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挖出原版《祭侄文稿》,比台北故宫版更自然,这才是真实的“颜体”!

 三余字画 2024-05-13 发布于山东

敦煌莫高窟被称为“中华文明的宝库”,不仅是因为这里有着美轮美奂的石窟建筑、雕塑和笔画,还在于此地出土过不少珍贵的文献资料,它们被统称为“敦煌遗书”,内容涵盖各领域,医学、艺术、文学、文字、天文、民俗、政治都有,也就是说,想了解某些历史真相,莫高窟可以提供答案。

在书法圈,“敦煌遗书”也是大名鼎鼎、影响极大。这是因为这些文献几乎全部是手写而成,小楷、行、草、隶各种字体都有,其中蕴含着一些失传的笔法,还原唐人真实的书写技巧。如今很多书法家就专门学习“敦煌写经体”。

1900年,人们就在敦煌藏经洞发现了一件“振聋发聩”的文物,此作一经出土引发世界关注。法国人伯希和立刻感慨,用银子和计策将它买下带回本国,如今是巴黎国立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文物编号为4502,它就是《祭侄文稿残卷》。

众所周知,《祭侄文稿》是颜真卿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有“天下第二行书”美誉,它也被称为“颜鲁公书艺、气节双绝之作”,完成于乾元元年(758年),是他50岁的巅峰之作,如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而这件《祭侄文稿》残卷比台博本书写得更加自然和不加修饰,用笔技巧更加显露无疑,把颜鲁公篆籀笔法体现得更为明显。此作纵30.3厘米、横118厘米,共有300余字,连涂抹批改痕迹都保留了下来。

《祭侄文稿残卷》是当时的抄经生根据颜真卿原作进行的临摹,卷上还有几行《兰亭序》。这也能看出他们“取法乎上”,以最顶尖的名家为师。唐人学颜真卿比当今很多书法家都更为细致,也更得精髓,这是由当时人们的书写习惯和能见到真迹决定的。

我们学习“颜体”,入门就临摹原作,难度太大且不得要领,而这件作品非常适合当“跳板”,它既保留了《祭侄文稿》用笔的精髓和妙处,又精简了一些繁琐之处,便于我们上手。如起笔逆锋,笔尖落纸后丰富自然的衄挫、调锋、蓄力动作,笔笔中锋,用笔圆劲饱满,转折处圆弧处理更是得篆籀精华。

《祭侄文稿》残卷结字欹侧险绝,用墨干湿对比明显,有原卷仅蘸墨7次的风卷残云感。我们在临摹此作时,能领略到颜真卿行书在转折、勾挑、起笔、收笔时的处理,将它学习透彻再去临摹颜真卿原作会事半功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