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设计促进渔文旅融合发展 ——重庆梁平川西村实践样板

 农家科技杂志 2024-05-13 发布于重庆
梁平区礼让镇川西村地处礼让镇腹心地带,距梁平城区15千米,距梁忠高速梁平西下道口3千米,102省道、产业大道贯穿村中心。全村面积2.7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728亩,辖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06户,总人口3434人。川西村以“设计+”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在“强产业、美环境、兴文化”方面成效突出,被评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20、2021、2022连续3年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是重庆市唯一以渔业为主的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川西村整体风貌
一、川西村乡土资源现况
1.丰饶的生态资源。川西渔村是万石耕春·龙溪渔歌的核心区域,以万亩鱼塘勾勒出“农林路河塘宅”的空间布局,诠释水美乡村的独特风韵。乡村肌理在川西渔村保存得非常完整,呈现出农田、住宅、水相交相融,基本具备“宅宅有水、路路见水、宅田水共生”的水乡空间景观特点。
2.典型的产业资源。川西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打水产养殖和豆筋加工两大产业,素有“巴渝豆筋之乡”的美誉,是重庆市最大的无公害商品鱼基地、三峡生态渔场增殖放流苗种保障基地、“豆筋加工—水产养殖”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特色效益渔业示范基地。渔业园区相继被认定为科技部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项目核心示范基地、西南大学教学科研实习基地、重庆市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3.深厚的人文资源。川西村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有“癞子锣鼓”“抬儿调”国家级非遗2项,豆筋、草把龙、平砂陶等市级非遗8项,并两度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村内融合渔、文、旅产业,已形成集渔业养殖繁育、渔文化展示、水产教学科研、技术培训、休闲观光、餐饮住宿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二、川西村以设计赋能渔文旅融合发展经验
川西村利用“设计+”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设计+科技”助力生态渔业发展,以“设计+非遗”助推豆筋加工产业化,以“设计+艺术”美化人居环境,以“设计+文旅”促进渔业综合体建设,以“设计+品牌”提升产业发展质量,走出了一条渔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1.“设计+科技”赋能传统渔业生态化转型。应用现代生态智慧养殖技术,以功能为导向设计建设了融于环境的沉淀池、曝气池、生物净化池和两个过滤坝组成的生态沟渠,对水质进行了有效净化,实现“以鱼养水、以水养鱼”的“塘水循环”,成为龙溪河流域生态经济带之中的重要支撑点。同时设计建设渔光一体、鱼菜共生、鱼稻共生的鱼塘生态综合利用系统,点缀了景观,提升了效益。
2.“设计+非遗”赋能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礼让豆筋是川西村延续800余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核心产业,至今仍在持续产生经济价值,当地通过设计建构起“工坊+合作社+家庭作坊+电商销售”的产业发展模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当下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活化传承非遗的同时推动了村民就地创业就业,让非遗成为村民致富的“新饭碗”,也成为“梁平五子”之一的特色农产品。
3.“设计+艺术”赋能美化“渔米路”提升人居环境。以“水美乡村,再现山水田园惬意生活”为主题,当地政府采用艺术化手法设计龙溪河小微湿地景观、滨河步道、亲水平台等供村民和观光游客休闲游玩,沿龙溪河设置水磨坊、鱼米之乡、田园乐耕、安宁花溪等重要景观节点诠释生态诗意画卷,铺设重庆首条音乐公路,荣获“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称号。
4.“设计+文旅”赋能渔业综合体建设。政府通过规划设计,合理划分万亩鱼塘,建设具有文旅功能的科普展示区、文化体验区、旅游拓展区以及度假休闲区等,为渔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空间条件,通过豆型亭台、鱼型长廊、鱼骨标识牌等功能性景观小品设计,点缀了万亩鱼塘的文化主题,融合了渔业生产与休闲观光,充分挖掘渔业养殖的文旅价值。
5.“设计+品牌”赋能产业价值提升。川西渔村围绕豆筋加工和渔业养殖两大产业,综合运用品牌设计、包装设计、传播设计等,让高品质的产品更具有市场辨识度。依托“梁平五子”树立“礼让豆筋”品牌,对豆筋历史、故事、工艺等方面进行符号萃取并应用于产品包装中,用非遗文化塑造品牌形象。同时突出循环生态养殖和智能智慧养殖两大特征,设计出与市场高度匹配的“跑道鱼”生态鱼品牌。
川西村渔业综合体建设
三、设计助力川西村渔文旅融合发展未来规划建议
在设计赋能的持续助力下,川西村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新科技应用催生新业态,以美育教育拓展新场景,以创新非遗产业探索新模式,围绕“宜居宜业”塑造川西村“和美乡村”建设发展新格局。
1.设计赋能鱼塘蜕变水下森林新景观打造新业态。结合渔业科研新技术打造“水下森林”新景观,设计赋能“鱼菜共生”装置变为连接各个鱼塘的浮桥步道,研学者与游客可以近距离临近鱼塘和观察“水下森林”,同时引入水下机器人、VR和AR技术,让研学者与游客能够在水下机器人的带领下畅游“水下森林”世界,为川西渔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新业态。
2.设计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变美育资源打造新场景。结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众多的非遗文化,助力“双减”背景下的美育教育。依托人居美化和院落改造打造非遗美育活动新场景,开发非遗美育课程在新场景进行应用,一方面能够在美育教育中增强少年儿童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让当地村民参与到非遗美育活动中,能够更好传承非遗和提升自身素养,营造良好乡村文化氛围,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非遗美育活动场景营建
3.数字经济赋能非遗生产性保护新模式。结合数字技术,将川西村丰富的非遗资源数字化和可视化并建立数据库,通过参数化设计用创意改变非遗文化的功能、色彩、形态等,让非遗重新融入当下的生活美学。消费者不但能够获得非遗产品,还能体验数字非遗,从而打造非遗生产性保护新模式。同时,强化非遗传承人数字技能,将其培养成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农人”。

注: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英才计划项目“设计赋能绿色减贫的历史经验与理论创新研究”(立项批准号:2021YC014)阶段性成果;重庆市艺术科学规划重点项目“设计学视域内重庆绿色减贫经验与模式研究”(立项批准号:21ZD05)阶段性成果。
,作者为:
1.四川美术学院   张文翰   
2.重庆市乡村振兴局  孙小丽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