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斯大林的读书笔记与再反思(三)迎接列宁回国并代表列宁做政治报告

 hank_wang_lib 2024-05-13 发布于浙江

沙皇政权倒台,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军不断失利,工人们生活极为困难,彼得堡的士兵们也不想被派往前线,他们的就联合起来推翻了沙皇政府。这被称为“二月革命”。

沙皇逃出彼得堡,想从前线调兵回来镇压革命,被前线的将士们拒绝。

二月革命以后,彼得堡出现了两个权力中心并立的情况。一个是“临时政府”,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

临时政府是新的合法政府,由一群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掌握。这群人在二月革命之前是“改良派”,跟沙皇时代的统治集团有很深的联系。苏维埃是工人和士兵的自发组织,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但是实际上掌握着革命军队。社会民主工党在彼得堡和很多城市的苏维埃里边都发挥了领导作用,但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的斗争也还在继续。

斯大林受中央局委派,担任彼得堡苏维埃执行委员,在苏维埃中代表布尔什维克。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面临的极为迫切的问题,是要不要继续参加一战。

而苏维埃内部激烈讨论的问题,则是要不要继续支持临时政府。

在斯大林回来之前,中央局和彼得堡委员会还闹矛盾。以莫洛托夫为代表的中央局坚决反对临时政府,彼得堡委员会则主张支持临时政府。斯大林回来以后,经他协调,决定暂时支持临时政府执政。

四月份,列宁回到俄国。斯大林带领中央局委员、《真理报》编辑部成员、彼得堡委员会委员和工人代表,一起到火车站迎接,陪同列宁前往彼得堡。

列宁紧急返回俄国,是因为他有一个重大决定要宣布。而且他也知道,这个重大决定一定会遭到党内高层的激烈反对,必须自己亲自回来推动。

在回国之后的第一次社会民主工党会议上,列宁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演讲,提出:要立刻准备下一次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临时政府,建立布尔什维克主导的苏维埃政权。

Image

这个观点不仅孟什维克无法接受,布尔什维克内部也完全措手不及。

此时,布尔什维克的力量还相当弱小。全国也就一万多党员,斯大林等骨干被流放多年,才刚回来。这点人数、这个情况,要干革命,听起来不可思议。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俄国这种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无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应该先发展一段时间资本主义以后,再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大部分党员都还认为,布尔什维克以前说的“革命”,就是指的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政府。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目前不应该急于推进下一阶段的无产阶级革命。应该跟临时政府配合,在国家杜马里边搞议会斗争、争取工人权益。等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以后,再伺机发动第二阶段革命。这个“两阶段理论”是列宁自己提出的,相当于他现在自己否定了自己之前的思想。

列宁对此毫不讳言,他声称那是过时的“老布尔什维克主义”,要把这些东西丢进历史的垃圾堆。必须立刻跟临时政府决裂,马上着手准备下一次革命。

几乎所有中央委员都不支持列宁,包括斯大林。但他尊重列宁,不愿意明确反对,只是说提纲的内容比较抽象、没有跟俄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因此还“不能令人满意”。会后,一些无法理解列宁新思想的布尔什维克去找斯大林,问他的看法。

斯大林模棱两可的说:“行吧”。

随后,“四月提纲”以列宁个人名义发表在《真理报》上,向全党征求意见。但另一位中央委员、列宁的亲密助手——加米涅夫第二天就在《真理报》上发文反驳列宁。有人(梅德韦杰夫)认为斯大林在背后支持这篇文章。斯大林是《真理报》主编,加米涅夫发文当然要经他同意,这并不代表他赞同其观点。只是说明:斯大林认为,应该就列宁的观点在党内开展辩论,不要压制反对的声音。

列宁的文章出人意料的赢得了基层党员的热烈支持。在中央委员投票中,列宁的观点以13票反对、2票赞成、1票弃权被否决。而在各地基层党组织投票中,列宁的观点却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这也是布尔什维克党治理结构内在矛盾的体现:上层主要是一些知识分子,基层则是普通工人和士兵。也就是前文所说的“知识分子的党”和“无产阶级的党”之间的矛盾。

这一回,知识分子和底层人民的诉求再次出现了严重的脱节。长期居住在国外的列宁,为什么能跳过围绕在他身边的知识分子们,直接洞察到底层诉求呢?这是一个未解之谜,也许只能归结为常人难以想象的天才吧。

底层工人和士兵完全支持用暴力革命推翻临时政府。主要原因是:临时政府决定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经济结构落后、精英集团腐朽无能,体现在战争上,就是武器落后、军队效率低下,前线损失惨重、后方经济崩溃,人民为此苦不堪言。二月革命是工人和士兵们自行发动的,他们以为推翻沙皇就能终止战争带来的痛苦,但他们缺乏一个代表他们利益的强有力的精英集团来组织政府。最后,进入临时政府的还是那些资产阶级上层。这些上层人物体对战争的痛苦体会不深,甚至有一些人还是战争的受益者,他们从战争债务和政府采购中大发横财。

沙俄参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完全是殖民列强之间的争霸战争,不是反侵略战争,不具有正义性。临时政府试图继续用“爱国”的民族主义意识来维持战争,是对二月革命精神的背叛。

最要命的是,临时政府仓促组织的军事进攻被德军击败了。这种情况下,二月革命的革命者们,再次用武力来推翻临时政府就是理所当然的。列宁正确的看到了这一点,迅速改变之前的“两阶段革命论”,跳出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束缚,这是一个天才的、大胆的、务实的决定。

对列宁的转变,即使作为 “左派”的斯大林和莫洛托夫刚开始都不太理解。但他们长期在国内工作,跟基层工人的接触还是要密切一些,也就成了最早改变观点的党内高层。

在 “四月提纲” 发布二十天以后,斯大林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言全力支持列宁。这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九名中央委员,斯大林得票数位列第三。第一名是列宁,第二名是跟随列宁一起回国的亲密助手季诺维也夫。

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的候选资格,也都是列宁亲自提名的。

“四月提纲”因为坚决的反战和革命态度,在底层人民中间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布尔什维克的支持者数量随即以极不寻常的速度迅猛增长。

二月革命刚结束的时候,彼得格勒的布尔什维克党员只有2000人,到7月末的时候增加到了3.2万人,半年时间就增长了16倍!全国的布尔什维克数量也从一万人左右增长到了十七万,增长速度跟彼得堡的情况差不多。

《真理报》的发行数量,也从三月份的只有大约8000个订阅者,增长到了六月份的8.5万份,三个月增长了十倍。此外,布尔什维克还发行了其它17种报纸,每天总印刷量达到了32万份。

斯大林是党的组织领导人和《真理报》主编,还有一些报纸也是他负责创办,面对党员和报纸销量这种增长速度,他的忙碌程度难以想象——他可能是这段时间全党最忙的人。

88号,布党在彼得格勒举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发动武装起义之前的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对武装起义下最后的决心和总动员。

此时,国内形势极其紧张。七月份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工人和士兵游行。基层的怒火已经压不住了,要求立刻发动武装起义。布党高层认为时机还不成熟,主要是在彼得格勒外围军队中的渗透计划还没有完成。高层估计,在彼得格勒发动起义有胜算,但推翻了临时政府之后,革命政权可能很快会被从外地赶回来的军队镇压。因此,高层下令基层党组织努力说服工人群众暂缓发动,改成和平示威。

尽管如此,示威活动还是失控了,出现了一些零星的暴力活动,这就让临时政府内部忙于争权夺利的政治派别看到了武装起义的危险。他们停止内部斗争,团结一致准备镇压布尔什维克。

《真理报》被查封,临时政府的法庭公开通缉列宁和季诺维也夫。为了保障列宁的安全,斯大林护送列宁和季诺维也夫离开俄国。随后,斯大林返回彼得格勒,主持全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并代替列宁在大会上做政治报告。

斯大林在党内和在列宁心目中的地位也就可见一斑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