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西飞虹塔:历史的瑰宝与技艺的结晶 ![]() 在山西洪洞县的一座小山上,屹立着一座宏伟壮观的古塔——飞虹塔。这座塔坐落于广胜上寺的广胜寺内,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正德十年至嘉靖六年间(1515~1527),是那一时期人们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飞虹塔是一座典型的砖砌楼阁式塔,拥有八角十三层的独特结构,通高47米,从远处望去,它如同一座巍峨的巨人,守护着这片土地。其外形轮廓由下至上逐层收缩,形如锥体,给人一种稳定而庄严的感觉。 塔身的砖砌工艺极为精湛,外镶着黄、绿、蓝三色琉璃烧制的各种图案,包括屋宇、神龛、斗拱、莲瓣、角柱、栏杆、花罩及盘龙、人物、鸟兽和各种花卉图案,这些琉璃贴面不仅使塔身显得绚丽多姿,金碧辉煌,更展示了山西民间高超的琉璃烧造技艺。 塔底层设有回廊,回廊南面入口处突出一间二层屋,底层塔心室内则有非常华丽的琉璃藻井,为这座塔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值得一提的是,飞虹塔的轮廓线并不是魏晋隋唐以来常见的柔和的抛物线,而是一条直线,这种设计使其在众多古塔中独树一帜。 更为神奇的是,飞虹塔内部中空,有踏道翻转,游客可以攀登而上,欣赏到更广阔的风景。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巧思,更使飞虹塔成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 尽管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但飞虹塔依然屹立不倒。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临汾盆地八级地震中,它安然无恙,成为了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 二、登封嵩岳寺塔:古老而神秘的多角形密檐式砖塔 ![]() 嵩岳寺塔,位于中国河南省登封县城西北约6公里处,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内。这座塔始建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年),距今已有1470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 嵩岳寺塔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于世。它采用全砖结构,层叠布以密檐,外涂白灰,内为楼阁式,外为密檐式,这种设计使其在中国现存的数百座砖塔中独树一帜。总高41米左右,周长33.72米,塔身呈平面等边十二角形,这种十二边形的平面型制在中国现存的砖塔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嵩岳寺塔不仅以其独特的平面型制而闻名,更以其优美的体形轮廓而着称于世。整个塔室上下贯通,呈圆筒状,塔室之内原置佛台佛像,供和尚和香客绕塔做佛事之用。全塔刚劲雄伟,轻快秀丽,建筑工艺极为精巧。尽管历经千余年风霜雨露的侵蚀,但它依然坚固不坏,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工艺之高妙。 嵩岳寺塔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更是世界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件珍品。它的存在不仅为我们今天提供了研究古代建筑和文化的宝贵资料,更让我们对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深感敬佩。 三、大理千寻塔:洱海之滨的守护者 在大理城西郊的洱海之滨,矗立着三座雄伟壮观的古塔——大理三塔。这三座塔原是崇圣寺的一部分,虽然现今寺庙已不复存在,但三塔依然屹立如故,成为了大理地区的重要地标和文化遗产。 其中,大塔又名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的砖塔。它共有16层,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至塔顶。在塔顶的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传说这是用以镇压洱海中的水妖水怪的。从塔顶向东眺望,洱海的美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分立在大塔两侧的南、北两小塔则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它们与洱海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大理地区独特的风景线。 关于三塔的修建年代,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但一般公认千寻塔建于唐代南诏国时期。近年在修塔时,通过对塔内木料进行碳性放射年代测定,发现建塔的年代可能更早。然而无论如何,这三座塔都是大理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1975年,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有关部门对千寻塔进行了维修。在维修过程中,拆去了塔外表的贴砖,并在塔身的隐蔽部位加了钢箍,对裂缝灌了水泥浆,使古塔得到了加固。同时修复了塔刹,使其恢复了明代以前的原貌。如今的大理三塔已经成为大理地区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四、应县释迦塔 ![]() 应县释迦塔,矗立于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隅的佛宫寺之中,它是中国辽代高层木结构佛塔的杰出代表。塔名中的“释迦”二字,源于塔内供奉的释迦佛,象征着佛法的庄严与神圣。这座塔之所以俗称应县木塔,是因为其塔身完全由木制构件叠架而成,彰显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与巧夺天工。 佛宫寺的历史悠久,建于辽代,历经风霜雨雪,历代重修。然而,在众多历史变迁中,只有释迦塔屹立不倒,巍然独存。这座塔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并在后金明昌二至六年(1191-1195年)间进行了加固性补修,但其原始风貌依旧未变。如今,释迦塔不仅是佛宫寺的镇寺之宝,更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全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其建筑艺术和历史价值无法估量。 自1933年起,中国营造学社便对这座木塔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并在1935年进行了实地测绘。1962年,文物出版社再次对其进行补测考察,使得这座千年古塔的秘密逐渐为世人所知晓。古建研究专家陈明达更是编着了《应县木塔》一书,详细记录了木塔的建筑特色和历史变迁。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将应县释迦塔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表彰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西安大雁塔 ![]() 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慈恩寺内,矗立着一座巍峨壮观的古塔——大雁塔。这座塔建于唐代,不仅是全国着名的古代建筑,更是古都西安的象征。自建成之日起,大雁塔便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和游客前来参观。 大雁塔是玄奘大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之处。它的名字来源于仿照印度雁塔样式的修建方式。后来,在长安荐福寺内又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分两者,人们便将慈恩寺塔称为大雁塔,荐福寺塔称为小雁塔。这一称呼一直流传至今。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约45米、高约5米的台基上。塔身共有七层,底层边长25米,由地面至塔顶高达64米。整座塔用砖砌成,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内设有楼梯,游客可以盘旋而上,逐层欣赏塔内精美的壁画和石刻。每层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游客可以凭栏远眺,将长安风貌尽收眼底。 塔的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楣上雕刻着精美的线刻佛像,相传为唐代大画家阎立本的手笔。而在塔南门两侧的砖龛内,则嵌有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记》两块石碑。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让大雁塔更加光彩夺目,也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的宝贵资料。 在唐代时期,大雁塔便是着名的游览胜地。众多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大量的题记和诗篇。仅明清时期的题名碑就有二百余通之多。如今,大雁塔仍然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闻名中外的胜迹。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之时,大雁塔在灯光的映衬下更显得庄严肃穆、巍峨壮观。 六、杭州雷峰塔 雷峰塔,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建筑,原建造在雷峰之上,位于杭州西湖南岸南屏山日慧峰下的净慈寺前。雷峰塔的名字来源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雷峰之上。然而,在民间传说中,这座塔却与吴越王和黄妃有着不解之缘。 相传,雷峰塔是吴越王为庆祝黄妃得子而建的,因此初名“黄妃塔”。然而,由于塔身位于雷峰之上,民间便将其称为雷峰塔。这座塔原共有七层,重檐飞栋、窗户洞达、气势恢宏。每当夕阳西下时,塔影倒映在湖面上形成“雷峰夕照”的美景,令人陶醉。 然而岁月无情,历史变迁中雷峰塔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明朝嘉靖年间,塔外部楼廊被倭寇烧毁;清朝时期,塔基砖被迷信者盗窃;最终于1924年9月25日因年久失修而倾圮。雷峰塔的倒塌不仅让“雷峰夕照”这一美景成为空名,更让“南山之景全虚”连山名也换成了夕照山。 虽然雷峰塔已经不复存在但其在杭州人心中的地位却永远无法替代。如今在雷峰塔原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观光塔,供游客们参观游览。新塔采用了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技术手段展现出了雷峰塔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站在新塔之上俯瞰西湖美景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代雷峰塔的辉煌与壮丽。 七、苏州虎丘塔:千年古塔的传奇与魅力 ![]() 苏州,这座拥有悠久历史与独特魅力的城市,不仅以其园林、运河和古街而闻名,更因其众多的古塔而增添了无尽的神秘色彩。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世界闻名的虎丘塔。它屹立于苏州西北七公里处的虎丘山巅,高耸入云,成为了苏州的标志性建筑。 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六年(959年),建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这座古塔与同一时期建的杭州雷峰塔风格相似,因此被誉为“江南二古塔”,并有着“中国比萨塔”的美誉。虎丘塔不仅历史悠久,更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塔身高七层,平面呈八角形,是一座砖身木檐仿楼阁形宝塔。然而,从宋代到清末,虎丘塔曾遭到多次火灾的侵袭,顶部和木檐都遭到了毁坏。尽管如此,这座千年古塔依然屹立不倒,见证了苏州的历史变迁。据专家调查,虎丘塔在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改建第七层时,发现明显倾斜。当时曾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修缮,但近300多年来塔身倾斜还在继续发展中。如今,这座斜塔已成为苏州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观赏。 虎丘塔不仅是苏州的标志性建筑,更是苏州历史文化的象征。它见证了苏州的繁荣与沧桑,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如今,这座耸立于虎丘山巅的千年古塔已成为古城苏州的标志之一,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游客们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虎丘塔的独特魅力,更可以感受到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八、杭州六和塔:江畔的巍峨守望者 ![]() 在杭州的钱塘江畔,有一座巍峨耸立的古塔——六和塔。它位于月轮山上,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依然屹立不倒。六和塔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的“六和敬”,寓意着和谐与团结。这座古塔不仅是杭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是杭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和塔高59.89米,其建筑风格独特而典雅。塔内部砖石结构分七层,外部木结构为8面13层。每一层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和文字,彰显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智慧。塔身呈八角形,每层檐角都挂有风铃,微风拂过时发出悦耳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六和塔曾是镇压钱塘江江潮的重要建筑。据史书记载,当时建造六和塔的目的是为了镇压江潮的汹涌澎湃。如今,虽然江潮已不再汹涌,但六和塔依然屹立在钱塘江畔,成为了杭州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游客们来到这里可以欣赏到壮观的江景和古老的建筑之美。 在六和塔近旁还新建了“中华古塔博览苑”。这里将中国各地着名的塔缩微雕刻而成,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成就。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古塔之美,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九、苏州报恩寺塔:古刹中的千年守望者 ![]() 苏州报恩寺塔,又称北寺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内北部偏西的报恩寺中。这座古塔不仅是苏州最古老的佛寺——报恩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更是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报恩寺塔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1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报恩寺塔是一座楼阁式佛塔,传始建于三国吴时期。南朝梁时建有11层塔,北宋时因火灾焚毁;元丰年间(1078~1085年)重建为9层;南宋初在宋金战中复毁;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改建成八面九层宝塔。现存北寺塔的砖结构塔身就是构筑于当时的原物。塔身的木构部分为清末重修,已不全是原貌。 这座古塔不仅历史悠久、建筑精美而且蕴含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塔内供奉着佛像和经文等佛教文物,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朝拜和祈福。同时这里也是文人墨客们喜欢聚集的地方之一,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和墨宝。 报恩寺塔不仅见证了苏州的繁荣与沧桑也承载了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如今它已成为苏州的一张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和游览。在这里游客们可以感受到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之美。 十、开封铁塔:千年古塔的壮丽与传奇 ![]() 在河南省的繁华古城开封,东北隅的铁塔公园内,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塔——铁塔。它不仅以精湛绝妙的建筑艺术和雄伟秀丽的身姿吸引了无数游人的目光,更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塔”。 铁塔建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这座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当初,它并不是以铁色琉璃砖砌成,而是一座宏伟的木塔。这座木塔是北宋时期著名建筑学家喻浩为供奉佛祖释伽牟尼佛舍利而建造的。喻浩倾尽八年心血,从构思设计到建造完成,终于在端拱二年(989年)将这座塔呈现在世人面前。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初建成的塔向北倾斜。面对众人的疑惑,喻浩解释说,开封地处平原,无山可挡,又多西北风,加上不远处有大河流过,塔受风力作用和河水浸岸的影响,用不了一百年,塔就会自然变直。他更预言此塔可存七百年不倒。 然而,世事难料。这座倾注了喻浩心血的木塔,在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夏天,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雷火所焚,仅存五十多年。这场灾难让人们对喻浩的预言产生了怀疑,但历史总是充满了意外和奇迹。 到了皇祐元年,宋仁宗下诏在距此不远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式样,建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座铁色琉璃砖塔。这座新塔不仅继承了木塔的雄伟和秀丽,更在建筑材料和工艺上进行了创新。全部使用褐色琉璃砖砌成,远看近似铁色,因此得名“铁塔”。这座铁塔不仅坚固耐用,更在风雨雷电中屹立不倒,成为了开封城的一大名胜。 如今,当我们站在铁塔下,仰望这座千年古塔时,不禁会被它的壮丽和传奇所震撼。它不仅见证了开封的繁华与沧桑,更承载了无数人的信仰和祈愿。铁塔的每一个砖块、每一道纹路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我们在感受它雄伟身姿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 |
|
来自: 独角戏jlahw6jw > 《学术文史文化古籍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