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卡 GPU 集群互联:硬件配置和网络设计

 mrjiangkai 2024-05-13 发布于上海

一、背景

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构建大规模 GPU 集群所涉及的各种组件和配置,包括不同 GPU 类型GPU 服务器的配置,网络设备(如网卡交换机光模块)的配置,以及数据中心的网络拓扑的设计(如 3-TierFat-Tree 等)。特别地,文章详细介绍了 NVIDIA 的 DGX A100 SuperPodDGX H100 SuperPod 的配置和网络拓扑,同时也会提及业界标准的万卡集群的拓扑结构。

当然,构建超万卡 GPU 集群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本文所涉及的只是冰山一角。在实际的集群构建中,还会涉及到存储网络,管理网络等多个方面,这些连接方式比较类似,这里就没有特别多的展开。此外,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网络拓扑的设计也呈现出多样性,本文主要针对大规模 AI GPU 集群中广泛采用的树形拓扑结构。最后,本文也未涉及大规模 GPU 集群中至关重要的电力系统和冷却系统,这些同样是构建和维护集群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 GPU 硬件配置及 NVLink+NVSwitch 全互联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有更加详细的介绍:

二、相关组件

2.1 GPU

如下图表所示为 Ampere、Hopper 以及最新的 Blackwell 系列最强的 GPU,可以看出,不管是显存、算力还是 NVLink 都是在逐渐增强。

  • A100 -> H100 FP16 稠密算力增加到 3 倍多,而功耗只从 400w 增加到 700w。

  • H200 -> B200 FP16 稠密算力增加到 2 倍多,而功耗只从 700w 增加到 1000w。

  • B200 FP16 稠密算力是 A100 的 7 倍左右,而功耗只是其 2.5 倍。

  • Blackwell GPU 支持 FP4 精度,其算力为 FP8 的两倍,NVIDIA 的报告中有部分数据是用 FP4 算力和 Hopper 架构的 FP8 算力比较的,因此加速比会更夸张。

  • 需要说明的是:GB200 采用的是 Full B200 芯片,而 B100 和 B200 为相应的阉割版。

图片

2.2 HGX

HGX 是 NVIDIA 出的高性能服务器,通常一台机器包含 8 个或 4 个 GPU,搭配 Intel 或 AMD CPU,并且使用 NVLink 和 NVSwitch 实现全互联(8 个 GPU 通常也是除 NVL 和 SuperPod 之外的 NVLink 全互联上限),而且一般会采用风冷散热

  • 从 HGX A100 -> HGX H100 和 HGX H200,其 FP16 稠密算力增加到 3.3 倍,而功耗不到原来的 2 倍。

  • 从 HGX H100 和 HGX H200 -> HGX B100 和 HGX B200,其 FP16 稠密算力增加到 2 倍左右,而功耗相当,最多不到 50%。

  • 需要说明的是:HGX B100 和 HGX B200 的网络基本没有升级,后向 IB 网卡还是 8x400Gb/s。

图片

NVIDIA DGX 和 HGX 是两种高性能解决方案,它们都是针对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和大规模计算需求的,但是设计和目标应用有所不同:

  • DGX:主要面向普通消费者,提供即插即用的高性能解决方案,配套全面的软件支持,包括 NVIDIA 的深度学习软件栈、驱动程序和工具等,通常是预构建的、封闭的系统。
  • HGX:主要面向云服务提供商大规模数据中心运营商,适合用于构建自定义的高性能解决方案。提供模块化的设计,运行客户根据自己需求定制硬件,通常是作为一个硬件平台或参考架构提供。

2.3 网络

2.3.1 网卡

这里主要介绍 ConnectX-5/6/7/8,是 Mellanox 的高速网卡,都支持以太网和 IB(InfiniBand)。2016 年发布 ConnectX-5,2019 年 NVIDIA 收购 Mellanox,然后 2020 年发布了 ConnectX-6,2022 年发布 ConnectX-7,2024 年 GTC 大会上老黄介绍了 ConnectX-8,还没看到详细参数。几个网卡对应的简要配置如下所示,可以看出,基本上每一代的总带宽都翻倍,下一代估计能到 1.6Tbps:

图片

2.3.2 交换机

NVIDIA 同样提供针对以太网和 IB 的交换机,其往往有几十甚至上百个 Port,对应总的 Throughput(Bidirectional Switching Capacity)为最大带宽 * Port 数目 * 2,其中 2 表示双向。

如下图为常见的 Spectrum-X 系列以太网交换机(PS:这里主要列了高带宽的数据,低带宽也支持,不过总 Port 数是固定的,意义不大,因此这里省略了):

图片

如下图为常见的 Quantum-X 系列 IB 交换机:

图片

除了以上的 Mellanox 交换机外,现在也有很多数据中心会采用框式交换机(Modular Switch),比如 Meta 最近的 Building Meta's GenAI Infrastructure 中提到其构建了 2 个包含 24K H100 的 GPU 集群,其中使用了 Arista 7800 系列交换机,而 7800 系列就包含框式交换机,如下图所示,7816LR3 和 7816R3 甚至可以提供 576 Port 的 400G 高速带宽,其内部通过高效的总线或者交换背板互联,传输和处理的延迟非常低:

图片

2.3.3 光模块

光模块(Optical Modules)是实现光纤通信的设备,能够将电信号(Electrical Signal)转换为光信号(Optical Signal),然后通过光纤传输,其传输速率更高、传输距离更远,而且不容易受到电磁干扰。光模块通常包含发射器(Transmit)和接收器(Receive),发射器用于电转光,接收器用于光转电,如下图所示:

图片

SFP(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和 QSFP(Quad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是光纤通信中常用的两种光模块接口类型,它们在尺寸、带宽和应用方面有一些区别。比如:

  • SFP 通常是单传输通道(一条光纤或一对光纤)

  • QSFP 是多传输通道。QSFP 还包含 QSFP-DD,其中 DD 表示双倍密度(Double Density),提供更高的端口密度,使用 8 个信道。

图片

除了以上的 SFP 和 QSFP 封装方式以外,最近几年也出现了 OSFP 封装方式,它有 8 个通道数,主要针对高带宽场景,比如 400Gbps 和 800Gbps。它与 SFP 和 QSFP 的接口不兼容,尺寸比 QSFP-DD 略大,需要使用转换器转换。如下图所示为针对不同传输距离(100米、500米、2千米、10千米)的 400Gbps OSFP 光模块:

图片

针对不同的距离,场景可以选择不同的光模块,如下图所示,在 Core 和 Spine 层之间采用 10Km 的 400G LR4 和 800G 2xLR4,在 Spine 和 Leaf 之间选择 2Km 的 400G FR4,在 Leaf 和 ToR 之间选择 500m 的 400G DR(PS:后文会具体介绍相关的网络拓扑):

图片

光模块的单价比较高,通常单个光模块可以到几千甚至几万人民币,和带宽、传输距离有关,通常是带宽越大、距离越远,价格越贵。如下图所示为 FS 上热销的几个 400Gbps 光模块:

图片

由于每个 Port 都要使用光模块,因此光模块的数量基本与 GPU 的数量成正比,通常可以达到 GPU 的 4-6 倍,因此,仅光模块的成本就很高

2.4 数据中心网络(DCN)拓扑

2.4.1 基本概念

南北向(North-South)流量:指的是来自数据中心外的流量,不仅包含来自或访问互联网的流量,也包含和其他数据中心的流量。

东西向(East-West)流量:指的是来自同一数据中心的流量,比如数据中心中不同 Server 相互访问的流量。在现在的数据中心中,这一部分流量是大头,通常至少占 70%-80%。

常见的数据中心网络(Data Center Network,DCN)拓扑如下图 Figure 2 所示:

图片

2.4.2 多层 DCN 架构

多层(multi-tier) DCN 网络架构非常常见,尤其是 3 层(3-Tier)DCN 架构,它是一种 Tree-based 结构,通常主要用于管理南北向流量,包含 3 层:

  • Core Layer:核心层,通常是高容量的路由器或交换机。

  • Aggregation Layer(Distribution Layer):负责连接接入层设备,并在它们之间提供路由、过滤和流量管理工程。

  • Access Layer:接入层,网络中用户直接连接的地方,负责将用户设备连接到网络。

图片

该架构中,通常会假设并非所有接入设备同时以最大带宽通信,因此,常见的做法是越往上总带宽越小,比如 Access 层的总带宽是 20 Gbps,而 Distribution 层的总带宽可能只有 1 Gbps。此时,一旦出现多个设备通信带宽总和超过设计容量,比如极端情况,所有设备都以最大带宽通信,则一定会出现 blocking,延迟增加,也将导致延迟不可预测性。以上也就是常说的 oversubscription,其中 20:1 就是相应的 oversubscription rate。

在该架构中,通常存在冗余或备份机制,其 Core 层之间Distribution 层之间的交换机会相互连接,导致可能出现环路,因此都会需要生成树协议(Spanning Tree Protocol,SFP)来避免环路,也会进一步导致带宽的冗余浪费。

2.4.3 CLOS 网络

CLOS 网络是一种多级交换网络结构,最初由 Charles Clos 在 1953 年提出,旨在解决大型电话交换系统中的连通性和扩展性问题。尽管最初用于电话交换,但它的原理和设计现在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中。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多级互联结构提供高带宽低延迟的网络服务,并同时保持网络的可扩展性

如下图所示,CLOS 网络通常为三级结构:

  • 输入层(Ingress):负责接收外部输入信号。

  • 中间层(Middle):负责连接输入层和输出层交换机。

  • 输出层(Egress):负责发送数据到最终目的地。

图片

CLOS 网络有如下特点和优势:

  • 非阻塞(Non-Blocking):理想的 CLOS 网络设计为非阻塞(无收敛)结构,意味着在网络中不会因为交换机的瓶颈而导致数据传输延迟或丢失

  • 可扩展(Scalability):通过增加更多的层级和交换机,CLOS 网络可以轻松扩展以支持更多的输入和输出连接,而不会降低性能。

  • 冗余(Redundancy):由于多路径的设计,即使某些交换机或连接失败,数据通常还可以通过其他路径传输,提高了整体网络的可靠性。

  • 灵活(Flexibility):CLOS 网络允许多种不同的配置方式,支持各种大小和性能需求的系统。

2.4.4 Fat-Tree 拓扑

Fat-Tree(胖树)DCN 架构是一种特殊的 CLOS 网络,广泛应用于高性能计算和大型数据中心。这种网络拓扑由 Charles Leiserson 在 1985 年提出,其由多层交换机组成,这些交换机以树形结构组织,但与 3-tier 树形网络不同,在 Fat-Tree 中:

  • 所有层交换机都被替换为低端交换机,成本更低。

  • 如下图所示,在向上连接到更高层级时“变粗”,每一层之间的总带宽保持不变,从而避免瓶颈问题。

  • 每一层的交换机数量和连接方式都是对称的,这也就意味着每个设备到达任何其他设备的路径数相同,有助于负载均衡和避免单点故障。

图片

Fat-Tree DCN 架构的目的是最大化端到端带宽,提供 1:1 的 oversubscripition ratio,也就是实现无阻塞(Non-Blocking)网络。因此,在 Fat-Tree 中,交换机的数目会比 3-Tier 多的多,一般情况 Fat-Tree 中所有交换机都有相同个数的 Port,比如 K 个,相应的称为 K-port Fat-Tree 网络拓扑。2 层 Fat-Tree 和 3 层 Fat-Tree 拓扑如下所示:

  • 2 层 Fat-Tree 拓扑

    • Spine Switch:K/2 个,对应 K*(K/2) 个 Port。

    • Leaf Switch:K 个,对应 K*K 个 Port。

    • 最多实现 K*K/2 个 Server 的无阻塞(Non-Blocking)网络。需要 K+K/2=3*K/2 个 Network Switch。

  • 3 层 Fat-Tree 拓扑

    • Core Switch(Super Spine Switch):(K/2)^2 个,对应 K*(K/2)^2 个 Port。

    • Spine Switch:2*(K/2)^2 个,对应 K*2*(K/2)^2 个 Port。

    • Leaf Switch:2*(K/2)^2 个,对应 K*2*(K/2)^2 个 Port。

    • 最多实现 K*2*(K/2)^2/2=K^3/4 个 Server 的无阻塞(Non-Blocking)网络。需要 (K/2)^2 + 2*(K/2)^2 + 2*(K/2)^2 = 5*(K/2)^2 = 5*K^2/4 个 Switch。

具体的计算方式如下表所示:

图片

PS:关于 Fat-Tree 架构Spine-Leaf 架构的说法各异,有说 Fat-Tree 都是 3 层的,Spine-Leaf 是 2 层的,但很多场景也会介绍 Fat-Tree 的多层级拓扑。对于 Spine-Leaf 架构,也存在 SuperSpine-Spine-Leaf 的拓扑。我们这里就不再区分,都统一为 Fat-Tree 架构。此外,即使 Fat-Tree,也有场景提到无阻塞 Fat-Tree 和 有阻塞 Fat-Tree,这里如果没有特殊说明,都指无阻塞 Fat-Tree

三、NVIDIA DGX SuperPod - A100

3.1 DGX A100 System

如下图 Figure 3 所示为一个 DGX A100 System(6U),具体可以参考 Introduction to the NVIDIA DGX A100 System 包含:

  • 8 个 A100 GPU,每个 GPU 600 GB/s NVLink 带宽。

  • 总共 600*8=4.8TB/s NVSwitch 带宽,80*8=640GB HBM2 显存。

  • 8 个 Compute Connection(IB),对应 8 个 ConnectX-6 网卡,提供 8 * 200Gbps 总带宽。

  • 2 个 Storage Connection(IB)。

  • 1 个 In-Band Connection(Ethernet)。

  • 1 个 Out-Band Connection(Ethernet)。

如下图 Figure 3 所示为相应的网络接口:

图片

如下图所示为常见的 8*A100 的配置,其 8 个 GPU 通过 6 个 NVSwitch 实现了全互联。需要注意的是 NVLink 的带宽单位是 Byte,而网络都使用的都是 bit,如下 DGX A100 System 机内总带宽达到 4.8TB/s,而总的网络带宽只有 1.6Tbps,差了 24 倍

图片

3.2 SuperPod SU

如下图 Figure 14 所示为构建 DGX-SuperPod-A100 的基本单元,称作 SuperPod SU(Scalable Unit):

  • 每个 SU 中包含 5 个 Compute Rack1 个 Leaf Network Rack

  • 每个 Compute Rack 包含 4 个 DGX A100 System,以及 2 个 3U 的 PDU(Power Distribution Unit),也就是每个 Compute Rack 32 个 A100 GPU,则一个 SU 有 160 个 A100 GPU

  • Leaf Network Rack 中包含 8 个 Compute Switch(1U) 和 2 个 Storage Switch(1U)。

    • Compute Switch 使用的是 QM8790 200 Gb/s IB 交换机,因此共有 8*40=320 个 Port

      • 160 个通过光模块连接 Compute Rack 上的 ConnectX-6 网卡,每个 GPU 对应 1 个 200Gbps 连接。

      • 其余 160 个通过光模块连接 Spine Rack

图片

有些场景也会使用 ToR Switch(Top-of-Rack,柜顶交换机),通常是作为 Leaf Switch。因为和 Server 在一个机柜内,其布线会更加简单,但也可能导致 Switch Port 的浪费。比如一个机柜内放置的 Server 可能是有限的,尤其现在 GPU Server 的功耗越来越高,给冷却系统带来很大的挑战,也就不会在一个机柜放太多 GPU Server,相应的网卡也会减少:

图片

PS:工业界也有些场景会在一个 8*A100 System 中使用更少的网卡,比如 4x200 Gbps,此时需要的 Port 会少一半,相应的 Switch 都可以减半,但整体的网络拓扑方式都是类似的,我们这里先忽略这种情况。

3.3 Spine Rack

如下图 Figure 15 所示,一个 Spine Rack 中包含 20 个 1U 的 Compute Switch,同样是 QM8790 200 Gb/s IB 交换机,总共有 20*40=800 个 Port。剩下的 Out-of-band Switch 和 In-band Switch 可以用于管理网络。

图片

3.4 DGX SuperPod 100-node

如下图 Figure 4 所示为一个 100-node 组成的 DGX-SuperPOD,其中包含 5 个 SU,还有 1 个额外的 Spine Rack

  • SU 中包含 8 个 Leaf Compute Switch(QM7890 200 Gbps):

    • 每个 Node 上的 8 个 ConnectX-6 网卡分别连接到 8 个 Leaf Compute Switch,每个 ConnectX-6 网卡对应 1 个 GPU。

    • 每个 Leaf Compute Switch 上的 20 个 Port 连接 SU 中 20 个 Node,每个 Node 连接 1 个。另外的 20 个 Port 连接 Spine 中的 20 个 Spine Compute Switch。

  • Spine Rack 包含 20 个 Spine Compute Switch(QM8790 200 Gbps)

    • 每个 Spine Compute Switch 中的 40 个 Port 分别连接 5*8=40 个 Leaf Compute Switch。

图片

通过以上拓扑可以实现 100*8=800 GPU 的无阻塞(Non-Blocking)网络,也就是任意两个 GPU 都可以连通:

  • 不同 SU 的 GPU 可以通过 ConnectX-6 -> Leaf Switch -> Spine Switch -> Leaf Switch -> ConnectX-6 的方式连通。

  • 同一个 SU 不同 Node 的 GPU 可以通过 ConnectX-6-> Leaf Switch -> ConnectX-6 的方式连通。

  • 同一个 Node 内的 GPU 可以通过 NVLink 连通。

实际上 800 GPU(1 个 GPU 对应 1 个 200 Gbps NIC Port) 也是使用 QM8790 实现 2 级 Fat-Tree 无阻塞网络连接的 GPU 上限,可以用 Port 数计算:40*(40/2)=800。超过 800 GPU 则需要使用 3 级 Fat-Tree,相应的 GPU 上限为 40*(40/2)*(40/2)=16000 GPU。

3.5 DGX SuperPod 140-node

在 100-node 的系统中,所有 Compute Switch 的 Port 都已占满,此时如果想要支持更多 GPU,只能将 2 层 Switch 变成 3 层 Switch,再增加一层 Core Compute Switch,还是使用 QM8790 200 Gbps。

如下图 Figure 4 所示为 140-node 的 SuperPod,共包含 7 个 SU,所以总共 7*8=56 个 Leaf Switch。正常来说,56 个 Leaf Switch 只需要 56 个 Spine Switch,28 个 Core Switch 即可。而实际上用了 80 个 Spine Switch,并分为 8 个 Group,每个 SG 中 10 个 Spine Switch,每个 CG 中 14 个 Core Switch。(PS:也许是因为这样可以实现对称式的 Fat-Tree 拓扑,更好管理)

  • 所有 SU 中的第 k 个 Leaf Switch 连接第 k 个 SG 的 10 个 Spine Switch,也就是:

    • 每个 Leaf Switch 中有 2 个 Port 连接 SG 中的 1 个 Spine Switch,总共为 10*2=20。

    • 每个 Spine Switch 有 2*7=14 个 Port 与 Leaf Switch 连接。

  • Spine Switch 中奇数位置的 Switch 与 Core Switch 中奇数位置相连,偶数位置与偶数位置相连。比如 Spine Switch 1 的 14 个 Port 分别有 1 个 Port 与 Core Switch 1,3,5,...,25,27(CG1) 相连;Spine Switch 2 的 14 个 Port 分别有 1 个 Port 与 Core Switch 2,3,6,...,26,28(CG2) 相连。

  • 每 1 个 Core Switch 都会连接 40 个 Spine Switch

图片

通过以上方式即可以构建一个 140*8=1120 GPU,每个 GPU 1 个 ConnectX-6 200Gbps 网卡的 GPU 集群。

3.7 Storage Rack

如下图 Figure 16 所示为一个 Storage Rack,其包含 4 个 Storage Switch,也是 QM8790 200 Gbps IB 交换机,总共有 4*40=160 个 Port,在 Rack 也会有相应的 Store。

图片

3.8 DGX SuperPod Storage Fabric

如下图 Figure 7 所示为 140 node 对应的 Storage Fabric,总共 18 个 Leaf Switch。其中每个 SU 中的 Leaf Network Rack 包含 2 个,1 个 Storage Rack 包含 4 个;此外还有 8 个 Spine Switch。

图片

3.9 更多配置

如下图 Table 3 所示为不同 node 对应的 Compute 配置:

图片

如下图 Table 4 所示为不同 node 对应的 Storage 配置:

图片

四、NVIDIA DGX SuperPod - H100

4.1 DGX H100 System

如下图所示为一个 DGX H100 System(6U),具体可以参考 Introduction to the NVIDIA DGX H100 System 包含:

  • 8 个 H100 GPU,每个 GPU 900 GB/s NVLink 带宽。

  • 总共 900*8=7.2TB/s NVSwitch 带宽,80*8=640GB HBM3 显存。

  • 4 个 OSFP Port(IB),对应 8 个 ConnectX-7 网卡,提供 8*400 Gbps 带宽。

  • Slot 1 和 2,对应 2 个 ConnectX-7 网卡,提供 2*400 Gbps 带宽。

  • 1 个 In-Band Connection(Ethernet)。

图片
图片

其 8 个 GPU 通过 NVSwitch 实现全互联。机内总带宽达到 7.2TB/s,而总的网络带宽只有 3.2Tbps,差了 22.5 倍

4.2 SuperPod SU

如下图 Figure 2 所示为构建 DGX-SuperPod-H100 的基本单元,称作 SuperPod SU(Scalable Unit):

  • 每个 SU 中包含 8 个 Compute Rack,每个 Rack 40 kW。

  • 每个 Compute Rack 包含 4 个 DGX H100 System,以及 3 个 PDU(Power Distribute Unit),也就是每个 Compute Rack 32 个 H100 GPU,则一个 SU 有 256 个 H100 GPU

图片

4.3 Management Rack

在 H100 对应的 DGX SuperPod 中,NVIDIA 提供了 Management Rack,其实和 A100 系列中的 Spine Rack 和 Storage Rack 类似。如下图 Figure 3 所示为一个示例(针对不同的规模相应的配置会有所改变),其包含:

  • 32 个 Leaf Compute Switch,使用 QM9700,每个可以提供 64 个 400Gbps 的 Port。理论上有 32*(64/2)=1024 个 400Gbps Port 可以连接 node 上的 ConnectX-7 网卡,剩下的 1024 个 Port 正好连接 16 个 Spine Compute Switch,实现 1024 GPU 的无阻塞(Non-Blocking)网络

  • 16 个 Spine Compute Switch,同样使用 QM9700。正好连接 32 个 Leaf Compute Switch 的一半 Port。

  • 8 个 Leaf Storage Switch,同样使用 QM9700。

  • 4 个 Spine Storage Switch,同样使用 QM9700。

图片

4.4 DGX SuperPod 127-node

如下图 Figure 5 所示为一个 127 node 的 DGX SuperPod,对应 4 个 SU,以及一个上述的 Management Rack。理论上上述的 Management Rack 正好可以连接 4 个 SU 的 128 个 node,但是 Leaf Switch 有一部分连接了 UFM(Unified Fabric Manager),所以实际上只有 127 个 node。

图片

4.5 更多配置

如下图 Table 3 所示,使用 QM9700 Switch,2 级 Fat-Tree 最多可以实现 64*64/2=2048 GPU 的无阻塞网络,对应 8 SU;3 级 Fat-Tree 最多实现 64*64*64/4=65536 GPU 的无阻塞网络。不过这里作者最多配置了 64 SU,也就是 16384 GPU:

图片

五、业内 GPU 训练集群方案

5.1 两层 Fat-Tree 拓扑

如下图所示为常见的两层无阻塞 Fat-Tree 拓扑(Spine-Leaf),常见的训练 GPU 机器都是 8 GPU 方案,同一台机器内的 8 个 GPU 通过 NVLink + NVSwitch 实现全互联,其通信带宽远高于网络带宽。因此,业内基本都会把同一台机器的 8 个 GPU 的网卡连到不同的交换机,也就是说:

  • 每一个 Group 中有 8 个 Leaf Switch,对应每台机器的 8 个 GPU;假设一个 Leaf 交换机有 128 个 Port,为了实现无阻塞,会有 64 个 Port 连接对应 GPU 的网卡;则每个 Group 有 64*8=512 个 GPU。其中 Leaf Switch 1 把 Group 中所有 Node 的 1 号 GPU 对应的网卡连接起来,以此类推。在设计分布式训练策略的时候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特性。

  • 要实现 Spine Switch 和 Leaf Switch 的 Full Mesh,任何一个 Leaf Switch 要连一个 Spine Switch,因此有 64 个 Spine Switch;而每个 Spine Switch 都要连所有 Leaf Switch,也就是有 128 个 Leaf Switch;因此,需要有 16 个 Group。

  • 综上,最多有 64+128=192 个 128 Port 的 Switch,最多支持 512*16=8192 GPU

图片

5.2 FS 两层 Fat-Tree 拓扑

如下图所示为 FS 上的两层 Fat-Tree 标准解决方案(利用 RoCE 网络为高性能计算赋能),可以看出其拓扑和我们上述介绍的两层 Fat-Tree 相同,只不过是采用了 64 Port Switch:

图片

由于其采用的是 64 Port 400Gbps Switch,因此:

  • Leaf,Spine Switch 都会减半,分别为 64 和 32

  • 支持 GPU 数减到 1/4,为 2*(64/2)*(64/2)=2048

  • 光模块总数为 Switch 的 Port 数加上网卡数(GPU 数),为 (64+32)*64+2048=8192

图片

5.3 三层 Fat-Tree 拓扑

如下图所示为常见的三层无阻塞 Fat-Tree 拓扑(SuperSpine-Spine-Leaf),可以将两层的 Spine-Leaf 看做一个 Pod。图片来自 星融元针对LLM大模型承载网发布星智AI网络解决方案

  • 由于 Spine Switch 还有一半的 Port 要连接 SuperSpine Switch,相应 Group 的数目要减半,一个 Pod 有 64 个 Spine Switch,对应 8 个 Group。因此,一个 Pod 有 64 个 Leaf Switch,对应 4096 GPU

  • 有了多个 Pod,可以进一步构建 64 个 SuperSpine Fabric,每一个 Fabric 要与不同 Pod 中的 Spine Switch 实现全互联。这里以 8 个 Pod 为例,将 8 个 Pod 里的第 i 个 Spine SwitchFabric i 中的 SuperSpine Switch 实现 Full Mesh,这里有 8 个 Pod,因此一个 Fabric 中只需要 4 个 128 Port 的 SuperSpine Switch 即可。

  • 以上配置 8 个 Pod 对应:

    • 总的 GPU:4096*8=32768

    • SuperSpine Switch:64*4=256

    • Spine Switch:64*8=512

    • Leaf Switch:64*8=512

    • 总的 Switch:256+512+512=1280

    • 总的光模块数:1280*128+32768=196608

  • 实际上理论最多可以支持 128 个 Pod,对应的设备数为:

    • GPU:4096*128=524288=2*(128/2)^3

    • SuperSpine Switch:64*64=4096=(128/2)^2

    • Spine Switch:64*128=8192=2*(128/2)^2

    • Leaf Switch:64*128=8192=2*(128/2)^2

    • 总的 Switch:4096+8192+8192=20480=5*(128/2)^2

图片

5.4 百度三层 Fat-Tree 拓扑

如下图所示为百度智能云(大规模AI 高性能网络的设计与实践)上介绍的三层 Fat-Tree 无阻塞网络。可以看出与上述介绍的稍有不同,Spine Switch 和 Leaf Switch 之间采用了分组 Full Mesh,也就是所有 Group 中的第 i 个 Leaf Switch 与 Channel i 中的 Spine Switch 实现 Full Mesh(和上面介绍的 SuperSpine 与 Spine 的连接方式类似)。然后在 SuperSpine 和 Spine 之间继续采用分组 Full Mesh。

图片

六、参考链接

  1. https://www./blog/sfp112-qsfp112-qsfp-dd800-osfp-800g-dac.htm

  2. https:///blog/demystifying-dcn-topologies-clos-fat-trees-part2/

  3. https:///2014/09/04/spine-leaf-architecture/

  4. https://docs./dgx/dgxa100-user-guide/introduction-to-dgxa100.html

  5. https://docs./dgx/dgxh100-user-guide/introduction-to-dgxh100.html

  6. https://mp.weixin.qq.com/s/Uxixl_43_poc8lgiA3Gvsg

  7. https://cloud.baidu.com/article/364290

  8. https://cn./mo/solutions/empower-hpc-with-roce-network-10046.html

  9. https:///abs/2311.16867

  10. 面向超万卡集群的新型智算技术白皮书

  11. https://engineering./2024/03/12/data-center-engineering/building-metas-genai-infrastructur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