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搞明白风热风寒的辨证原理呢?今天我通过不一样的思维告诉大家,

 松云轩2016 2024-05-13 发布于安徽
怎样搞明白风热风寒的辨证原理呢?

今天我通过不一样的思维告诉大家,风寒为阴邪,偏主静,风热为阳邪,偏主动。所以风寒邪气传变要慢,容易停留于表;而风热为阳邪,偏于动而易传变,所以风热容易快速入里而化热。这个才是本质上的不同,很多人辨证中,因为鼻涕、痰等症状纠结来纠结去,从症状去辨别风寒风热,是不可能很精准的辨别证型的。

那么通过这个我们分析一下,如果我们遇到一个怕冷很明显的人,这个怕冷持续了两天,发热不高,37.3度,基本我们再佐证几个风寒症状就确定风寒感冒了,不能见到浊鼻涕,就因为这一个症状就否定不是风寒了。

风热既然传变快,一般恶寒的过程时间不长,一般就是一上午,下午就发热很明显了,早上可能是37.3度,中午就是38度以上了,再关注特异性症状咽喉疼痛,没有酸痛,基本就是风热了。不需要每个证都审,这样通过中医的阴阳基本思维很容易判断风热风寒。这个才是中医辨证分析问题最重要的依据,这个依据配合症状具有唯一性,不容易重复,容易区分证型。阴阳为大道至简的大道,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那么还有以从化,如果你看到患者的风热、风寒无法分析的时候,就借助患者最近得过的一些疾病病史分析患者是体质上偏阴质还是偏阳质。如果患者说每次感冒都是发热不重,然后容易流鼻涕,许久不好(阴邪容易留恋,阴主静),基本就能知道患者是偏寒的体质,受风后容易风寒相兼,所以就结合几个症状就能锁定是风寒。如果患者说平时容易上火,一感冒就快速发热,或者其他病就容易发生热证表现,患者就是偏阳质,所以感冒就容易得风热感冒。这个就是从化原理,《中医基础理论》有,所以得善于把教材的基础内容升华上去。

另外如果小孩子先从咳嗽开始,最早无恶寒,一直咳嗽几天后发热,一般属于“肺炎咳喘”的范畴,是辛凉重剂麻杏石甘汤的证,根据具体变化具体加减。

还有就是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生长快,主肝旺,肝主升发,所以儿科极容易从风寒转化为风热,也就是最早可能是恶寒重,发热不重,没及时治疗,过了一天就发热更高了,有了咽喉疼痛的症状,这个也叫从阳化热,这个从化是肝阳升带动风邪从上焦热化导致的。

我们现在还有支原体肺炎、新冠、甲流等,这些问题当中,新冠、甲流都会导致全身酸痛,这些和风寒要鉴别,甲流一般容易快速入血分,所以咳嗽周期不长,新冠会出现咽喉疼痛而不红的特点,这个和风热相鉴别的是风热没有全身酸痛,支原体肺炎的咳嗽比较明显,有点类似中医说的“肺炎咳喘”。这些很多时候需要麻杏石甘剂。

新冠全身酸痛,是风寒特点,咽喉疼痛又是风热特点,夏季版新冠,我的诊疗方案采用的是荆防败毒散+银翘思路,但是其他三个季节不合适,其他三个季节偏于风寒湿闭表郁里化热,所以会有风寒的表寒特点,兼有里热的咽痛的特点,但是这个咽痛没有红热。

临床应用这些思维的时候,应该抓住询问患者历史疾病判断患者体质特点,抓住不同人群的从化,知道阳邪传变快,阴邪传变慢的特点,要根据邪气的特性去具体分析,不要拘泥于根据症状判断风寒风热,单纯的症状判断,没有病机病因逻辑的分析,误诊率很高。而且这个不叫中医,中医理论确实可以推导分析疾病的,理论包括从化、五行的特点、体质学术等等,基本还是《中医基础理论》那点东西,只不过我们学了不会用罢了,如果会用,中医可以靠理论分析。咽喉疼痛虽然是风热特异性症状,但是这样用一个单独的症状去确诊,不叫辨证,是西化的思维,可以说我认识这么多人中,极少有可以用理论分析风寒风热的,基本都在套症状。#中医##来点儿干货##健康科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