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法刺法 全是干货】孙申田基于“心身医学”视角针灸治疗郁证经验撷菁

 新用户32494518 2024-05-13 发布于河南

引用格式:韩沂晓,杨思宇,张莹,王若愚,景允南,霍宏,王东岩,孙申田.孙申田基于“心身医学”视角针灸治疗郁证经验撷菁[J].中国针灸,2023,43(4):395-400.

图片

经验撷菁

孙教授认为郁证属于“心”“身”同病,“形”“神”失和,神为主导;病在脑,伤于神,与心肝密切相关,“脑神失用,形神不安”为主要病机。提出“调神益智,腹脑同调,心身兼治”的治疗理念。

depression

1

脑神为要,调神益智

孙教授认为,脑主神明统帅人体全身各脏腑,脏腑功能正常与否亦能影响脑,治疗郁证当以调脑神为要,遂提出“调神益智法”以调脑神、益气血、畅神智,以百会、宁神、情感区为主穴百会为调神之要穴,位于巅顶,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汇处,汇聚一身之阳,总领诸阳之神气,通达全身,温煦四肢官窍,具有益智健脑、安神解郁之功。百会乃督脉穴,督为髓道,是精髓由骶上至于脑的通道,是脑髓得以充养的重要物质保证,《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表明百会可益脑髓、安神志。基础研究也揭示针刺百会穴可激活多个脑区(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后扣带回、岛叶等),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功能,对治疗抑郁、记忆力下降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宁神为孙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及大脑功能定位区创立的新穴,位于印堂与神庭连线中点;情感区位于前额区印堂穴直上2cm处,及目内眦直上与之平行的左右两穴,共3个穴(图1a),宁神与情感区皆位于大脑额极对应的位置,是人体情感的高级皮层调节中枢,主管人体情绪、思维活动,临床多用于治疗失眠、焦虑、抑郁、慢性病合并抑郁焦虑症状等。针刺后施以经颅重复针刺刺激,可调整额极区域神经元的局部内在活动性与全脑的功能网络,提高大脑兴奋性,发挥治疗焦虑、抑郁的作用。

图片

2

肠脑同轴,腹针增效

“孙氏腹针”是孙教授基于“腹脑学说”“脑肠肽理论”和“生物全息理论”提出的“以腹治脑”的新微针针法,其将腹部看作大脑的全息投影,使神阙与百会重合,以神阙穴为中心分为四部十区,分别对应相应的脑区,通过针刺腹部的特定穴区调控肠脑轴系统分泌、释放,利用脑肠肽而激发脑效应,改善大脑功能,且经过了大量临床与基础研究,尤其在治疗抑郁、焦虑和失眠等方面应用较多。腹一区共3个穴位,位于剑突下0.5寸及其左右各旁开1寸的两个穴位(图1b),相当于大脑的额极,类似孙氏头针情感区,具有解郁顺气、养心安神、调畅情志的作用,多用于神志病的治疗,针刺时针尖向肚脐方向平刺,三针平行,施以平补平泻捻转手法腹八区位于脐的上下左右各0.5寸,共4个穴位(图1b),为情感二区,相当于头部的四神聪,具有解郁顺气、养心安神的作用,临床多用于治疗各种神经症,针刺时直刺0.5~1寸,不施捻转手法。孙教授临床对于轻中度抑郁患者通常选取腹一区,重度抑郁症、焦虑症或顽固性焦虑抑郁患者常选腹一区、腹八区联用,起到解郁安神、增强调神益智的作用。

3

辨病辨证,分而治之

孙教授临证施治过程中提出“三结合”的学术理念,即“重诊断、精辨证,中西结合”“精针灸、熟方药,针药结合”“继传统、求创新,古今结合”,其认为在郁证的治疗中,要辨明因病而郁因郁而病两者的异同,病因有异,治疗有别,不可不辨。如《景岳全书·郁证》载:“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

因病而郁指由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阻滞气机,情志失畅所致,属于继发性精神障碍,包括卒中后抑郁,恶性肿瘤、睡眠障碍、慢性疼痛所致抑郁等,取穴治疗上除以百会、宁神、情感区、腹一区、腹八区为主穴调脑神外,还应注意原发病,选取相应配穴卒中后抑郁除了调神之外,还应兼顾躯体症状,运动障碍为主者可根据康复理论进行三期论治,病程6个月以内者取病灶侧运动区、感觉区,6~12个月者取双侧运动区、感觉区,12个月以上者取大脑健侧运动区、感觉区。恶性肿瘤伴抑郁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重度失眠伴抑郁者加左右神聪、太溪、照海、腹二区(剑突至肚脐均分4等份,从上至下第2等份中间位置,距离腹正中线旁开1.5寸,左右各一,共2穴)。慢性疼痛伴抑郁者可进行经络辨证,循经取穴。

因郁而病指因情志不畅、气机失调、气血运行受阻而发病,为原发性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围绝经期抑郁等,以调神解郁、安神定志为治则,选取以上头部、腹部穴位以调脑神为首,但不同疾病间亦有所差异焦虑症、抑郁症,加足三里、照海、大钟,以补脾抑肝、养心安神,同时对伴随的不同躯体症状,可以根据经络辨证,循经取穴;围绝经期抑郁者,加鸠尾、气海、关元,以培元固肾、调理冲任、理气散郁;梅核气者,加双侧照海、天突,以通利咽喉、理气化痰;失眠伴抑郁者,加左右神聪、照海、太溪,以安神镇静、滋肾阴济心火。

孙教授认为在调脑神为主兼顾辨病的基础上,还应兼顾此病与心肝的密切关系,强调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对治疗的关键作用,针刺常以内关、神门、三阴交、太冲、太阳、安眠为主要配穴,以通脉安神、疏肝养心、安神定志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医门法律》载:“其阴不能维于阴,怅然自失志者,营气弱也。”“怅然失志”指情志上的怅然、情绪低落、精神不振,针刺内关可一穴通三经。神门为手少阴心经输(原)穴,可增强清心泻火、安神调志的作用。三阴交为三阴经相交处,针刺可肝脾肾同调。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输(原)穴,对情志的疏泄作用尤为重要,可调畅体内气机的正常运行。安眠和太阳为经外奇穴,二者合用,可起到安神宁心的作用。此外,肝气郁结配期门;气郁化火配行间、侠溪;痰气郁结配丰隆、中脘;心神失养配心俞、少海;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心肾阴虚配心俞、肾俞。另外亦要主次兼顾,对症取穴,若伴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者加足三里、内关,便秘者加天枢、支沟,头痛者加头维,腹泻者加上巨虚、下巨虚、公孙,胸闷者加膻中,耳鸣者加听宫、听会。

4

特色针法

4.1  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

在经颅刺激技术的启发下,孙教授采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对头针疗法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于大脑皮层功能区在头皮的体表投射区进行针刺,并在得气后施以捻转提插手法(捻转频率200r/min以上,持续3~5min)使其达到一定的刺激量,产生的刺激信号可穿过高阻抗颅骨而作用于相应的大脑皮质功能区,兴奋脑细胞,诱发出与经颅磁刺激或经颅电刺激相似的电位波形。因此孙教授在头针疗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简易经颅刺激技术——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功能障碍、帕金森病、抑郁症、失眠、慢性疼痛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此疗法包括头穴分区的选择针刺手法操作两大要素,孙教授在治疗郁证时,以百会、宁神、情感区为主要刺激点,针具的选择因人而异,头颅较小的儿童前额及头部采用0.30mm×25mm针灸针,成人前额部、头部分别选用0.30mm×25mm与0.30mm×40mm针灸针。针刺百会时,平刺入帽状腱膜下1~1.5寸,使针体平卧,捻转时以无明显阻滞、疼痛感为宜。宁神及情感区沿皮下向上平刺1.2寸,三针平齐。针体进入帽状腱膜下层后,术者肩、肘、腕关节和拇指固定不动,以保持针体不能上下移动,示指第一、二节呈半屈曲状,用示指第一节的桡侧面与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持住针柄,然后示指掌指关节做快速屈伸运动,行捻转兼提插手法,频率约200r/min,捻转3~5min后留针,每间隔10min捻转1次,共捻转3次后出针,也可根据患者情况留针30min。孙教授认为情感区的位置恰位于头部额极处,额叶不仅为情感中枢,其大部分为联合区,通过特殊的刺激手法,可将生物电信号传导至额极,刺激额叶,调整情志,并通过丘脑的中转,激活全脑功能,实现治疗疾病的效果。

4.2  善用电针,低频刺激 

孙教授强调进针后先施以经颅重复针刺刺激头部穴区之后,可连接低频小强度连续波电针电极,强化刺激效应,使疗效持久,许多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即可入睡。孙教授临证时常根据病情选取百会-宁神、情感区、神门-内关、三阴交-太冲、腹一区、腹二区、腹八区的左右二穴分别为一组,予以电针刺激,每次持续20min。研究发现,电针百会及孙氏头针情感区可减少肿瘤坏死因子(TNF)-α蛋白表达,增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蛋白表达,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激活,保护海马组织神经细胞。电针频率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孙教授根据多年经验,治疗时多选用疏波(2Hz)连续波电脉冲,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疗效显著

5

典型病例

患者,男,17岁。初诊时间:2021年9月15日。

主诉:心情烦闷伴失眠5个月。

现病史:5个月前因学业压力大,出现心情烦闷,兴趣减退,不愿与人沟通,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每天睡眠约4~5h,时有心悸,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未予重视,病情逐渐加重。2个月前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心电图、头颅CT等相关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随后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精神科诊断为“抑郁障碍”,给予普瑞巴林、文拉法辛、盐酸氟西汀分散片(百忧解)联合治疗(具体用法用量不详),初次服药时情绪相对稳定,服药2个月后,除上述症状外,偶发幻听、幻视。

刻下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不愿与人交流,夜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食欲差,身体倦怠,小便正常,大便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为23分,中度抑郁。

西医诊断:抑郁障碍。

中医诊断:郁证(肝气郁结证)。

治则:调神益智,疏肝宁心。

治疗:取穴:主穴:百会、宁神、情感区、左右神聪、腹一区;配穴:太阳、安眠、内关、神门、三阴交、太冲。操作: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后,除宁神、情感区采用0.30mm×25mm毫针外,其余穴位均采用0.30mm×40mm毫针。左右神聪、太阳、安眠、内关、神门、三阴交、太冲常规针刺,百会、宁神、情感区、腹一区针刺方法同上,针刺得气后百会、左右神聪、宁神、情感区施以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频率为200 r/min,捻转3~5 min,共捻转3次后,将百会-宁神、情感区、左右神聪、双侧安眠、神门-内关、三阴交-太冲连接电针仪,予疏波(2Hz)连续波脉冲电流,通电20min,每日1次,每周针刺5次,连续治疗40次。首次以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行针时,患者即刻感受到放松,心情平静;治疗10次后,心情有所好转,睡眠改善,每晚可睡5~6h,仍旧多梦;治疗20次后,情绪逐渐稳定,身体疲惫感减轻,HAMD-17评分为20分;治疗30次后,入睡困难好转,与人主动沟通次数增多;治疗40次后,心情较为平稳,睡眠良好,食欲增加,HAMD-17评分为14分。后因疫情原因暂停针灸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状态较为稳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