对小说的电影真实创作。   

他们都是五八年出生的,出生不久都经历了很多。正如刘震云老师讲到,他小说中很多情节也是奶奶讲述给他和他自己调查周边并实地整理的一手资料。

电影《一九四二》中的演员,也大部分是用豫地方言表演,除了一部分当时国民政府的官员。电影以黑白为主色调,我含着泪看完。那小说中、电影里面的人物都经过了灾情的考验和心理的挣扎,老东家、瞎鹿、栓柱、花枝等人身上,人性的美、善都让人敬佩。由此,我很想建议将一本描写人性,名为《丑陋的中国人》的书封存,永不再版,理由是出生于河南开封的另一位大前辈是该书作者,书的内容可能有时代背景、学术价值;但我在猜想他作为当时国民政府的资政,难道没听到一点儿关于一九四二的事情?或许是他因为差不多的时间,身在繁华的某地;抑或是错过了读也是河南老乡作家的《温故一九四二》。

中国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千年文化中,没有劣根性,也不丑陋。看过电影,读过这本小说的人,一定会赞叹河南乃至全国人民当时的伟大,蝗灾、旱灾、战争灾,都没能阻挡住他们迈向春天的脚步与不停歇地追求。

电影片尾,张国立饰演的、也在逃荒,邋邋遢遢的老东家,遇到一个正在使劲哭唤醒不过来的妈妈的小女孩。他们一老一少有几句简单的、陌生人之间的亲人对话,河南乡音"我不认识你","你叫我一声爷,咱两个不就认识啦"。一老一少搀扶着,沿着山路向延津家乡赶去,画面不再黑白,有了蛋黄的暖色调,山边的雪能感觉到开始融化,归家的路也越来越近了。

值年之际也祝愿小说、电影中的延津乡亲和所有遇过灾的河南及各地乡亲,幸福延年,生活永远津津有味。

作者简介

逸迪,生于塞外山城,求学九省通衢,英雄江城。工作东奔西跑,喜欢五羊木棉。向往文学的魅力,不甘安逸现状。有高经职称,专业论文也有发表,文学领域为空,但喜欢尝试和多领域问东问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