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简史:宋朝明知道打不过金国,为什么还要联金灭辽?

 平淡是真0828 2024-05-13 发布于湖北

宋徽宗继位后,由于向太后支持保守派。

于是,沉寂了七年的新旧党争再次爆发。

这一次党争,过程与哲宗时期几乎一样。

起初,因为有向太后的支持,原本被贬官的保守派官员被陆续启用。比如韩琦的儿子韩忠彦就被直接提拔为了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成为中枢魁首。(也就是左相)

而当保守派控制了朝堂后,之前哲宗、章惇做出的决定,被保守派又一次推翻。保守派的偶像级人物,如司马光、吕大防等,又纷纷被恢复名誉,重新变成圣人。

图片

至于改革派官员,如章惇、蔡卞等,则再一次被贬官流放。

但是,因为保守派过分巴结向太后,冷落了徽宗,让徽宗感到很不满。

所以等到向太后病死后,徽宗便决定调整中枢班子,打击目中无人的保守派。

当然,徽宗与哥哥哲宗一样,动手之前也曾经先礼后兵。

他特意将年号改为“建中靖国”,以示“本中和而立政”之意。又颁布诏书,阐述了自己的执政精神,即从今日开始,大家要团结,要把工作重心放在建设上,不要搞什么党争。朝廷对军国大政、用人标准,也不要再有什么元丰、元祐的区别。

总之就是一句话,过去的一切不愉快,就让它过去吧,大家要向前看。

然而,对于徽宗的撮合,保守派却如八年前惹怒宋哲宗那样,并不能领会圣意,一定要搞斗争,坚持强调正邪不两立。

见此情况,徽宗也不多说什么,直接将一批不听话的保守派贬出了朝廷。

踢走保守派,接下来只能重用改革派了。

到底用谁呢?

就在徽宗犯难时,宰相曾布和宦官童贯推举了蔡京。

图片

蔡京

蔡京,生于庆历七年(1147年),23岁时高中进士。

踏入官场的前十几年,蔡京默默无名。直到因为一件事,才成为“政治明星”。

而这件事,颇具黑色幽默。

当时,司马光主持元祐更化,他要求地方官员在五天内废除王安石的“免役法”。

各地衙门接到诏书后,还没等改革派发表反对意见,保守派就首先怒喷司马光:司马相公,您是失心疯了吗?咱大宋官场的行政效率你又不是不知道,五天能干什么事?

但是,就在所有人都叫苦不迭时,权知开封府事、此前一直支持王安石变法的蔡京却高调宣布,开封府的免役法已经在五天内全面废除!

得到这个消息,司马光高兴坏了,立即以蔡京为榜样,向全国官员宣示:你们不是说做不到吗?怎么蔡京做到了?我看你们就是故意不拖着想办!

突然被扣上一顶不配合更化的大帽子,所有人都愤怒了。随即,保守派官员就把怒火撒向蔡京:好你个蔡元长,你到底是几个意思啊?这么急于表现自己,是故意想让大伙难堪吗!

很快,保守派对蔡京的怒火,就演变成了大规模弹劾。而蔡京也因为被弹劾,落了个被贬出京的下场。

这件事后,蔡京恨透了保守派。也认清了一个道理:干得好不如说得好。老老实实干活无法给自己带来好处。反而是把上司伺候好了,能让自己平步青云。而既然皇帝是万民之主,那自己不拍马屁则已,要拍就拍皇帝的马屁!

后来在被贬杭州期间,蔡京走狗屎运,凭借在书画方面的造诣,结交了一个专门为皇帝收集民间书画的宦官。

这个宦官也不是别人,就是童贯。

图片

童贯

蔡京与童贯因为书画成为朋友后,得到后者引荐,不久便在宋徽宗心中留下了“蔡京是个好人,蔡京是个能人,蔡京是个风雅人,与他做朋友可以提高审美层次”的好印象。

与之同时,由于担任右相的曾布(曾布是中间派)与韩忠彦产生了矛盾,他急于拉拢改革派制衡韩忠彦。便也主动向宋徽宗推荐蔡京,说蔡京是个好同志,有宰相之才,应该提拔重用。

1102年,宋徽宗宣布改元“崇宁”。

宁,指的是“熙宁”。

这是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变法时的年号。

崇宁,即表示宋徽宗想要恢复变法。

以年号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后,徽宗随即重用蔡京,任命其为尚书左仆射。

不久后,蔡京先帮助曾布踢走韩忠彦,然后又反咬一口,把曾布也踢出中枢。

自此,北宋进入了蔡京当权的时代。

掌权之后,蔡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保守派展开报复。

他列出了一份120人的名单,其中包括了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韩维、苏辙、苏轼、黄庭坚等人。

宋徽宗看过名单后,御笔亲书,令人将名单上的名字勒石刻在端礼门外的石碑上。

这个石碑,就是著名的“元祐党人碑”。

图片

“元祐党人碑”

而随着党人碑的出现,死了的保守派,如刚刚被恢复名誉的司马光等人,又被打成了牛鬼蛇神,永世不得翻身。

没死的人,则再次被贬出京城,并且是直接贬到岭南蛮荒烟瘴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中前期的朝堂斗争并不激烈,官员被贬后的落脚地,往往是条件还不错的扬州、苏州等长江流域城市。

但从元佑更化开始,长江流域只是被贬官员的踏脚板,贬到这儿的士大夫们,十有八九都会被贬到更远的珠江流域去。甚至是更遥远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

图片

苏轼“足迹”示意图

清算完保守派后,蔡京在徽宗授权下,设立了一个叫“讲议司”的机构。

这个“讲议司”,与王安石变法时设立的“制置三司条例司”类似,权力非常大。宰执、台谏等官员,不仅不许干涉“讲议司”做出的任何决定,甚至就连议论都不允许。

此时的蔡京,兼领三省事,成为独相,在朝堂上横着走。

手里有了一人之下的权力,蔡京在此后的几年里,一面推行变法,改革币制,大大增加了国库收入。一面为了报答童贯的提携,大力支持其在西北扩边,并取得不俗战绩。

1104年,宋徽宗以童贯为监军,王韶之子王厚为主帅,大举进攻青唐吐蕃。

此战,宋军势如破竹,打得青唐吐蕃首领溪赊罗撒出奔西夏。

青唐吐蕃各部见首领都跑了,便纷纷开城归降于宋朝。

至此,青唐政权彻底灭亡。河湟地区也被划入宋朝版图。

图片

吞并河湟

拿下青唐吐蕃后,宋军继续西进,又招降数万黄头回鹘,最终一路来到了塔里木盆地的节占城。(新疆且末县)

为了统治这些地区,宋朝设立陇右都护府。

图片

此后几年,西夏为了避免宋朝以河湟地区为跳板进攻河西,频频向宋朝发动攻势。

为了打击西夏,宋徽宗以童贯为监军,指挥西北宋军展开反击。

此战,宋军在古骨龙(青海互助县)大败西夏军。西夏不仅野战精锐被歼灭殆尽,横山地区更是被宋军全数夺取。

宋军攻克西夏横山之地后,西夏再次陷入亡国之危。为了保命,夏崇宗李乾顺只得向宋朝纳贡求和。

这里插一句。

童贯虽然颇有战功,可他并不懂打仗。

他在西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其实是因为哲宗时期打下的基础太好了。

宋哲宗驾崩前夕,西夏被打崩盘,青唐吐蕃也被宋军打得半死不活,青唐高层贵族几乎全被宋军俘虏。

当时,其实哲宗只要能多活一年,河湟地区并入宋朝版图,是板上钉钉的事。

只是可惜,就在宋军押解青唐吐蕃俘虏回开封的路上,哲宗突然病死了。

哲宗死后,徽宗登基,由于守旧派当权,反对在西北扩边,鼓动徽宗弃守河湟,并放归被俘的青唐吐蕃高层,所以青唐吐蕃政权才又续了几年命。

所以说,童贯在西北的开疆扩土,与他的个人能力无关,而是此前宋哲宗打下的基础太好了。可以说,只要童贯脑子不进水,他想在西北打败仗都很难。

而也正是因为童贯不懂打仗,他的一切战功其实都是摘桃子之举。所以,当他的敌人变成了凶悍的契丹人和女真人后,他真实水平也就原形毕露了。

当然,这是后话。

图片

再说回来。

西北大胜的消息传回开封后,徽宗见蔡京既能搞钱,又有政绩,还很让自己省心,开心得不得了,表示这个宰相是选对人了!

之后的几年,徽宗开始安于享乐,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用于艺术创作和享乐上。

而前面也说了,蔡京虽有宰相之才,但自从元佑更化期间被保守派修理一顿后,他就突然顿悟了,意识到“作官和做好人,两者不可得兼”。

所以,见到徽宗不务正业,身为独相的蔡京不仅不进行规劝,反而大献殷勤。

比如,徽宗继位后,嫌弃皇宫太破旧,就问蔡京能不能拨一笔经费修缮宫殿。

按惯例,蔡京应该规劝徽宗爱护民力,不要大兴土木。

但蔡京没这么做。为了讨好徽宗,他说“方今泉币所积盈五千万,足以广乐”,从国库拿钱为徽宗修了景灵宫和元符殿。

在修建宫殿期间,徽宗表示想把江南的庭院美景搬到开封,蔡京献媚于上,在苏州专门设立“应奉局”,交由“六贼”之一的朱勔主持,负责向京城供应“花石纲”。

图片

什么叫“花石纲”呢?

所谓“纲”,指十条一组的运输船队。

“花石纲”,就是指运输奇花异石的船队。

蔡京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门向京城供应“花石纲”的意思,就是派专人在江南搜刮奇花异石,然后运回开封给宋徽宗观赏。

需要注意的是,应奉局官吏在江南搜刮奇花异石期间,朝廷是有拨付补偿款的。

也就是,宋徽宗对上供了奇花异石的老百姓进行了一定的经济补偿。

但是,以朱勔为首的应奉局官吏,却故意欺上瞒下。

朝廷的补偿款,他们装入了自己口袋。

百姓的奇花异石,他们直接强取豪夺。

当时,江南百姓的家中只要有一木一石稍堪赏玩,应奉局的官员就会直冲其家,往园囿花石上贴上黄色封条,强行征走。

在这个明抢的过程中,百姓不仅一分钱得不到,还不能有任何怨言。

因为只要老百姓稍有怨言,则必冠之以“大不恭罪”,被官吏借机敲诈勒索。

普通百姓哪里担得起这样的大帽子?为了息事宁人,只能拿出金银珠宝,惨一点的则是变卖家产,或是卖儿鬻女,筹钱对应奉局官吏进行贿赂。

这里你可能会问,下级官吏为非作歹,难道朝廷就不管吗?台谏衙门怎么不弹劾?

前面说了,蔡京成为独相后,台谏官员不能议论中枢决定。而宋徽宗又不务正业,蔡京也不关心老百姓的死活。他关心的,只是如何取悦宋徽宗。

所以,江南百姓的死活,根本没人关心。

在这种氛围下,整个大宋很快就开始变得乌烟瘴气。老百姓被搞得民不聊生。

1119年,江南大旱。

地皮被晒得地裂叶枯,稻谷颗粒不收。老百姓惨到吃树皮草根。可是,官府却仍然派人上门讨税讨费,为了一点谷物钱粮,甚至还闹出了很多人命官司。

这一下,老百姓的怒火算是被彻底点燃。

于是,当一个叫方腊的漆园主在江南振臂一呼时,他就犹如一颗小火苗,丢进了一堆枯草一样,瞬间在江南就燃起了熊熊烈火。

历史上著名的方腊起义由此爆发。

图片

不过,声势浩大的发方腊起义,并未动摇宋徽宗的腐朽统治。

甚至于,都没有引起宋徽宗的过多重视。

因为就在宋朝镇压方腊起义的同时,原本雄霸北方的辽国,陷入了崩溃边缘。

1101年正月,即宋徽宗继位的次年,辽道宗耶律洪基病死,其孙耶律延禧继位。

这个耶律延禧就是辽国天祚帝。他与宋徽宗赵佶的年纪相仿,一个喜欢艺术,一个则酷爱打猎,都不务正业,可以说是昏君界的卧龙凤雏。

1114年九月,见天祚帝昏庸,辽国的国势日益衰微,女真完颜部领袖完颜阿骨打率领两千族人起兵反辽。

天祚帝得知消息后,十分不爽,遂派出七千人马,对外号称十万,前去镇压。

这一战,双方在出河店大战,但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辽军被女真军打得全军覆没。

战后,之前许多原本还处于观望的女真部落感受到了完颜阿骨打身上的王霸之气,纷纷主动归顺,完颜部的实力迅速膨胀。

眼见形势不对,天祚帝立即调兵遣将,出动三万人马,对外号称二十七万,对完颜阿骨打进行第二次讨伐。

女真方面,完颜阿骨打见辽军来攻,先在会宁府(黑龙江阿城附近)建国称帝,然后召集族人,搞出了具有民主集中制特色的勃极烈制和类似清朝八旗制的猛安谋克制。

等到完成建制工作后,完颜阿骨打亲率金军在达鲁古迎战辽军。

这一战,金军兵力依然少于辽军。但辽军在握有兵力优势情况下,再次被打得大败。

战后,金军趁势追击,竟然攻克了辽国的国库所在地黄龙府。

图片

得知黄龙府沦陷,辽国内部人心惶惶,天祚帝也急眼了。

为了稳定人心,天祚帝亲率十万人马,对外号称七十万大军,对金国进行第三次征讨。

可是,就在十万辽军浩浩荡荡杀向金国时,辽国内部却出事了。

一个叫耶律章奴的辽军将领觉得战场形势不是很好,便率领本部人马造反,打算回到上京另立中央。

得知耶律章奴造反,天祚帝心想,如果上京老家被抄,自己就算打赢金军,最后也肯定是无家可归。

于是,天祚帝便在与金军决战前夕,命令辽军调头,先回师解决耶律章奴。

金军那边,完颜阿骨打见辽军回撤,虽然他搞不清楚情况,但是直觉告诉他,这是个趁机占便宜的机遇。于是,完颜阿骨打便指挥金军突进,在护步达冈将士气低落的辽军杀得尸横遍野。

这一战后,虽然天祚帝侥幸逃脱,并且成功镇压了耶律章奴叛乱。但因为元气大伤,辽国在实力上已然压不住金国了。

图片

得知了辽国的情况后,宋徽宗迅速召开御前会议,讨论应该如何应对金国的崛起。

在这件事上,大臣们分成两派。

一边是蔡京、童贯为首的联金抗辽派。他们认为收复燕云,是历代宋主的宿愿。现在机会来了,不容错过。

另一边则是以枢密院知院邓洵武为首的反对派,这些人不反对收复幽云,但认为联金抗辽不具备可操作性。

至于为什么认为不具备可操作性,道理也很简单。如果连辽军都打不过金军,那宋军就更打不过了。宋军与打不过的金军合作,岂不是与虎谋皮?

图片

金军“铁浮屠”

面对两派人的争执,宋徽宗决定先派一个使团去金国看看情况。

就这样,武义大夫马政和平海军指挥使呼延庆便以买马为幌子,从山东蓬莱渡海,去到辽东与金国密谋攻辽。

面对宋朝使团,完颜阿骨打很高兴,双方谈得很愉快。

消息传回开封,徽宗也很满意,随即就派朝议大夫赵有开为正式使者,带着诏书和礼物去金国与完颜阿骨打正式签约。

事情到这里,一切都还顺利。宋徽宗有意联金抗辽,完颜阿骨打也由意联宋灭辽。

然而,就在宋金正式举行会晤的前夕,宋朝却频出变故。

什么变故呢?

第一个变故是赵有开率使团走到登州,准备上船时,突然病死了。紧接着,开封城又接到了在辽国的内线报告,说辽国册封完颜阿骨打为东怀国王,现在辽金两国已经结成友好之邦。

得知消息,徽宗郁闷不已,随即命令使团回京,并中止了与金国的结盟。

后来,虽然留在金国的宋使回来报告,说辽国册封一事被金人拒绝,宋徽宗又随即派辽籍汉人赵良嗣(原名马植)到金国谈判。

但这一来一回,却耗费了大量时间。

而在这期间,金国以一通暴击,再次歼灭大量辽军。此时从实力上讲,金军就算不与宋朝联手,也能灭掉辽国了。

所以,当赵良嗣去到金国后,完颜阿骨打对联宋灭辽表现的并不如先前那么积极。

并且,完颜阿骨打对宋朝给自己下达诏书的行为也很不满。他认为金国实力强大,已经能与宋辽平起平坐。就算要交往,宋朝也应该是以国书的形式沟通,而不是诏书。

但在这件事上,徽宗以大国皇帝自居,搞不清状况,并不想对金国让步,这让金国上下极为恼火。

第二个变故是赵良嗣出使前,徽宗没有授予其正式的国书,只是给完颜阿骨打写了一封亲笔信,并且在信里,徽宗竟然不提燕云十六州的事,只说想要“燕京所管州城”。

赵良嗣事先并不知情,直到抵达金国之后才发现徽宗亲笔信的问题。

后来在谈判期间,赵良嗣据理力争,试图讨要整个幽云十六州,但因为徽宗的失误,终究未能成功,只与金国达成三项协议:

一,金进攻辽中京(内蒙古宁城西),宋攻取燕京一带,事成以后,燕京归宋所有。

二,宋朝将每年送给辽国的五十万两匹岁币转送给金国。

三,辽国西京的归、化、奉、圣等州,等战事结束后,根据战事结果再做议论交割。

这个协议,就是“海上之盟”。

图片

等到赵良嗣将协议拿回开封后,宋徽宗大呼搞错了,十万火急派人再次渡海,跟完颜阿骨打谈判——老兄我写错了,不是燕京所属九州之地,是整个燕云十六州!

结果,宋徽宗出尔反尔,以及对联金灭辽不够重视的态度,让完颜阿骨打很不满。

在大怒之下,完颜阿骨打不仅拒绝了宋朝索要整个幽云十六州的要求,还派人给宋徽宗带话:谈了将近三年,有完没完!你到底打算什么时候出兵?再磨磨蹭蹭,协议作废!

见金国使者跑上门来追问出兵时间,徽宗也很为难。他不是不想出兵,而是江南爆发方腊起义,宋军实在无力北上攻辽。

又过了大半年,见宋军始终不出兵,金国不等了,以一波凌厉攻势打下辽国中京,将天祚帝打得落荒而逃。

得知了这一消息,宋朝内部议论纷纷。

邓洵武等大臣向宋徽宗上奏,再次提出了那个很现实的问题:与强金为邻,难道好于与弱辽为邻吗?

宋徽宗认真想了想,认为与金结盟,确实对宋不利。

可是,就在徽宗对结盟一事感到后悔,正欲罢盟时,北方传来消息——辽国的西京大同被金军攻陷,山西诸城皆降于金,天祚帝乘轻骑逃入夹山(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西北),现已不知踪影。

图片

得知情况后,宋廷内部再次议论纷纷。很多人认为辽国大势已去,幽州地区已经成为一块孤地。如果再不伐辽,怕是到时候什么好处都捞不到了。

在这种背景下,宋徽宗便拍板决定,让童贯率二十万大军伐辽,收复幽州。

1122年秋,宋朝伐辽之战正式开打。北宋的历史也正式进入倒计时。

全文约6000字,感谢您耐心看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