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尚文苑】母亲节的沉思(一)/作者·诵读:薛丽萍

 博尚文苑 2024-05-13 发布于上海

母亲节的沉思(一)

作者:薛丽萍

识字与治家

我的母亲是山东人,生于1921年春,终于2020年秋。

在我的人生中,让我最难忘、对我影响最深的人,是我的母亲。母亲很平凡,但目光远大;她没上过学,但十分崇尚文化;她没有退修金,没有房产,但她给我,留下了 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母亲勤劳善良,身体强壮,吃苦耐劳,坚毅顽强,为人豁达开朗,心胸坦荡。有着对文化知识的渴慕渴求,亦有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向往。

母亲告诉我,新中国建立之初,全国掀起了扫盲运动的高潮,山东各地也成立了很多“识字班”。母亲在夜校识字班里认真学习,对识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可惜那时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没有太多时间坚持学习。所以,只认识了不太多简单的常用字。但这 确引发了她的学习兴趣,奠定了她的学习基础。后来只要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跟身边识字的人请教。

我上小学四年级时,喜欢上了看小说,而且爱不释手。母亲发现我看书上瘾,想到书里肯定有好故事,就让我读给她听。我嫌读出声来会影响看书速度,还不太情愿。但经她再三说,也就拿腔拿调的读上几段。

那时的生活艰难,家里地里有干不完的活,劈柴、挑水、洗衣、做饭、喂猪、缝缝补补……就算她再想学,也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但她是真心喜欢,无论是不经意间在一张旧报纸上,还是在墙上的标语中,见到不认识的字,就会随时向人讨教。我还真没听说谁的父母像我母亲 对识字有这么大的兴趣!

兴趣是有魔力的。有心者事竟成。当家里有了电视后,学识字就更方便了。她总是盯着字幕 读着歌词或戏词看电视,那叫一个上瘾、很有成就感!每当她发现有不认识的字就喊我:“快来快来,看看这个字念什么?”让我感觉电视的内容好像不重要,学习识字才是目的。我从心眼里佩服母亲的这种学习热情。

在我丈夫脱产上大学的三年时间里,母亲来我家陪我、帮我带孩子,她喜欢教孩子认字,陪着孩子看各种儿童读物,这样自己也能多学一些字,一举两得!后来,母亲每年也都来我家住些日子,我就会主动的给她选读点儿有趣味的段子听,她很享受这个过程。日积月累,她自己有了阅读能力,我就把定购的杂志拿回家给她看,她常常是边看边问。再后来,她还时常 捧着《圣经》问我里面不认识的字。其实,有些生癖字,我也不认识,只能现学现卖。

母亲对于自己没有机会上学,总是抱有遗憾;对于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也总会报有羡慕!

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母亲最大的优势,是吃苦耐劳、勤俭持家,这也是她和父亲共同的特点。

母亲曾跟我 说过很多当年他们怎样精打细算过日子的往事:那时空气质量好,月光明亮,为了节省煤油,她们经常借着月光干活、做针线。像剥玉米、剥花生这样的活可以摸黑干。

麦子收成后,他们将磨出的头几道白面 拿到集上换成麦子,将黑面和麸面留下来自己吃;再将换回来的麦子磨成面粉,用好面去换回麦子,赚取黑面。如此反复兑换,让口粮增多……

母亲手巧又有力气,纳鞋底儿的力道和技巧也是达到了极致,她做的千层底布鞋和各种绣花鞋拿到集上 卖的非常抢手,这也是当时家庭收入的一部分。记得我们刚到东北时,家里连做鞋底的旧布片儿也没有,我冬天穿的就是母亲用玉米皮做的鞋,虽然也很结实,但是不贴合,脚后跟都磨出了茧。从那时我就跟她学着在腿上搓麻线,给母亲纳鞋底用。等到我的孩子上幼儿园时,我和我同事的孩子也穿过她做的千层底布鞋,那鞋又结实又不捂脚,等鞋穿不上了,鞋底儿还好好的。

母亲的手擀面也是村里手艺最棒的。面和的很硬、擀起来很费力,切的又细又匀又不粘连,就像现在的挂面一样均匀。她年轻时,村里人家生孩子都请她去擀喜面、送汤水(小孩出生三天,把下奶面分享给乡邻们)。这样既可以自己吃饱,又能给父亲端回一大碗荷包鸡蛋面。

母亲当时还是我们村里 唯一的一个会织毛衣的人。她给富人家织毛衣做手功,三天完成一件。她说那时织一件毛衣的手工费是三元钱。——这得益于母亲从12岁~20岁 在青岛四方区一家日本人开办的纺纱厂做工、学会了织毛衣的手艺,同时见识到了日本人、德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了解到有文化有技术带来的便利和进步;更是在心里 埋下了知识有用的种子。

在旧时的农村,有了省吃俭用、勤奋努力后的积累,就可以制办农具、购买牲畜或者土地,这是致富的像征。这些家庭资产,也是土改时评定家庭成份的基本标准。 (待续)

【上海博尚文苑】作家薛丽萍优秀作品选

上海博尚文苑作者简介

薛丽萍,网名立平。企业退休干部。喜欢诵读,热爱文字。珍惜友朋相伴,有情有义有志趣;追逐儿时梦想,有诗有梦有远方。不惧岁月流逝,活出自己喜欢的模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