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安有贫者,其人狂且傲

 菊斋 2024-05-13 发布于江苏

早在唐朝的时候,民间便流行起了纹身。彼时年轻人身上纹身的主题,自是五花八门,其中比较有文化气息、且人气高居前列的几个样式,有王维的《辋川图》、白居易的诗意图,以及罗隐的诗百首。

王维与白居易的大名,当然是如雷贯耳了,罗隐是何方神圣,凭什么与两位大神并驾齐驱?

《清异录》中说,钟情于纹身的,往往是“唐末无赖男子”。他们爱纹《辋川图》,是因为它花花绿绿很是好看;愿意纹白居易的诗歌,因为白的诗歌够俗够接地气。罗隐的诗歌,又有什么出奇的地方?

我只需要提几句罗隐写的诗,诸位便能立刻理解,为何当时的人钟意于罗隐了。

他最著名的诗,譬如说“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相比于这句,不那么“著名”的诗,比如说“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再比如:“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罗隐的诗歌,很口语化,讽刺性往往又是拉满的。这样的诗歌风格,应该是很对“无赖男子”的口味。

以及,与王、白两位文雅的诗人不同,罗隐狷狂、无赖,堪称唐朝诗人里的“混不吝”。

登场

在灿烂若繁星的唐朝诗人中,罗隐着实不算什么大人物,但他一出场,就带着怼天怼地的气质。

按《罗隐年谱及作品系年》,他的人生,是从26岁时开始被记载的。

公元858年,26岁的罗隐,意气风发,正式开启了进京赴举的道路。对于功名,他是志在必得的,古书中写他初登场时:“微睨于人,体物讽刺”,可谓狂傲得没边没沿了。

罗隐在赴京的路上,遇到了两个人:一个娼妓、一个官员。娼妓的名字叫云英,官员的名字是白敏中——也便是白居易的堂弟。          

罗隐主动拜谒白敏中,当然不可能攻讦人家。但因为这次拜访,他写了一篇叫《说石烈士》的文章。         

写文章的起因是,他本人曾在白丞相家小住了几天,其间,丞相家的随从给他讲述了石孝忠的故事。        

石孝忠也即是“石烈士”,是现实中存在的人,少年时偷鸡杀狗,为人猛悍多力,后拜在将军李愬门下,为愬前驱。元和年间(806~820年),淮西发生叛乱,皇帝命裴度为元帅、李愬为将军,前往征讨之。            

不久之后,叛乱平息,韩愈自谓亲历所见,遂撰《平淮西碑》。韩在碑文中,故意将功劳完全归于宰相裴度,只字不提李愬的贡献。石孝忠不满于韩愈,先是推倒石碑,后杀死前来劝阻的官吏,以此为李愬鸣不平。     

此公案发生于30多年之前,真相早已模糊了。比如,与罗隐同时代的李商隐,便旗帜鲜明地支持韩愈。李商隐说当年有小人进谗言,污蔑韩退之,然后才有的拽石碑事件。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长绳百尺拽碑倒,粗砂大石相磨治。   
——李商隐《韩碑》节选      

巧合的是,罗隐后来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谗书》,而《说石烈士》便收录在此书之中。那么,他是不是李商隐诗中的小人呢?罗隐肯定不认为自己是,相反,他尖锐地指出,韩愈才是彻头彻尾的说谎者。          

罗隐在文中借石孝忠之口写道,《平淮西碑》就是说谎的证据,致使皇帝“赏不当功,罚不当罪,非陛下所以劝人也” ,通过此文,罗隐还“将所以教为人下”,告诉世人真正的道理。          

先不去探讨“石碑事件”的真相,考虑到罗隐刚出道就揪着文坛老前辈“打假”,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              

也是在公元858这一年,罗隐途经钟陵,邂逅了一个叫云英的营妓。两人初次相遇,相处得很是和谐,但十二年之后,罗隐却结结实实地怼了对方一番。          

话说,十二年后,罗隐又落榜,路经旧地欲与云英相见,机缘巧合,竟然找到了对方。         

甫一见面,云英抚掌笑曰:“罗先生还是一介秀才矣。”         

听闻此语,罗隐作诗道: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这是俱为落魄人的感慨,还是以牙还牙的羞辱?大概,俱有之吧。

传奇

科举不第是罗隐心底的一道伤疤,但坦率地说,他不太可能考得中。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唐代吏部的铨考,选官标准有四:一曰身,取其体貌丰伟;二曰言,取其言辞辨正;三曰书,取其楷法遒美;四曰判,取其文理优长。

罗隐的书法与文章,可以用出类拔萃来形容,也就是说,不管以何种标准去要求,罗隐都是最优秀的那一类。    

他精通于书法。某次,为了让一个制笔工匠发笔小财,罗隐送给对方一百幅雁头笺纸(应该在上面写了字),士大夫阶层听说后,纷纷上门询价,不久之后,笔匠轻轻松松就赚取了千金。

与书法技艺相比,罗隐的诗歌与文章,也许就更加出类拔萃了。他曾经颇自傲地说道,“我脚夹笔,亦可敌得数辈。”意思是说,我用脚夹着笔写文章,也比别人强得多。

罗隐考不上进士,问题出在前两条:其一,他的长相过于丑陋;其二,都能说出“我脚夹笔” 这类话来,可见,他的言辞一点也不“辨正”。

罗隐是那种睚眦必报、出言不逊的人,唯独别人讽刺他的外貌,他常常无言以对。

大唐宰相郑畋的女儿,曾经很欣赏他的诗,有幸见到罗隐本人,“不复念矣”。罗隐听闻此事,一反常态,很“文绉绉”地回应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是孔子的一个学生,因相貌丑陋而受到冷落。这句话意思是说,根据外貌来评判一个人的能力,即便是孔子也会出错)

一方面,他极具才能;另一方面,得不到重用。所以,流落江湖、才能傍身的罗隐,在民间简直变成了一个神话。

譬如,人们纷纷传言,罗隐有出言成谶的本事。

罗隐昔年曾到池州游览,据说,池州建德县有一块金鸡石。罗隐观罢,口占一首诗歌。

青山隐隐望长溪,独墩无伴只孤栖。
草堂不见娄罗汉,金鸡不向五更啼。
          

《池州府志》载,罗隐题诗后,“石遂迸裂,鸡飞鸣而去”。          

他的谶言,除了关乎人事、见诸于地方志,有时候还关乎国事,收录进史书当中。          

史书中说,罗隐平素并不喜欢军旅之事,某次,受唐末将领杜建微的邀请,不得已巡视兵僚。一路上,杜颇骄傲地说道:“我百步设置一碉楼,可称得上固若金汤吧?”          

谁知道,罗隐徐徐说道:“敌楼不若内向。”(敌楼不如正对着城里),他的意思是说,将来可能会发生内讧。后来,一切果如罗隐之所料。     

罗隐的知名度之高,已经不需要科举来证明自己了,用他的邻居卖饭媪的话说:“天下皆知罗隐,何须一第然后为得哉!”  

落幕

罗隐人生的高光时刻,都是在民间,很多权贵实际上并不待见他。

南唐皇帝烈祖李昪,曾派亲信到越地遍寻贤人。当地人对亲信说,“你可曾听说过罗隐罗江东的大名?

亲信曰:“不识,亦未闻名。”        

越人遂讥讽之:“四海皆知罗江东,为何唯独你偏偏不用?”亲信理直气壮地回答:“金榜上无名,所以不知。”

需要指出的是,像亲信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大部分权贵由于过分看中一张“文凭”,也就错失了罗隐。

大唐朝廷不愿意给他功名,因为没有功名,很多藩镇又不愿意用他。因此,大名人罗隐的多半生,可谓既贫穷又失意(彼时的文人宁愿穷也不屑于卖字)。他就如同自己诗歌中“长安有贫者”的“贫者”吧。

但纵然生活再怎么不如意,他依旧改变不了混不吝的性格。

因为生活窘迫,罗隐曾向唐末军阀罗绍威推荐自己。出发之前,他首先给罗绍威去了一封信,罗隐的信写得很是蛮横,他说道,按照辈分,自己应该称呼罗绍威为侄子。

罗绍威的部下都是刀头舔血的莽夫,看完这封信,皆大怒,欲斩之。但罗绍威说道:“罗隐名振天下,王公大夫多为所薄,今惠然肯顾,其何以胜!”    

等罗隐进城的那一天,他“拥旆郊迎,一见即拜”,果然以叔父之礼对待对方。而罗隐竟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对方的大礼。一时之间,人们都不知道究竟谁投奔谁了。

大唐广明年间(约880年),罗隐因战乱归隐乡里。光启三年(887年),55岁的他,被节度使钱镠辟为给事中等职。后人因此称呼他为罗给事。          

公元907年,被后世称作“梁太祖”的朱温篡唐称帝,建立梁朝。称帝后,朱温给钱镠下了一道诏书,封钱镠为吴越王。          

诏书一至,罗隐力劝钱镠举兵讨梁,罗隐分析道:“纵然失败,犹可退保杭越,自为东帝,奈何交臂事贼?”          

罗隐对唐室是心怀怨恨的,他的举兵讨梁之计,不是为了李唐,完全为了钱镠考虑。彼时的罗隐早已垂垂老矣,他想利用自己的智谋,为钱镠的开疆拓土贡献最后的力量。但出于保险起见,钱镠拒绝了他的计策。        

两年之后,罗隐因病去世,他的人生从此落幕。

我们会发现,虽然“叫嚣”了一辈子、虽有大才,穷其一生,罗隐终究没有实现远大的抱负。

很多年之前,在重金之下,他曾经给一个叫王师范的将领,写过一首诗。诗歌中云:   

盛业传家有宝刀,况闻余力更挥毫。
腰间印佩黄金贵,卷内文章白雪高。
宴罢嘉宾迎凤藻,猎回诸将问龙韬。
登坛甲子才三十,犹拟回头夺锦标。

他是何等地羡慕这样的人生啊。

参考资料:
陈鹏:《罗隐年谱及作品系年》
周勋初著:《唐人轶事汇编》
李昉等编纂:《太平广记》  

作者:老谈

本文为菊斋原创首发。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