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公使馆旧址

 新用户8926AVU2 2024-05-13 发布于北京

使馆结构

使馆为同治十一年设立,最初位于东四六条。光绪十二年建于东交民巷内日本兵营后面,为西式平房,砖木结构,正立面七开间,中启砖作拱券式大门。公使馆迁入后平房作为办公用房,又以平房为基础,扩建一座四合院。

新馆范围

《辛丑条约》签订后,日本公使馆迁入正义路的新馆。保护范围系北至日本公使馆旧址后平房北院墙,南至东交民巷,西起原日本公使馆附属建筑西侧小甬路西侧,东至法国使馆旧址原围墙及向南延长线。

历史沿革

初期使馆位于东交民巷21号。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日本在北京开设公使馆,最初是利用在东四六条胡同购买的民宅。当时各国公使馆都设在东江米巷,为便于工作,日本公使向政府申请了购房费31,500日元及改建费13,500日元,购买了东交民巷的一处民房进行改建扩建。光绪十年(1884年)8月6日,日本外务省雇请片山东熊担任公使馆的设计和工程监督。于1885年5月开工,1886年8月竣工。
该公使馆由办公用的本馆和其后面的宿舍两部分组成,本馆建筑面积582.4平米,宿舍117.7平米,均为砖墙承重木屋架的平房。据日本《在清国北京日本公使馆图》,原设计本馆是由四栋房子围合而成的“口”型平面,实际建成的是由南、北、西三栋房子围合成的“U”型,东侧由木构走廊相连。其中南房为片山设计的新建部分,北房和西房是原有民宅改建的。南房的南侧为外廊,面阔约30米,进深一间(约2.5米),是当时流行于东南亚的“殖民地式”风格。本馆高7.68米,檐高5.63米;宿舍的房高4.24米,檐高3.29米。宿舍东端和本馆东端之间原设浴室,后毁坏而增建现在的房间。
本馆正立面为七开间,以南面入口为中心,左右对称,两侧各为三间连续拱劵。当初均是柱间设栏杆的外廊。正中入口为略向前凸的角柱,上立半圆拱,上部三角形山花有砖雕装饰着叶状图案,两侧角柱上有砖雕菊花图案。正立面角柱上的砖雕是鹿与牡丹等图案,是出自中国匠人之手。本馆的北房南立面为中国传统民宅的样式。
本馆后面的宿舍为一排平房,隔成三个单间房和四个套间房,南向开门,北向开窗,上部均为拱劵过梁。
该建筑所用青砖为京西通合砖窑生产,中庭走道铺设的砖上刻有“西通合”印记。墙体用石灰、泥土混合灰浆砌筑。
日本公使馆旧馆是东交民巷地区现存的最早的建筑物,是这一地区19世纪建造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也是了解北京地区近代建筑发展过程的重要代表。其设计人片山东熊日本最早接受近代建筑学高等教育的四位建筑师之一。
公使馆临街大门现仅存西侧门房,东侧紧邻原法国邮局西墙的门房,已被拆除。大门西侧有一幢二层带局部地下室的西式小楼,是后期建造的外交官员住宅,每层两户。原外墙为红砖砌筑,带有荷兰风格,现在被刷成灰色。
后期营房位于东交民巷23号,共有五幢二层楼房,建于日本侵略军占领北京时期,都是合居式住宅,应是下级军官的住所。其中南北沿街的一幢面积较大,曾经为日本宪兵总队细菌研究所使用。全部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红砖墙欧式风格。[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