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菜鸡互啄:宋朝军队虽弱却可以打爆明朝

 历史冷新泡 2024-05-13 发布于上海

在大部分人心中,宋朝就是重文轻武的代名词。赵匡胤更是开启文人统军制度的罪魁祸首,让国家在一代人后变得异常软弱。
然而,所谓强弱都靠同行衬托。之后的明军在群雄搏杀中脱颖而出,同样在一代人的时间内迅速腐朽。当对象变成明朝军队,那么宋军的各项表现都将耀眼起来。
如果将他们放在一起来场“菜鸡互啄”,你就会发现他们在技术和制度上的不堪原因。
北宋军队弱在哪里?

从历史的时间线来看,北宋军队在王朝建立后不久,就开始了衰败。关键性的节点,基本上就从宋太宗继位后的抓权不放开始。这时的宋朝军队,不仅有五代时赵匡胤这批人留下的精锐禁军部队,还有很多地方诸侯培养的私家精锐班底。按理来说,有这样的底子的部队是不应该很差劲的。
宋太宗一方面继续将较好的兵源都拉入禁军供养起来,另一方面又对身处前线的将领们多有干涉。至于那些五代诸侯留下的优秀将领,则以限制、打压和消耗为指导思想。著名的杨家将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被消耗掉的。结果自然是将领阶层首先被削弱掉,破坏力远超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宋太宗用出于心虚的控制欲 挖掘了宋军的战斗力

宋军就是以这样一种别扭的姿态,出征幽州,并在高粱河被辽军的援兵打的大败。接着,对这种变化觉得并无不妥的宋高宗,又策动了规模浩大的是三路北伐行动。然而,已经被削弱了军官层,还处处受到限定节制的宋军,还是被没有悬念的击溃了。到了宋仁宗的时代,宋军已经没有了对辽国发起主动攻击的能力。当辽国人决心向南方进行战略推进时,宋朝方面搬出皇帝本人去压阵,终于收获了需要每年充值的城下之盟。
到了宋仁宗的时代,西夏崛起而宋军同样无法遏制。宋军曾经三次罕见的主动出击,希望用一次决战胜利来解决西北边患。但每次都是先胜后败,让西夏人越战越勇。不得已之下,宋朝又拿出了每年充值的和平协议,免得孱弱的军力继续遭到摧残。

宋朝皇帝针对武将阶层的结果 就是屁股上的箭伤

既然将领层已衰败,普通士兵自然也日渐颓废。尤其是经历过五代的善战者被替换后,宋朝开始将大量因灾荒和破产而形成的流民、草寇都招入军队。也不管这些人是否适合训练、作战,反正是先壮大人数规模,维持表面平稳再说。恶果当然是军队数量越来越多,战斗力却越来越差。庞大的地方部队没法应付战争威胁,原本有限的精锐禁军必须继续扩招,还免不了在各前线来回奔波后被完爆。
具体到战术层面上来说,宋军的战场机动能力可谓是奇差无比。这还不是说他们的骑兵太弱,不能有效的进行独立作战。因为仅从步兵素质来考虑,宋军也是一支只能结阵防御,而缺乏攻势战果的部队。很多时候,明明已经构筑了防御阵地,还是很容易被敌人的步骑兵联合击破。纵使不断加厚前排重步兵的护甲,也无法解决军中8-9成人是弓弩手的窘迫。

宋军的基础步兵战术

当然,很多人将宋军的羸弱,单方面总结为骑兵不行。但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宋朝官营的马场,总是养不好优质战马。也不理解为宋军步兵屡屡被骑兵击溃的事实。很多宋朝之前的内陆马场,完全有能力培育一定数量的合格战马。一到宋人接手,就突然难以为继,不得不发人深思。

接受校阅的宋朝骑兵

明朝军队虚在哪里?

从时间线上来看,明军同样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出现了衰败迹象。很多人习惯性将明军战斗力的下滑起点,设置在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前后。但如果看一看之前的历史表现,早在1401年左右的靖难之役中,明军的表现就非常差劲。作为朱棣叛军主力的北军,经常在战场上击溃数目庞大的朝廷南军。很多关键性打击,居然都是靠收纳的蒙古骑兵完成的。
但和北宋的情况不同,明朝军队首先衰败的不是军官而是士兵。原因就是朱元璋设计出来的奇葩卫所兵制度。这种制度将军队的士兵全部限制在脚下的有限土地上,成为既要耕作又要服徭役,还要纳税的奴隶阶层。一旦入了军籍,后代还无法脱籍而去。这就让少数人利用权力,为自己迅速控制了大片军事份地,多数人却越发走向赤贫。除了少量成为逃脱的黑户口,大部分人过着一种带有沉重义务负担的悲惨生活。

明军步兵的素质同样不能高估

这样的恶果,在四周无强敌的时候还不明显。朱棣时代的赫赫武功,主要就是靠数量优势去打击下分奔离析的蒙古小部落。并依靠带路党的帮助,暂时占据越南北部。但前者是很少有实际战果的武装游行,后者则在越南抵抗势力壮大后损失惨重。好在表面的光鲜还维持了一阵子,以至明英宗执政前期,还好大喜功的发动麓川战争。结果却是,明军连装备不如百年前大理军队的麓川土司兵,都打的非常吃力。
随着土木堡灾难性的惨败,明朝在初期保留下的武士勋贵集团也被重创。他们还有着类似宋朝的文官独大制度,让这种损失成为了无法弥补的重创。此后的军官,多数都出生自地位低下的军籍人口,没有大规模指挥作战经验。

李如松为代表的明军将领 基本职责之一就是充当敢死队长

很多所谓的明朝名将,不过是能带着少数精锐冲锋的敢死队长。例如从缅甸一路猪突到关外的刘挺,和从宁夏一直冲锋进半岛的李如松。还有王朝末年,能靠正规军组织,冲散农民军队伍的黄得功。那些稍好一点的将领,标准就是能练一支万人规模的合格军队。比如靠刷海盗走私集团闻名的戚继光和俞大猷。但要指望他们去赢得决定性的大规模战役,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戚继光的最大成就 就是在沿海对付海盗和走私犯

至于朱棣死后就羸弱不堪的骑兵,随着勋贵集团的覆灭就已经变得更加鸡肋。宋朝时,好歹可以凑少许人马具装的重骑。明朝骑兵的重装部队,就只能从复刻前朝的兵书里去寻觅蛛丝马迹了。
此外,明军步兵的衰败程度,相比北宋可能都更加厉害。这主要是因为明朝对麾下大兵的态度,比宋朝前任对军士的态度要恶劣许多。宋朝不断超发的货币,多多少少能给部队采购点劣质武器。明朝的同伙膨胀,就彻底断绝了士兵获得优良装备的希望。

骑着矮种马的明军精锐骑兵

明朝还有一点与宋朝的先辈们不同,那就是中央控制的禁军部队,居然比地方军更加不堪。一些部署在边境的地方军或土司领部队,往往成为明军中后期作战的主力。这点就和宋朝总是靠禁军救命的现象,截然相反。明朝在历史上曾屡次企图重建自己的禁军力量,但都十分迅速的彻底完蛋了。这也反应了明朝皇帝期望建立更加高压的控制力,却收到了相反的效果。

表面风光的明朝禁军 实际上战斗力非常的差

因此,我们可以看看这场菜鸡互啄的可能性结果。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已经知道了以下细节:
宋朝的步兵往往只能结阵死守,而明军步兵也只有少量人可以进行指导性冲锋。
宋朝的骑兵非常孱弱,但明军骑兵中除了少量蒙古人外,更为不堪。
两者在历史上的表现,都是很难承受高质量骑兵和步兵的冲击。如若遭遇步骑协同的夹攻,则场面更加难看。只有当对手是同样依赖远距离射击作战,才有坚守下去的勇气。没错!其实说的就是他们俩!
如果双方在狂野中厮杀,那么北宋方面会有更大赢面。禁军部队会提前布置好三叠阵一类的防御阵型,等待明军来攻。明军则同样会让步兵依靠战车结阵,希望宋军主动来打。

宋军步兵往往依靠野战工事防御

明军步兵也不太愿意离开自己的车营

这就让前期的战斗成为骑兵间的较量。由于宋军骑兵占据一定优势,完全有能力将明军的两翼驱逐出战场。但他们也无力攻克明军步兵把守的车营,会在弓弩和部分土质火器的齐射下,损失惨重。
之后,宋军会出动主力步兵进行更强的攻坚。前排重步兵与武将会在大量弓弩火力掩护下,尝试翻越车营。明军的防线将会承受很大压力,不得不由将领带着少量的家丁进行反冲锋。如果能遏制宋军的攻势,则有更多普通卫所军户会加入冲击队伍。但宋军往往会在最后方留下精锐骑兵构成的预备队,可以实施更为有效的突然性打击。在战斗进行到白热化阶段后,宋军由于比明军的布阵更有层次和章法,自然也比明军拥有更高的胜算。

宋军骑兵虽弱 好歹也能组织起具装部队

因马种的持续退化 明军骑兵的战马无力负担马甲重量

如果双方是以城市为中心,展开攻坚战,宋军还是比后来的明军更有把握。这是倒不是宋军的攻坚战水平有多高。但他们始终具备比较完整的技术能力,可以通过围攻阵地、攻城器械和地道战手法,逐步削弱守城明军的战力。

明朝军队只是给人感觉比宋朝的更好

在大部分人看来,明军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防卫力量,肯定强于口碑不佳的宋军。但历史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直线上升,在很多地方都会呈现出螺旋式的下滑。看似更好的明军,就有很多组织与军事层面的事物表现出严重下滑。在最苛求技术和大范围决策能力的城市攻防战中,后人就很容易拨开时空的迷雾,推算出两者之间的差距。
首先,明军在靖难之役后就已经失去了大部分野外决战能力。只是因为很少遇到同等体量的对手,才可以藏着掖着,不在历史记载中大面积暴露。一旦遭遇宋军级别的敌人,退入城墙背后据守就是最好选择。后者虽然看似战绩不佳,但往往是在野战中同具有国家组织层面的辽、金和西夏人对抗。绝非连几十个倭寇都拿不下的明军,可以在会战中击败的。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当一支数万规模的宋军兵临南京,将不会在周围地带遭遇太激烈的抵抗。相反,会有众多周边县城的守军与家属,以最快速度集中到南京城内,参与稍后开始的防御作战。

明朝初期精心打造的南京城墙体系

作为第一道防线,明军会首先在南京的外城墙建立防御。然而,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依靠外城实际上和进行一场野战没有太大不同。因为南京城的外城墙需要将很多山头与小丘都圈地在内,所以全程长达可怕的120公里。但其傲视全球的长度,恰恰会成了守军的软肋。攻城一方将直接获得主动权,选择防御薄弱点进行突击。
在此情况下,守军必然会顾此失彼。城内部队不足以全面防御,调集敢于守城的民众都未必够数。加上南京城本身毗邻长江水道,在部分江面低端没有外墙拱卫。所以,当宋军的水师开始靠近,守军就务必将全部主力都放置在靠近长江的区域,阻挡对方轻易登岸。

明军大部分水师战船(左)在内河不如宋军(右)

来自南直隶沿海的卫所,大都分布在比长江更下游的位置。他们虽然具备近海作战任务,却只有配备最小号的船只和武器。1523年,就曾经有沿海卫所战船追击从宁波逃匿的倭寇,结果被人打的大败而归。显然,要这样的水师去逆水行舟作的情况下作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宋朝水师的大部分船只都只限于内河使用,但无论是体积较大的楼船,还是人力快速驱动的轮船,都胜过了需要坚固两头的明军战船。当宋军在上游释放大量火船,明军也只有水顺逃往远处。他们船上的弓手人数较少,装备的小型火铳又射程不够,难以发挥什么效果。
在陆地段的外墙两头,明军同样难以抵挡攻势。宋军普遍可以组装和打造大型床弩作为火力支援,并以大量的弓弩手压制数量不足的明军。宋军在熙宁元年,就装备了非常有名的神臂弓。那是带铁镫的踏张弩,能射到340步外。但这种武器在明朝建立后就已经失传,直到明朝末年才在陕西发现了损坏的样本,最后山寨出一些用绳索当踏环的猴版神弓。所以,明军除了吸收蒙古人特色的弓外,其他弩机都比宋军的射程更短。但好的弓又需要合格的射手来操作。长期缺乏体系训练和供养水平的明军,有不少人都无法拉满手中的强弓。甚至出现过射在倭寇身上,却造成不了杀伤的尴尬事情。面对大部分人都披甲的宋军,这样力度的反击自然没什么见效。

宋人倚重的神臂弩 明军已不会制造

好在明军当时已经拥有了很多宋军不曾见过的火器。但此时装备最多的,仍是类似永乐火铳、快枪这些火门枪。这些原始火枪的身管短、装药少,又没有瞄准装置,不论是从威力还是精准度来说,都比不过宋代的成熟弓弩。因此,当明军依托南京外墙进行投射作战,反而容易被攻城的宋军打出更多伤亡。若干年后让他们苦恼的后金盾车,同样有宋军自己的攻城版本。
因此,明军实际上不具备御敌于外墙的能力。当漫长的外墙有一点被突破,其余防线就需要立即收缩,进入内城继续抵抗。很多古代的重要城市,都将两层城墙的间隔做过严格规划。以便让守军可以在内墙射击,杀伤控制外墙的敌军。但在南京城的两道城墙之间,距离可以从几十米到几公里不等,根本做不到相互支援。

明军的单兵火器种类复杂而性能都不拔尖

南京的城墙将开始接受来自几百年前的考验

南京的内城墙,还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和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由于宋朝时代的大部分城墙没有采用包砖结构,所以南京城墙的相貌足以让来攻的宋军惊讶不已。但只要攻城作战开始,南京内城墙的弱点就会逐步暴露出来。
在一些人眼里,城墙就要又高又厚,还必须很长。但就和外墙一样,内墙同样需要足够的部队来驻守,否则就形同虚设。当过多的人口和部队拥挤在一地,那么粮食等补给品的消耗就会非常巨大。好在宋军也没有全面封锁南京全城的兵力,不至于让城内出现骇人的饥荒。不过,他们还是有很多办法来从个别地段,直接强攻入城。

宋朝在灭亡前已经掌握了回回砲技术

面对眼前的天堑,宋军自然会祭出自己最强大的攻城武器--回回炮。这种配重投石机是蒙古军队为了攻克坚城襄阳从西域引进的,能发射150宋斤(约合现代100公斤)的石弹。宋军在体验了回回炮的威力后,立刻进行了仿制。只是因为技术水平较弱,复刻出的投石机普遍尺寸不大。但相对于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手拉式投石机来说,这已经是非常巨大的进步了。尽管回回砲做不到直接打穿10-20米厚的夯土包砖城墙,但完全可以击毁构筑在城头的木质建筑。宋军工兵的主要目标,就是城楼相对脆弱的辅助女墙。在配上由金国人首先使用的铁制火药弹后,足以让城头陷入一片火海。
那么明军有没有实力反制这些攻城怪兽呢?很不幸,经过数百年的技术流失,明军在15世纪就遗忘了回回炮的构造手法。以至于在他们绘制的兵书插图上,只能使用流传千年的人力投石机形象。但就是这种陈旧的武器,都很少有人能够领悟,被名将戚继光著书称为守城第一器!

明朝技术已经退化到不能好好造出手拉投石机

所以,当宋军的配重投石机开始抛射,明军只能看着石弹从自己的武器射程外飞来。虽然他们确实有部分模仿自西夷的弗朗机炮,但只是用于小型军舰的版本,对于远距离攻击目标的能力严重不足。
至于作为守城武器的主力,还是老式的碗口铳和将军炮。这些火器虽然被称为炮,其实大部分重量还不到百斤,还不如回回炮所发射的石弹重,杀伤力极为有限。更何况精准度也十分堪忧,没有瞄准装置,无法进行三点一线式瞄准。也没有配备可调整射角的炮车,射击范围有很大限制。加上南京城墙本身也没有经过火器时代的任何改造,很难让炮兵进行直瞄射击。所以,除了依靠发射弹丸来进行象征性的反击外,明军的城头炮兵也形同摆设。堆积在城楼上的火药倒可能被宋军的早期铁砲弹所点燃,引起具有轰动效应的殉爆。

明朝长期将欧洲人用来杀伤人员的小炮视为神器

经过几个时辰的炮击,城墙上的木制塔楼基本被清扫一空,女墙也被击垮了不少。而且由于南京的城墙太阔,炮石落在城墙上会杀伤更多守军。同时,宋军还可以利用攻城锤猛击木质城门,并派遣重装部队用云梯和攻城塔进攻城墙。亦如几百年后的湘军那样,地道可以在守军注意不到的地方开工,直接搞塌整段墙面。
明军为数不多的机会,就是用大型火铳击毁部分高大的塔楼,却也架不住宋军的整体火力压制。床弩和大量单兵使用的神臂弩,都不能被明军散乱无章的自由射击所能抵消。后者使用的单兵远射武器,可以包括仿造的劣质火绳枪、缺陷明显的早期火门枪、性能堪忧的普通弓弩。但因为训练和武器本身的问题,难以形成有效的火力连续性。这也就怪不得明军部队屡屡被后金的箭雨所压制了,也不如早几百年的宋军。

宋人就知道城池需要构筑马面 但明朝的南京却没有

南京城墙本身的设计缺陷,也让守军心有余而力不足。除了没有射击孔的城墙本身,南京城墙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马面。所谓马面,指的是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的墩台,专门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对手。如果城墙上有许多马面,就可以构成交叉火力,攻击进入射击死角的敌人。宋人早就总结出血淋淋的教训:城墙不必太厚,要多立马面!
但整个南京城墙却根本没有马面。很多守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宋军进入射击死角,不慌不忙地操作着攻城器械。随着城头沦陷和宋军工兵弄塌城墙,两军又不可避免的进入了近距离肉搏阶段。

宋军的普通攻城器械也是大部分明军所不会建造的

宋朝的重装部队也远比明军善战

当宋军重步兵开始全面进攻城墙,战局依然还是一面倒的局面。赶来阻止他们的明军,大都手执竹矛、披着木甲或牛皮甲。
由于早已习惯龟缩在自己的叹息之墙背后,明军的近战训练也非常颓废。宋人虽然自己都吐槽装备不如辽金蒙元,但面对如此寒酸的明军,很快又会重拾自信。穿着步人甲的他们,挥舞着大刀阔斧,足以让大部分混饭吃的明朝军户胆寒。那些被倭寇频频斩断的长矛,怎么可能应付这样级别的重装对手呢?

明军糟糕的守城能力 往往被更不堪的野战成果所掩盖

虽然有部分明军将领和家丁可以一战,但终究数量太少,很快就被不断补充上来的宋军吞没。当宋军的具装骑兵由城墙缺口冲入城内,更多赶来增援的乡兵也是一触即溃。由于长期缺乏同武装较好骑兵的对抗,明军的反骑兵能力也比数百年前要大大退化。部分人推来战车准备抵御,但更多人则头也不回的向着城市内部逃窜。
古今中外的大型城市,往往还会拥有作为最后防御据点的卫城、神庙或宫殿。南京城作为大明朝的前期首都,也的确有类似的皇宫设施留下。然而,南京的皇宫在建立之初就没有认真考虑过军事防御用途,自然缺乏对类似事件的必要准备。不仅没有可以供守军继续使用的防御设置,也没有提前储备的武器、粮秣和饮水。加上其位置过于靠近作为全城制高点的紫荆山,很容易遭到宋军架设的回回砲轰击。因此,即便有官员或武将尝试据守南京皇宫,也会很快就陷入崩溃。 

南京皇宫本身也没有什么军事功能

事已至此,宋朝与明朝之间的强弱可谓相当明显。虽然同为有名的菜鸡,但本身也可分出三六九等的。
双方最大的差距在于经历的战争规模。明军至始至终都缺乏大规模军团作战的经验,而宋军所经历的大部分战斗规模都大于明军。这都是由作战对象的体量所决定的。明朝历史上的几次重大外患,实际规模都没有超越北宋所要面对的西夏。宋军最终剿灭的侬智高集团,在明朝足以成为撼动京师的红色警报。考虑到宋朝曾经在东北、西北和西南三个方向上需要保持战备状态,他们的动员水平无疑还是在明朝人之上。

目标五国城:两位北宋末代皇帝与汴梁俘虏们的苦难行军

土木之变:一场必然发生的荒唐惨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