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唐蕃古道(十一)——探访长江源

 如诗天地 2024-05-13 发布于湖南

行走唐蕃古道原本是不需要经过杂多的,但这次的行程还有另一个目标就是探访三江源。我们已在玛多探访过黄河源,绕道杂多就是为了去探访长江源和澜沧江源。

长江,干流全长近6400公里,是我国和亚洲第一长河,世界第三大河,与黄河一起并称为中华儿女的“母亲河”。每条河流都有它的源头,中华民族对探索长江之源的执着从未停歇。

《诗经》云:“滔滔江汉,南国之纪”。长江,古名“江”,又称“大江”,六朝以后通称“长江”。很早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寻觅它的源头,但限于当时的各种条件,始终无法弄清。先秦典籍《尚书·禹贡》中有“岷山导江”的记载,认为岷江是长江的源头。

直到明代,公元1641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溯金沙江而上,实地进行考察,发现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源,并写了《江源考》一书,指出“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岷江只是长江的支流,金沙江才是正源。推翻了过去“岷山导江”、“江源于岷”的错误说法,把长江的发源地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他未能继续沿金沙江上溯,也没有找到长江的真正发源地。

清康熙年间,为编制精确的全国地图,朝廷多次派人深入青藏高原包括今天的三江源地区勘测,人们对长江上源的水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1717年木刻版《皇舆全览图》上,明确标示金沙江上源为“木鲁乌苏河”(即通天河)。但对江源的认识还比较模糊,1720年,康熙皇帝的专使到达通天河上游,面对密如渔网的众多河流,茫然无措,只得在奏章中写道,“江源如帚,分散甚阔”,即河流多得就像扫帚一样,百支千条,不知其源。


新中国成立后,分别于1956年和1976年两次对长江源头进行了科考。70年代的那次科考认为长江有三个源头,即南源当曲、西源沱沱河、北源楚玛尔河(水量小,冬季常断流,不能作为正源),认定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是长江的正源。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查明长江的真正发源地,从此,沱沱河被写入中小学教科书中。

进入21世纪,航天遥感探测技术大规模应用于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应用,2008年9月,三江源头科考队将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探测技术和实地勘察相结合,通过全球最先进的测绘仪器,测得当曲长度为360.34公里,比沱沱河长出11.71公里,流量为沱沱河的5倍,唯有当曲的流向与长江主流向不一致,根据确定河流源头最重要的“河源唯长”、“水量唯大”原则,认定当曲是长江之正源。这个结论直到2017年才得到正式确认。



当曲发源于唐古拉山东段霞舍日阿巴山东麓的高山沼泽,位于玉树州杂多县北部。我们一早从杂多县城出发,遇上修路,堵了好长一段时间。







天气很好,阳光明媚,湛蓝的天空上白云飘荡,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光芒闪耀,草地上绿茵如毡,繁花似锦,河
流唱着欢快的歌儿蜿蜒前行。又看到了这次行程中一路伴随我们的罕见的绿绒蒿,开心得一次又一次地跳下车去拍摄。





在如画的风景中一路向前,远远地看到草地上有块石碑,将车停在路边,走近一看,原来是
20198月,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和青海水利厅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共同设立的长江南源当曲科学考察纪念碑。这里还不是长江的源头,但是我知道距此不远了,心情不免有些兴奋起来。



继续前行,一路上没有路牌,也没有手机信号,在岔路口一度走错了路,这里河汊交错,人迹罕至,凭着经验和常识才又回到正确的道上。



车行至山麓道路的尽头,路边停着几辆车,他们是来自重庆拓度探险的车队,也是来此探访长江源的。他们来得比我们早,已吃过午餐准备骑马上山去了。此时的我们万万没想到在次日探访澜沧江源的途中会与他们有着深刻密切的接触。





我们在山下吃过自热饭,休整片刻,也准备上山了。有藏民问我们是否骑马上山,我犹豫了片刻,在这海拔
5000米的地方徒步上山,其艰难可想而知,但我更想体验一步一步探访走近母亲河源头的那种感受,最终还是决定徒步上山。





站在山下仰望,山势并不陡峭,缓缓的坡度延伸至天际,一眼望不到头。只不过上山的路途是一片沼泽地,一片地球上海拔最高的沼泽地,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水洼,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又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而那一块块突起的草甸就像一个个蘑菇密密麻麻,水洼边、草甸上盛开着各种不知名的小花,蓝天白云倒映于水中,美得如画一般。



在海拔五千多米的沼泽地上跋涉,很是艰难,三步一歇,五步一喘,体力消耗极大。脚下是深深浅浅的水洼,湿滑不平的“草蘑菇”,一不留神就会滑倒跌进水洼,要不断地选择合适的方位,不停地跨越,迂回曲折地前进。



更要命的是,之前我的登山鞋突然坏了,只得换上备用的小白鞋。登山鞋的底有深厚的花纹,抓地力强,防滑效果比较好,而小白鞋的底只有浅浅的花纹,基本上没什么防滑效果,走在这湿漉漉高低不平的草甸上,简直就是三步一倒,五步一歪了,不知滑了多少次,好在我身体平衡能力还不错,每次将将要摔倒时又努力让自己站了起来,只是那份辛苦和艰难不知多了几倍。



一步,一步,向上,向前。放眼望去,仍看不到头,但我知道,走一步,近一步,总有一刻会到目的地。

不知走了多久,眼前出现了一个湖泊,因头一天下过雨,湖水不是很清澈,风很大,吹得湖畔经幡猎猎。站在无垠的苍穹下,只听见呼啸的风声和自己粗重急促的呼吸声,这一刻,思绪放空,天地间只有我们,与世界相拥。


立于湖畔,视线左移,不远的前方有块石碑,我知道,那就是我要去的地方,不由加快了脚步。石碑上“长江源”三个大字红色的漆已脱落大半,只余星星点点红色的印记,但此时,这三个字无比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刻在我的心田。我一字一句地读着石碑上的碑记:


2017年5月19日,三江源生态文明旅游唯一公益大使、三江源国际合作中心张朵儿主任根据200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组织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成果,与玉树藏族自治州旅游局在陕西“中国旅游日”首次共同发布长江、黄河、澜沧江科学源头与文化源头最新成果,当曲被各界正式认定为长江科学源头,格拉丹东布曲认同为长江文化源头。首创文化源头和科学源头完美结合的成功典范,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历史与现实多源头考察认定提供全新思路和解决方案,开历史之先河。

依据“江河唯远”的科考原则,同时兼顾流量、流域面积、河谷地质构造和河谷形态、历史与习惯等因素,尊重事实、科学认定、文化认同、权威发布,确定长江正源为当曲。当曲上源为且曲,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东段北支5054米无名台地东北处,源头地理坐标为东经94˚35´55˝,北纬32˚43´54˝,海拔高5039米,行政隶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结多乡;当曲在囊极巴陇处与沱沱河汇合;以囊极巴陇为起算点,当曲长度为360.34千米,比沱沱河长11.71千米,流域面积为3.22万平方千米。

三江源国际合作中心、玉树藏族自治州旅游局特立此碑,旨在普及三江源科学源头与文化源头的基本知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读完碑记,心情激动万分,我终于来到了长江的真正源头,这一刻,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心中的感动。





石碑的下方是一块刻有“长江源”的泰山石,石旁有
20089月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设立的国家地理标志。汩汩清泉从石下涌出,沿着开满鲜花的沼泽地静静流淌,孕育出高原上的生命奇迹。这里,是深居青藏高原腹地的长江源,万里长江从这里启程。

没有多少人知道,奔腾浩荡的长江,她的源头是一条开满鲜花的小溪,溪水在鲜花和草甸间和缓而柔美,网状的水系流出自由自在的颜色,美得让人落泪,这流淌的小溪,就是那万里名川的源头。


我从万里长江之尾追寻到长江之头,喝一口滋养了亿万华夏儿女母亲河的源头之水,清冽甘甜,心中是何等地幸福。


静静地伫立,看潺潺细流蜿蜒而去,耳旁回响着《长江之歌》的旋律: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气概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啊/长江/啊/长江……


这一刻,我在长江源头,对于母亲河长江有了不同一般的深刻感受。江水滔滔,孕育了生命和希望。饮水思源,人们始终对江河的源头有着原始的渴望和向往,像是孩童寻找母亲一般的原始本能。以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对待江河,才是我们的本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