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样子——罗大佑2024年春龙交响音乐会

 乐儿小筑 2024-05-13 发布于福建

1987年春天一个雨夜,在当时福建闽北崇安县城的一处小旅社里,我、青、灵和兰因为首次长途旅行兴奋得不能安睡。我记得是兰提议唱歌的,唱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一人分派唱几句,然后再合唱,反复唱了好多遍, 雨声、歌声低回,不知不觉中入眠。它是那时候的我们最喜欢的歌,也是那时候的我们对未来的笃信。37年后,我在福州开启退休生活;青在福建最南端授业解惑;灵以美洲为大本营陆续走遍世界;兰,唯有兰,永远是26岁的青春年华。那夜武夷山脚下的我,并不知道罗大佑于华语乐坛的意义,更不知道我们四个人的明天。

三十几年来,我听过许多罗大佑的歌,也在听过许多歌后发现它们是罗大佑的作品。它们横跨了民谣、流行、摇滚等音乐类型,贴紧时代阐述着社会的变迁与人们的成长,国家家事天下事尽在曲中,包罗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百态与不同时段的各色情怀,既有大气磅礴的豪迈,又有娓娓道来的婉转,可用“上得厅堂,入得厨房”来形容。尖锐的时候像极了执茅站在最前列的斗士,随时可以厮杀出去;温和的时候像邻家兄长,有着如春风拂面般的笑靥;追寻自由的时候是步履不停的旅人,疲惫中眸子依旧神采飞扬;多情的时候似长了双熨贴的手,抚平你每一道的情绪皱褶。

因了他弃医从乐的特殊经历,我私心里将他视作音乐界的鲁迅。他的音乐直击灵魂深处引发人们的共鸣,展开对自己对周遭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唤起尘封的热血以及尝试着去改变的勇气。据说,八十年代离开台湾去海外打拼的青年们,行囊中必备罗大佑的卡带。少年时初听《童年》,感叹这是进到了自己的心底,把那点儿期盼长大的小心思揣摩得明明白白。青年时听着《滚滚红尘》,渴望能够去遇见一段不经意间开始的恋情,不必有始有终,但必须唯美得天下无双。中年后再听《之乎者也》《鹿港小镇》《现象七十二变》忍不住叹息,这些洞悉了人生百态而进行自我反思的音乐,彰显了罗大佑的社会责任感和背负的时代印记。

罗大佑在音乐会上两次提到“共鸣”这个词,他说乐器与乐器间有共鸣,乐手与乐器间有共鸣,乐手与歌者与指挥与听众间皆存在着共鸣,方得以在音乐的空间里自由自在。音乐会所选用的曲目,一类是他自己的作品重新进行编曲,一类是他敬仰的前辈音乐作品在此演唱。《海上花》《船歌》《追梦人》以乐器演奏的方式展现,加上罗大佑时而吉他时而钢琴时而若干高潮部分的和音,干净得令人心颤。舞台上沉浸在音乐里的罗大佑,快乐得像个孩子,放松且自信,引领着我们步入他的音乐世界,去聆听去感受他的分享。

“传承”在此被他重点表述。他朗读了小学五年级学习的白居易的《忆江南》,旨在表明传统文化对后人的熏陶,刻入基因地在血脉中流传,告诉观众传承的定义。他把自己放得很低,低到仅作为一个音乐的传承者,编排并演唱前辈的歌曲,用实际行动来展示传承的必要。他用最浅显的语言描述着他心中的音乐本身,进行最直白的科普,与他持续在做的和音乐相关的事儿,同样也是一份传承。他担起了音乐人的自觉与义务,在岁月中让自己沉淀得厚实而睿智,始终如一地坚守着这份热爱。他提到版权事宜,以莫扎特、舒伯特来比例,谈笑间淡定的口吻温柔地诉说着对音乐不变的赤诚。

音乐会有若干首闽南语歌曲,若干与故乡有关的歌曲,联想到罗大佑2017年携妻女定居宜兰,隐约有些理解他的选择。时代在变,快餐文化四起,浮躁成了普遍现象,太多人口里追求着宁静致远,心却执迷于灯红酒绿,而素有浪子之称的罗大佑回归乡土,放马南山,是在享受世俗眼中的悠然自得,享受更为纯粹的音乐创作时光。《长安三万里》的片尾曲,他引用了李白的若干名句,其中最能表现李白洒脱不羁与豪迈自信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亦可视作他本人的写照。

罗大佑作曲的《穿越漩涡》,乐曲激昂,节拍感极强,歌词唱出“不做点缀大时代波澜壮阔的泡沫,不怕守住理想的寂寞,不在人海沦落沉没,每一步都和自己比执着。”这便是我看见的罗大佑。

记录是最长情的陪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