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赫那拉英、瓜尔佳晓彤,为什么现在满族人不用满姓了?

 大遗产 2024-05-13 发布于北京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耳熟能详的明星,据传都是满族人——那英是叶赫那拉氏、吴京是乌拉那拉氏、关晓彤是瓜尔佳氏、佟大为是佟佳氏。

这些人多用汉姓,却又有满族姓,着实让人费解。不过话说回来,但凡还能报上的满族姓氏的,大多是望族。除了爱新觉罗皇族之外,满族还有着“八大姓”之说,成书于乾隆年间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就对当时公认的满洲著姓作了记录:瓜尔佳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赫舍里氏、他塔喇氏、觉罗氏、佟佳氏、那拉氏,一共八个,而这就是后世所谓的“满洲八大姓”之说的起源。

▲ 歌手那英在一档娱乐节目中,被网友戏称为叶赫那拉英。这一称呼背后,蕴涵了多重含义与解读,我们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这种文化现象。

如今,这些显赫一时的满族姓氏,为何纷纷改了汉姓?在他们曾经的姓氏和今日的汉姓间,是否还有联系呢?

“富察皇后”的父亲是“李荣保”?

实际上,满族改汉姓并非近现代才发生的事,清朝的乾隆皇帝已为此事操碎了心。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吏部向皇帝引见一位叫做满吉善的人。乾隆一听,就皱起了眉头,露出有些厌恶的表情。不久之后,一道谕旨下来了:“其名满吉善者,竟以满为姓矣。……吉善乃系觉罗,甚属尊贵,吉善竟不以觉罗为尊,以满为姓,照依汉人起名,是何道理?”为此,乾隆专门给满吉善改了个名字,叫“吉善”。去掉第一个字,听起来就是个十足的满人名字了。不过他担心还有类似情况发生,遂反复交代宗人府留心查禁,一旦发现必须立即更改。

▲  傅恒富察氏。

这已不是乾隆第一次为此类事情头疼了。之前有满人名“陶光”“郭布亨”之类的,都曾遭到他的严厉训斥。

其实,严格来讲,这种情况并不属于满人改汉姓。与汉人喜欢连名带姓称呼不同,满族人习惯于称名不称姓。即使在写公文这种正式场合,也是写名不写姓的。正如《清稗类钞》中说:“满、蒙两族之姓氏,不着于世,辄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为姓。”因此,民间的汉族老百姓起了误会,以为满族“祖父子孙不同姓”

汉族老百姓误会,乾隆却清楚得很。不过皇帝也说了,他真正生气的,是有些人“有意牵混”。即利用满族称名不称姓的习俗,把名字的第一个字取个常见的汉姓字,叫起来就像汉族姓名一样。这类情况在当时并不少见。比如乾隆的老丈人、孝贤纯皇后富察氏的父亲李荣保,听起来就像“姓李名荣保”。

▲  图为影视剧中和珅的形象。历史上的和珅是满族人,姓钮祜禄氏。

清入关以来,满人崇尚汉文化,自皇帝起都在学习汉文化,再加上同朝共事的大臣,也有许多汉族大臣,故而取个类似汉族姓名的称呼,时髦又方便

不过这却令乾隆很不爽。清朝皇帝虽然崇尚汉文化,却也很重视保持“满洲根本”,因为这是维护清政权统治的基础。为了保持“满洲根本”,从顺治到康熙、雍正、乾隆几代皇帝,都在强调“国语骑射”。故而保持满族本姓,也被乾隆提高到捍卫“满洲根本”的高度上来。为此,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满人名字的第一个字不准用常见的汉姓字,以免引发误会和联想。

乾隆并非小题大做。实际上,满姓汉化的问题,早在明末清初就已露出端倪。据学者刘小萌研究,满人冠汉姓现象发端于关外时期,在进入北京以后逐渐增多。比如刻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的《王法哈墓碑》,墓主是满人,却冠了汉姓“王”。另有一块康熙时期的《安氏茔地碑》写道:满人翁格清,为祈祷子孙世世平安,“乃令举族咸以安为氏”。这些例子中的汉姓,已不属于名字的一部分,而是真正能传之后世的姓氏了。

若认真追究起来,早在满族的祖先靺鞨人、女真人身上,汉姓就已经出现了。清朝显赫的富察氏,在金朝叫做“蒲察氏”,在金元时期就曾使用过汉姓“李”。可见富察·李荣保的“李”字,是有历史渊源的。

▲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当然,尽管使用汉姓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在清朝前中期,满族老姓大量汉化的情况并未出现,皇帝的申斥和防范还是起了作用。而且对于当时的满族人来说,老姓是族群身份的重要标志,与政治地位和实际利益挂钩,是被官方登记在案的。乾隆时期成书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皇朝通志·氏族略》和嘉庆时期的《八旗通志》中,就收录了七百个左右的满族老姓。这些老姓是历史上逐渐形成的,来源不一,有的以居住地为氏,如宁古塔氏、马佳氏、索绰罗氏等;有的以部族名称为氏,如瓜尔佳氏、那拉氏、赫舍里氏、富察氏等。

在乾隆朝,虽然皇帝为满姓汉化的问题头疼不已,但其实汉姓满化的情况也屡有发生。乾隆的孝仪纯皇后,也就是清宫剧中“令妃”的原型,原本姓魏。魏氏备受宠爱,为乾隆生下了四子二女,其中一位成了后来的嘉庆皇帝。魏氏一族也水涨船高,旗籍被抬入上三旗的满洲镶黄旗,从汉姓“魏”改为满族姓氏“魏佳氏”。乾隆的另一位宠妃慧贤皇贵妃,影视剧中“高贵妃”的原型,其家族姓氏,也在皇帝的谕旨下,由“高氏”改为“高佳氏”。
这些嫁入皇宫的汉姓女子,不仅有机会抬升旗籍,还可能获得新的姓氏,在原本的姓氏中加入一“佳”字,改为满族姓氏。
在皇家政权的大力加持之下,满族姓氏在政治领域十分强势,与文化上颇受青睐的汉姓,形成了微妙的平衡不过乾隆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在未来若干年后,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慈禧 叶赫那拉氏。

“钮祜禄”为何成了“郎”?

满族作家赵大年有部小说叫《公主的女儿》,里面有个人物叫黄允中,刚出场时,已是个80岁的退休老技师。不过这个人原本不姓黄,对于他的改姓得名,赵大年解释道:
黄掌柜并不姓黄,只因为他是满族、旗人,而且是正黄旗,才在辛亥革命之后改名易姓叫做黄允中的。姓黄,大概是纪念正黄旗。允中,大概是对共和制表示宽容的意思吧。黄允中不愿意对外人讲自己是旗人,因为怕受汉人欺负。
在这里,赵大年提到了满人改汉姓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辛亥革命
 著名作家老舍是满族人,满族姓是舒穆禄。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族统治的清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共和政权。伴随着政权的覆灭,满族的地位一落千丈。他们找工作或做生意时,常常因为是满人,就受到歧视。过去引以为傲的旗籍,如今成为自卑的源泉。为了谋生和发展,辛亥革命后,许多旗人纷纷放弃旗籍,改为民籍。不过按照当时的制度,改籍必须以冠汉姓为前提因此大量旗人冠姓改籍。《政府公报》上,陆续刊登了不少汉族申请复汉姓、满蒙等族人申请冠汉姓或者冠姓改籍的案例。当然,还有更多的旗人,像黄允中一样,选择隐藏身份,改名换姓。

  叶赫那拉是满族大姓,在清朝出了许多重要人物,比如著名词人纳兰性德,他出身于显宦之家,满洲正黄旗人,姓叶赫那拉。他的父亲纳兰明珠则是康熙朝的权臣。

在这样的沧桑巨变中,满族的老姓几乎消失殆尽。不过姓氏毕竟是传家的大事,要选择什么样的新姓氏来传家呢?黄允中的改法显得有些个性,并不具备代表性。对此,我们不妨看看,启功先生为何姓“启”。

据启功自己所说,启这个姓内涵颇佳,当年治水英雄大禹的儿子就叫“启”。因此,他刻了枚闲章叫“功在禹下”,用“禹下”来代表“启”。这还不够,他又刻了另外两枚章,分别写着《论语》里曾子的两句话“启予手”“启予足”,意为保重自身,为的也是强调自己的姓。
在满腹经纶的启功先生手下,“启”姓自然能被赋予深刻的寓意,但若探究他的“启”姓来源,道理却很简单:来自清朝近支宗室的字辈用字。在清朝时,他的皇帝祖先们已陆续拟定了一个名字清单——“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焘闿增祺”等字,作为这个家族的字辈用字,启功的“启”字就位列其中。按照用字,末代皇帝溥仪比启功高了三辈。
看来启功的汉姓,是把辈分用字当作了姓。这种改汉姓的方式,属于“随名姓”中的一种,也就是以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为姓,只不过这个字恰好是辈分字。
  图为清《允禧训经图轴》,画中允禧手握书卷教子。由于满族人称名不称姓,其名字的第一个字若取常见汉姓字,就会给人造成父子不同姓的误会。
与前文提到的李荣保中的“李”不同,真正的随名姓,是能世代传承的姓氏。据《清稗类钞》记载,“顺治朝,镇海将军石廷柱,本姓瓜尔佳氏,子石琳,孙石文炳、石文晟”,“雍正朝大学士鄂尔泰,本姓西林觉罗氏,以父名鄂拜,遂以鄂为氏,子鄂容安,孙鄂津”等,都是以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为子孙的汉姓。这类情况在清末越来越多,成为满姓汉化的一大途径。比如清末曾任直隶总督的托忒克·端方,人称“端午帅”,谥号为“端忠愍公”,其子叫端继先,俨然以端为家族的汉姓。清末,辽阳的爱新觉罗氏有个叫海臣的人,他的子孙即以海为姓。今天满族中的图、万、荣、德、英、成、寿、海、永等姓氏,都是由此方法得姓。
不过随名姓并非满姓汉化的唯一选择。比如清皇姓“爱新觉罗”,改为启姓的实属“非主流”,更主流的选择是改姓“金”。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任,又名金友之,其长子则叫做金毓嶂。

▲ 图为一位手持竹梆的旗人更夫,骨瘦如柴。辛亥革命后,旗人地位一落千丈,常因满族身份受到歧视,因此不少人纷纷改姓谎称汉族。

“爱新”为满语“aisin”一词的汉字音译,它的语意就是“金子”。因此“爱新觉罗”改“金”,是取满族老姓的汉语意思为汉姓。此类汉化之法十分常见:比如尼玛哈氏,汉译为“鱼”,其所改汉姓就为“鱼”;巴颜氏的汉语意思是“富有”,其所改汉姓为“富”;富尔哈的意思为“杨树”,其对应的汉姓为杨姓,等等。
此外,也有稍微复杂一些的情况。比如,乾隆母亲孝圣宪皇后的姓氏叫“钮祜禄氏”,汉语意思是“狼”,但以“狼”为姓显然不雅,因此便采用狼的谐音,简化为“郎”姓。满族钢琴家郎朗的“郎”,应当就属于这种情况。
影视剧《甄嬛传》中,皇帝为甄嬛改姓钮祜禄氏,封为熹妃。
当然,要把长长的满族老姓改为汉姓,最简单的办法,还是直接取老姓的第一个字或第一个字的谐音。富察氏简化为“富”,马佳氏简化为“马”,佟佳氏简化为“佟”。而“瓜尔佳氏”多简化为“关”,是取“瓜”的谐音“关”为姓,今天娱乐圈的女演员关之琳、关晓彤,据说都属于瓜尔佳氏的后人。

至于叶赫那拉,叶赫为氏族名,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叶赫河(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境内)一带所以得名。那拉才是姓,而且还是个大姓,除了叶赫那拉,还有哈达那拉、乌拉那拉、辉发那拉等等。清朝灭亡后,叶赫那拉家族里的人也纷纷改姓,大部分的族人把姓改成了那,像我们熟知的歌手那英就是。

条条道路通汉姓。由于改姓逻辑不一,满族人的姓氏,也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局面。

姓“肇”的是清朝皇帝远亲?

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有一个村子名“腰站村”,位于清朝时皇帝从北京到清永陵祭祖的必经之地。如今,这里住的依旧是满族人,保留着满族民居,皇帝祭祖途经此地时留下的遗物,还有一件证明家族身世的祖传“红腰带”

▲ 清永陵。

红腰带长约两米,由蚕丝织成,两端还拴有长穗。据腰站村的村民说,过去这里的人家每生一个男孩,就要到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领一条红腰带,死时带进棺材。

这一说法,正好和历史上的记载相吻合。按照清朝规定,皇族有黄带子与红带子之分,分别对应着爱新觉罗家族的不同支系。以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大宗,其直系子孙为“宗室”,束黄带子;塔克世的兄弟,也就是努尔哈赤的叔伯,其后裔称为“觉罗”,束红带子。腰站村的祖宗束红带子,自然是属于皇室的旁系子孙了。

据《爱新觉罗宗谱·己册》记载,腰站村的祖先爱新觉罗·阿塔,正是努尔哈赤三伯祖索长阿的五世孙。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他被派往兴京(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任永陵副尉,负责看守清朝皇帝的祖陵。与他前往此地的还有7个儿子。最终,有6个儿子留居在永陵附近的腰站村,在此开枝散叶。

如今,腰站村的爱新觉罗后裔们已改姓“肇”了。“肇”姓也是爱新觉罗家族所改的一大汉姓。但为何取这样少见的姓氏?最离奇的一种说法是,爱新觉罗后裔中的“肇”与“赵”姓,是表明他们乃被俘到金朝的宋徽宗之后。另一种说法是,“肇”字是来自清肇祖原皇帝的“肇”,乃肇兴之意。此说比较合理。毕竟,腰站村祖先看守的永陵中,就埋葬着清肇祖原皇帝等祖先。这里属于清王朝的龙兴之地、肇基之所,此处的爱新觉罗后裔以“肇”为姓,可谓顺理成章。

▲ 上图为溥仪的户籍卡片(国家一级文物),其上写着爱新觉罗·溥仪,可见这位末代皇帝并未改姓。

一个“爱新觉罗”,改成了“金”“肇”等不同汉姓,此外还有随名姓的“海”等姓,可谓集不同改姓方式于一家。有人为此还编了一个顺口溜:满族改姓始清末,爱新觉罗改得多。金肇罗德洪依海,文满华隆景章和

爱新觉罗家族所改的汉姓,又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北京的爱新觉罗氏多改为“金”“罗”,辽宁新宾的多改为“肇”“罗”“依”,辽阳地区的多改为“海”……因此不少人认为,以金为姓的爱新觉罗后裔,多是近支宗室,而以肇为姓的,则多属于旁系的“觉罗”。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以肇为姓的清朝皇室后裔,多居住在辽宁,其祖上往往是皇帝的远房亲戚。腰系红带子的腰站村祖先,就是其中代表。

爱新觉罗氏一姓改多姓,不同地区改不同汉姓,其实是满族姓氏汉化的共同特色。而满族老姓的汉化,还造成了另一种复杂的局面——同一个汉姓,可能来源于不同的满族老姓。比如著名的满族作家老舍先生,本名舒庆春。关于其祖上的满族老姓,就出现了舒穆禄氏、舒舒觉罗氏、舒佳氏等不同推测。因为满族所改的汉姓“舒”,可能由以上几种老姓的任意一种简化而来。

▲  叶赫那拉古城。

上世纪末,电视剧《还珠格格》热播之际,一位女画家发表了一篇文章《给<还珠格格>提点儿意见》,抗议这部剧中的紫薇格格与自己同名,打扰了自己的生活。这篇文章引起了大众的强烈兴趣。因为这位身份证上叫做毓紫薇的女士,是地道的皇室后裔,她还有另外两个名字:爱新觉罗·紫薇、爱新觉罗·毓肦(bān)。她的祖先,则是道光皇帝第五子惇勤亲王奕誴。

尽管生活因一部清宫剧受到打扰,毓紫薇还是很为自己的姓氏骄傲的。而且她也承认,姓氏的恢复对事业有所帮助。“人家一看,'爱新觉罗’,就认你的画。”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像毓紫薇这样乐于恢复满族老姓的皇室贵族后裔,也越来越多。不过,一个时代毕竟早已过去,恢复老姓的满族人仍属少数。更多满族人谈起祖上的老姓时,虽然不再遮掩,也仅仅是在略带骄傲地认祖溯源而已。
历经数百年的漫长变化,满姓的汉化已成为历史事实。而这个备受政治所左右、被文化交流所塑造的改姓过程,也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姓氏汉化的经典“标本”

图文来源:《中华遗产》2021年10期

撰文:吴风   编辑:方麗娟

▲ 点击下单




这爷孙皇帝顶着「昏君」恶名,却共同点亮了大明朝的高光时刻!

2024-04-22

吉时已到,永乐帝开瓶器喊你开启快乐啦

2024-03-14

这个字诞生后被女性骂了好几年, 如今我们都在用!

2024-05-12

古建之殇:1000多年前,开封一场大火烧了整整一天两夜!

2024-05-0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