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滩塔前曾家:清名犹在灵槎庙

 丰城文旅 2024-05-13 发布于江西
丰城曾姓几乎都来自于南丰曾氏。西汉末年王莽之乱,一位名叫曾据的“亚圣”曾子后裔因不满王莽篡政,大约于公元10年,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举族南迁至庐陵县吉阳乡(今吉安市永丰县古县镇)。
又过了数百年,曾据十八世孙曾丞,生有三个儿子:曾珪、曾旧、曾略。曾略由吉阳迁抚州甘山,生子炀,炀生咏,咏生筠,筠生可徒、洪立、宏立,称作曾氏“南丰三祖”。曾略十世孙曾巩(字子固)与弟弟曾布(字子宣)同登进士,曾巩与欧阳修、王安石等并为朝廷重臣,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氏家族自此显赫于大江南北。
曾巩最小的弟弟名叫曾肇(1047-?,字子开),历英、神、哲、徽四朝,历任刑部、户部、吏部、礼部四部侍郎和中书舍人,为人忠厚仁义,为政清明,谥号文昭,世称文昭公。曾肇生有八子:绲、纵、绚、统、緎、纬、续、纁。其七子曾续生忄奭(字成之),任复州(今湖北沔阳)司户参军,退休后返回南丰老家路中生病,便在故县街上暂住就医,不久去世。其时,金兵南下,各地勤王兵马占道,无法扶柩回老家,几个儿子商量过后,便把父亲遗骸安葬在故县东侧的一个地方,也就是现在塔前曾家旁边。
故县地处清丰河南岸,是丰城境内重要的黄金水道,从南北朝到唐代初年,这里曾经做过115年的广丰(丰城)县衙驻地。尽管县城早已搬迁到赣江边的曲豆镇(今剑光镇老城),但作为曾经的县政府所在地,故县还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仅保持了县城的原貌,甚至还有所扩容,经济文化相对繁荣。
塔前位于故县的东侧,故县桥的桥头,与古时候的县城相互毗邻。作出将父亲安葬在这里的是曾忄奭的次子曾辙。原来,忄奭有五个儿子,分别是曾滋、曾辙、曾徽、曾钦、曾守忠。作为五兄弟中的老二,曾辙更有主见,考虑问题也更成熟。他主动提出把父亲就地安葬,并得到兄弟们的一致同意。在安葬完父亲之后,兄弟五人按照传统的方式,结庐守墓。三年之后,服孝期满,兄弟们各自选择去向。
守孝其间,曾辙四处浏览,了解丰城各地的人文景观,同时也在给自己和兄弟们寻找安身立命的所在。在距故县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风景宜人、溪水相伴的地方,叫谢家巷,枕山面水,视野开阔,土地肥沃,比较宜居。曾辙跟各位兄弟商量之后,把家眷搬迁到这里定居,取名“石坑”。曾辙去世后,把家业传给他的两个儿子:惟深、惟直。曾惟深生下三个儿子,分别叫曾光、曾允、曾克。曾光以异于常人的秉赋和才华,最终出人头地,成为丰城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封为“豫章郡开国男”的名宦之一。
曾光(1118-1186),字元明,号怡轩,又号淡庵,从小就聪明颖异,并且立志要像先辈那样,成为闻名天下的国之栋梁。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近四旬的曾光考中进士,初授朝奉郎(未授实职的实习官员),不久,出任饶州乐平县知县。在任期间,年富力强的曾光清正廉明,爱民如子,老百姓对他“畏威怀德”。乐平任满,升行在监审记司(负责接待皇帝出巡的机构),多次圆满完成保障皇帝出巡的任务。皇帝对此非常满意,提拔他出任京西路房州(今湖北房县)知州。
担任房州知州时,一伙养马的士兵持着枪械大闹衙门,要求增加饷银。曾光不为所动,义正词严加以拒绝。这伙人见曾光软硬不吃,知道得不到好处,连忙收起枪械谢罪而去。任期将满,调任利州路(今四川绵阳)提点刑狱,兼融州(今广西柳州)知州。在任融州(今属柳州)知州时,邻郡有一伙强盗,经常四处打家劫舍,听说曾光为人仁厚,柔中带刚,都不敢到融州境内去寻衅滋事。
曾光法度严谨,形象威严,爱民如子,从上到下都非常欣赏他的风格,敬佩他的为人。时任宰相陈康伯、太师史浩多次向宋高宗赵构推荐,希望能够重用曾光。赵构也知道曾光是个心胸磊落、能干大事的能吏,赠他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并赐金紫鱼袋,封豫章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算是对他一生忠君爱民的褒奖。受封之时,曾光已年届六旬,多次上章力辞,请求解甲归田。赵构刚开始还不同意,任命他负责冲祐观(在福建武夷山,是皇室祭祀的道教场所之一)。
曾光退休后,为了增强曾氏在当地的存在感,便在村里兴建府第,在村前建“望宣亭”、立“下马碑”,以昭告过路官员,到此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后,曾光又在村旁一个叫陆家坑的地方建了一座花园,作为家族以及来访朋友休闲赏玩的场所。一切布置停当之后,曾光溘然长逝,享年69岁。曾光有五个儿子:壎、垓、堪、坦、均,在曾光去世后,这兄弟五人各自分迁,从此枝繁叶茂,成为丰城望族。
塔前这个名字是明代晚期才叫的。明代万历年间,徐扬先、张昌辰、冯起伦三任县令相继推动,在故县东边建了一座塔,叫“文明塔”。石坑就在文明塔之东(前面),因此改名叫“塔前”,现在很多人对这个地名的来历不大了解。
关于塔前曾氏,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曾氏族谱》、《丰城县志》“祠祀”和“杂类志”上面均有记载,虽然说法不一,但综合相关资料,基本可以理清这个传说的脉络。相传,曾光考进士之前,与当地一位姓熊的渔父是朋友,二人经常在村后的丰水港里打渔为生。有一天晚上,两人刚把网撒下去,忽然有一根巨木逆流而上,进入渔网。二人把巨木弄出去,继续等着鱼儿入网,没想到巨木又逆流进入渔网。二人觉得很奇怪,难道这是神木吗?二人就对巨木祷告说,如果你能够让我们多打些鱼,我们就把你供到寺庙里去。

第二天一早,渔网里果然装满了鱼。他们仔细查看巨木,原来是传说中的灵槎木,二人大为惊异。当时,故县一带流行瘟疫,这天晚上,二人梦到有人说,只要把灵槎木削下来煎汤喝下去,瘟病就能治好。二人如法炮制,患瘟疫的人果然都好了。这件事很快传开,甚至传入当时的宋高宗赵构耳中,赵构下旨,在发现巨木的地方敕建灵槎庙。曾、熊二人去世后,当地人把二人的牌位供奉在傅祁塑像的西殿,将曾、熊、傅三人并称为“三善”将军,世代祭祀。

明代时,寺背人熊明璞在毁坏的灵槎寺原址改建靖氛寺,继续供奉曾、熊、傅三人。之后,靖氛寺逐渐改叫为“三公庙”“熊公庙”,遗址至今犹存。
参考资料:《曾氏族谱》、同治《丰城县志》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