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满时节忆大麦

 wps0321 2024-05-13 发布于河南

♣ 宋守业

前几日翻阅台历,发现“小满”快要到了,忽然想起一种农作物——大麦来。这缘于儿时听过的一句农谚:“大麦不过小满,小麦不过芒种。”

说起大麦,对于城市市民来说,可谓是一种稀罕物。尤其是年轻一代,也许根本没见过。大麦与我,只记得儿时见过、吃过,如今却是好多年没见其踪影。

儿时记忆里,冬天小麦长到一寸长时,大麦才如野韭菜一般纤弱,在寒风里颤抖。到了春天,小麦如疯了一般生长,一片连一片地碧绿。再看地块里零零星星的大麦,虽然也呈现着一些青绿,但却不甚有力,就像荒田里无人理睬的老野韭菜。当时我曾问过村里的大人:“大麦和小麦相比,它是这么弱小,为什么要称它为大麦呢?”可大人们的回答似乎很接地气:“因为它比小麦先熟,是小麦的老大哥!”村里有个家庭,两个男孩子都到了说媒成亲年龄,一旦有人要先给老二介绍对象,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总会委婉拒绝说:“大麦不熟,小麦怎能先熟。”

大麦之所以叫大麦,除了它具有先于小麦成熟的原因外,还有更多的讲究:一是幼苗时期,大麦的叶子比小麦宽大。二是成熟后,大麦逆势生长,显得比较高大,且籽粒较长,麦芒更是长得像老头儿的胡须。与大麦相比,小麦籽粒则较短,麦芒的长度也短了许多。《周颂·思文》曰:“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其中的“牟”即指大麦。而“牟”字曾被东汉官员高诱在《吕氏春秋注》中注解为“牟,犹大也”。

尽管大麦与小麦相比,似乎显得高大上,但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它的种植面积却小得多。那时候的生产队每年仅在零零星星的几个小地块里种植一些,而且很不注重对它进行施肥、浇水等管理。好在大麦就像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具有很强的生活适应能力,它对土壤要求很低,甚至在缺水少肥的贫瘠土地里都能拼命成长。它除了能给生产队里的牲畜提供饲料外,还能帮助人们渡过青黄不接的难关呢。

儿时记忆里,老家是以生产队为基础单元的种田方式,靠牲畜、人力耕作,粮食产量不高。每年农历三四月份,是人们最难熬的日子,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这时候的小麦离成熟期尚早,恰逢大麦可以收割,生产队里便会及时派人到大田里收割大麦并运回事先准备好的麦场里脱粒后,按工分、人头分给每户一些大麦制成炒面、碾转儿,以解当时饥荒。

记得那时候各家各户领到大麦后,都会先拿出一部分放入石碓窑中,用石锤捣砸脱皮,然后放入不加油的大铁锅中炒熟,再用石磨磨碎,过一下细箩筛,筛出的细粉儿就成了当时人们常吃的炒面。这种炒面食用时,取出一些放到碗里,倒入开水,有条件的可以加少许白糖,再用筷子用力搅拌至稠糊状,就成了难得的美食,其中的香、甜、糯等特点,至今想起来都让我感到津液绕唇。

那时候经常会出现没有白糖加入,致使炒面不再那么吸引小孩子吃的问题,大人们总是会说:“孩子,吃吧,炒面是个好东朝鲜西。战场上的志愿军都是因为吃了炒面,才打败美国鬼子的!”当时我虽然年龄小,由于看过电影《奇袭》和《上甘岭》,便对志愿军很崇拜,所以也就狼吞虎咽地吃起炒面来。

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我发现抗美援朝期间还真有志愿军吃炒面这个事。据资料讲,在朝鲜战争史上的“炒面煮肉会议”中就专门提到过炒面。朝鲜战争期间,国内曾把2000吨炒面运到朝鲜战场,很有效地解决了志愿军最困难时期的吃饭问题。

再后来,为解决缺白糖、少糖精的问题,我家也曾和其他一些家庭一样,把大麦做成大麦粥和碾转儿吃。

做大麦粥稍简单些,先是将大麦粉加水调成糊状,烧至七成熟后,将其加入烧滚的稀饭中调匀并放入适量食用碱面,再用小火慢熬一个时辰,香喷喷的大麦粥就做成了。喝了这样的大麦粥,给人的感觉不仅香气满满,而且还有益气消食的作用呢。曾听老母亲说,我小时候得过肚胀不适、面黄肌瘦的毛病,就是喝了几次大麦粥才治好的。

而做碾转儿就相对复杂些。那时候我家都是将自留地快要成熟的大麦穗儿掐下来,趁湿摔打出一些大麦粒,用柴火烧锅炒熟后,趁热倒在手推小石磨上,随着小石磨的转动,麦粒就顺着磨眼流进磨膛里,并被搓碾成细细的长短不一的“小麻绳”状旋落出来,这就成了“碾转儿”。待你将带着新麦芬芳的“碾转儿”抓一把塞进嘴里后,顿觉又香又甜又润,真是美味至极。

宋朝诗人潘柽曾有诗云:梅花眼中春,故情千里远。如今,随着小麦等农作物的连年丰收,那个依靠大麦度饥荒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加之大麦产量较低等原因,种植它的人和地区已是越来越少。但我又不得不承认:关于大麦的那些糯润香甜味儿和耐贫瘠且默默奉献的品格,将永远留在我的心底而不会忘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