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籍贯”

 青青河边草603 2024-05-13 发布于山西

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和“籍贯”打上交道;然后,就不离不弃,相伴终生。你看,从一出生的上户口,到上幼儿园上学校,从参加工作到结婚成家,等等等等,我们填过了无数的表格,而每个表格上,都少不了“籍贯”这一栏。

对于“籍贯”,我们似乎都知道大概是个什么意思,可是到真要填写时,往往却又感觉迷茫和难以下笔,不知道到底怎么填写才正确,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那么,“籍贯”是什么,何为籍、何为贯?怎么填写才是准确的?填写籍贯到底有什么用?

01  “籍贯”是什么

在古代,“籍”和“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籍”和“贯”也是分开使用的。

先说“籍”。据《说文解字》:“籍,簿书也”。在古代,簿书就是官府的文书簿册,就是根据每个人的出身不同,将不同的人登记在不同的册成为不同的“籍”。按社会等级分,有世家大族的贵籍、普通百姓的良籍、奴隶专属的奴籍,以及除士农工商之外的贱籍等等;按行业不同分,又可分为承担煮盐徭役的为“灶籍”,承担做工徭役的为“匠籍”,承担当兵徭役的为“军籍”,承担经商徭役的为“商籍”等等。在古代,一个人的“籍”确定后,一般是不能改变的。这是古代统治者为管理社会、管理百姓的一种制度。

再说“贯”。据《说文解字》:“ 贯,钱贝也”。“贯”就是钱,作为名词使用;后来,“贯”又成为量词,古代人用绳子把铜钱串起来,便于携带和交易,如一贯钱、二贯钱;再后来,“贯”开始演变成动词,表示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贯穿、联系在一起;后来,这个联系演变为主要指一个家族在一个地方代代居住的意思,如乡贯、里贯。这样。“贯”就又成为表达一个人父辈的出生地,也就是他的祖籍地的一个名词。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古代,“籍”“贯”是单独使用的,“籍”主要是指你是干什么的,“贯”则是指你出生在哪里。

那么“籍贯”这个词是在什么时间、又是怎么组合起来使用的呢?根据史料记载,最早使用“籍贯”这个词的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老先生。他在《史记》中多次提到了各种人物的“籍贯”。比如说,在《史记·老子传》中,司马迁说老子是出自楚国苦县人。司马迁使用“籍贯”这个词的目的是为了区分不同地域或不同家族的人物,便于读者理解他们的背景和身份。随着逐步演变,“籍贯”成为专指一个人祖辈的出生地(贯)和家庭徭役种类(籍)的登记文件,成为避免徭役和赋税的流失的主要工具。特别是从清代开始,“籍贯”开始全面合并使用,不过这时候“籍贯”主要是“贯”的意思,一般只为登记户口专用。

02  “籍贯”怎么填写

慢慢的,“籍贯”逐渐不再是一个人社会身份的象征,而成为个体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与此相适应,现代社会的“籍贯”不再强调从事的工作和祖籍的身份,更多地体现为个体在出生时或祖辈世代居住的地方。

为准确理解“籍贯”的填写方法,我们先说说“出生地”、“户籍地”、“籍贯” 这三个名词在填写时的主要区别。

“出生地”是一个相对固定且一劳永逸的信息。它直接对应到个体诞生的地点,即你的诞生地。因此,“出生地”是一个不可更改的地理位置信息,是个体降生的具体标志。这个信息的固定性使得在各种证件和身份文件中,都常常作为一个核心的身份认证依据。

“户籍地”是与父母户口登记直接相关的位置信息。在个体出生后,父母会到户籍登记部门将你的信息登记在户口本上,这个登记地即为“户籍地”。与“出生地”不同,“户籍地”是可以随迁移而发生变动的,尤其是在个体搬迁到新的城市或地区时,户籍地就相应地随着变更。这一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用来管理个体的迁移和居住状况。

“籍贯”这个概念与前两者相比,就显得更加深刻一些,而且有着比前两者更为抽象的内涵。它不再仅仅是个体出生时的具体地点,也不再是户口登记时户籍地的简单表达,而是涉及到个体祖辈的居住地。

由上述可以看出,这三者的区分在于它们分别侧重于对某个个体的某一个方面的表达:“出生地”表达的是个体诞生地点,“户籍地”表达的是个体居住和迁徙情况的记录,“籍贯”则表达的是对个体及其家族更深层次的历史根源的认知。对这三者的综合理解,有助于形成对个体全面身份的把握。

由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证法》等法律法规,籍贯的准确填写是这样的:

一,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

二,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三,籍贯的填写格式一般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区、旗),如“河南省镇平县;设区的市一般为市+区,如昆明市五华区”。如果是港澳台同胞或外国侨胞,则填写其原国籍或原居住地。

03  籍贯有什么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口大量的流动、合法的迁徙,实事求是地说,“籍贯”的作用是在不断弱化的。有人就据此提出过取消“籍贯”的设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目前社会中,“籍贯”仍然是个人身份信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承担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是“籍贯”能够增强人们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籍贯可以帮助个人表达对自己出身、家族、地域、民族乃至国家等方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体现在对家族文明和地域文化的尊重,对民族和国家的归属等。这种认同和归属反映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对国家的自豪和对民族文化的尊重。

二是“籍贯”可以促进人群、族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籍贯作为一种纽带,可以成为个体与个体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交流和沟通的话题和桥梁。尤其是在异乡生活的个体遇到自己同乡、同族的人时,会自然产生特殊的共鸣和亲近感。

三是“籍贯”可以展示地域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底蕴。籍贯能够反映一个家族、一个地域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包括其所继承和传承的历史和文化。例如,家乡话是基于个人成长地区的语言表达,展示了个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四是“籍贯”可以记录族群迁徙历史及寻找祖籍的根源。对于那些已经离开了祖先出生地或祖籍地的后代,就可以根据籍贯来追溯祖先的出生地或祖籍,以此来确定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同时,籍贯也代表着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辈的感恩,是人们寻找自己的来源和祖先祖籍地的重要依据。

五是“籍贯”可以成为统计学和研究领域的重要依据。比如在人口统计学和人类迁徙研究领域,“籍贯”信息就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通过分析人口的籍贯分布及迁徙动向,来研究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地区发展等重大社会问题。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尽管目前“籍贯”的作用在不断弱化,但在现代社会中,它仍然是个人身份信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籍贯”与“出生地”、“户籍地”等有明确的区别和联系,在了解个体的根源、传承地域文化、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便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准确填写“籍贯”仍然是必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