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大政治家分别是谁?他们凭什么上榜?

 冬窗事发 2024-05-13 发布于天津

梁启超认为,欲挽救近代中国之衰败,唯有崇尚法治,富国强兵,并将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张居正并列为历史六大政治家。

长河悠悠,为何是此六人?先,六人皆为法家,亦皆以富国强兵为己任。其次,六人不特是一般政客,而是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实践新的理念,最终推动中华文明进步的改革者,这是他们上榜的原因。

“征於關者,勿征於市,征於市者,勿征於關。虛車勿索,徒負勿入,以來遠人。”

-《管子·問》

管仲是春秋初期齐国政治家,他的成就,在于通过倡导一致对外,进而制止了华夏民族的进一步分裂,在经济上首次提出营商环境的概念。

西周亡于戎狄后,周平王在诸侯的护送下迁都洛邑,此时的姬氏虽然还是王族,但因王畿急速缩水,中国实际上已来到了诸侯割据的时代。

在诸侯眼中,周文王、武王、穆王才是王,而你幽王、平王荒诞无能,大家凭什么要拥护你?于是,诸侯不再“尊王”,当外族入侵时,各国再也凝聚不到一起,只各扫门前雪。

这时,管仲从大局出发提倡“尊王攘夷”,他认为,周朝虽然衰落,但大家尚属同一个华夏,若不携手来“尊王”,最后定会被外夷逐个击破。当戎狄入侵燕国时,管仲告诫齐桓公:“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暱,不可弃也。(《左传》)”,齐桓公大悟,于是亲征戎狄助燕国解围,涨了华夏的威风。

在之后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虽然内斗,却没给匈奴任何机会。

管仲是个理性的法家,兼备霸道和王道思想,他认为,满足物质生活是为了建设精神文明,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展现在经济方面,管仲注重优化营商环境,而不是一味加税,他治下的齐国对商人只收取关税,入市不再收税,碰到空车入关,或徒步、负重而来者也不收税,这些举措,放在古代农业社会是难以想象的。

“治國刑多而賞少,故王者刑九而賞一,削國賞九而刑一。”
-《商君書·開塞》

战国末期,法家一枝独秀,在李悝助魏国崛起后,又有吴起之于楚,商鞅之于秦,公仲连之于赵,申不害之于韩,邹忌之于齐,乐毅之于燕等成功案例出现,七国因变法而成为七雄,然而七雄又统一于秦,可见商鞅之凶猛。

政治上,商鞅建议废止分封制,尝试将临近的乡、邑编入同一行政机构,称“郡”,再派遣郡守去管理,定期向中央汇报郡务。郡下由若干“县”组成,县令对郡守汇报县务。县下再设乡,乡下设亭,一亭十里,一里百户。统一后,秦始皇将郡县制推广至全国。

郡县制以中央集权,以郡统县,主打一种“上情下达(《管子·明法》)”“下情上传”的模式。当中央要布置一项任务,就先由都城下达至各郡,郡守再传达到各县,县令再传到基层。反之,基层若有情况反馈,就先得告知县令,县令再上报郡守,郡守再奏请中央决策。

封建时期,诸侯掌控所辖地区户籍钱粮,周王无法查考,而集权制下,各地信息由郡、县搜集,数据下情上传至中央,天子就能按户籍征兵征税,统治得以加强。

军事上,商鞅建立了二十等军功爵,将战场上杀人的多寡与爵位升迁强行挂钩,主张以一“首”换一“级”,谁收割的头颅越多,谁的升迁的几率就越大。同时废除世卿世禄制,规定官员必须从有爵位的人中选出,哪怕是宗室,没有军功也不能享有特权。变法后,秦王得到一只铁军。

商鞅的成就,在于缔造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帝国,秦制两千年,他是中央集权制度之父。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師錶》

三国时期,魏国继承了汉代丝绸之路,与西域、日本、匈奴、高句丽等地均有贸易往来。同时,继承了海上丝路的吴国也不甘寂寞,除独霸东南亚贸易外,他们在朝鲜、日本等地与魏国展开竞争,还曾登陆台湾。

然而上述一切,蜀人浑然不觉。

诸葛亮曾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太平御览》)”意指蜀锦是朝廷财政收入的唯一来源,若能打开销路,击败强大的魏国也不是没可能。

但就四川闭塞的地理位置来看,蜀的潜在贸易对象只有魏、吴,和西南夷。魏地大物博,是实惠的贸易伙伴。吴国有吴丝,生意难做。西南夷蛮化未开,只有付诸武力才能获益,是以在荡平孟获后,蜀国有了北伐的资本。

建兴六年(228),蜀军故意放出让赵云取长安消息,诸葛亮却亲率大军出西边的祁山,接下来的几次出兵,蜀军不是走祁山就是散关,皆在西边,压根就没想过直取长安。

放着繁华的长安不要,非得抢占荒芜的雍凉边镇?然而魏军也如临大敌,曹叡甚至亲赴前线督战。
诸葛亮深知,北伐意味着贸易停滞,没有贸易,军需就无以为继,所以一切要从长计议。曹叡也明白,蜀国若拿下雍州,接下来就要抢占丝绸之路,魏国则会失去贸易主动权。六出祁山,诸葛亮原来打的是商战,在他看来,商贸是决定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一个内陆国丞相的悲哀。

诸葛亮自比管仲,他不负前人,以发动商战推动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

“人君之德,莫大於至明,明以照奸,則百邪不能蔽矣。”
-《漢昭帝論》

安史之乱后,皇帝对武人心生戒备,开始让宦官监军。在之后的一个半世纪,唐帝的废立生死全部经由宦官之手,宦党亦分两派,各控制一波大臣,造成牛李党争。长安之外则藩镇割据,完全是战国的翻版。唐文宗曾感叹:“周赧王、汉献帝受制于诸侯,今朕却受制于家奴!(《资治通鉴》)”

文宗死后,宦官拥立武宗即位,武宗任用李德裕为宰相,后者不畏生死,毅然提出“政归中书”政策,向宦党发起了挑战。

夺权,就得有资本和舞台。

为提高税收和生育率,李德裕果断助武宗“灭佛”,强制僧尼还俗。“灭佛”后,僧尼回家生产,寺庙土地收归国有,佛像化为兵器铜钱,使皇帝积累了资本。

有了资本,不愁舞台。

时值回鹘进犯,李德裕力排众议建议出兵,经他一系列部署,唐军发现了可汗牙帐,迎回了和亲公主。同一时期,昭义节度使请求世袭职位,宦党怕惹出事端表示赞同,而李德裕却说:“如果纵容藩镇世袭,天子还如何能号令四方呢?”这番话坚定了武宗的战心。不久,唐军平定叛乱。

在唐会昌年间,这种内外交困的环境下,李德裕抛开生死,用强硬手段助武宗夺回了皇权,《新唐书·李德裕传》载:“武宗知而能任之,言从计行,是时王室几中兴。”

如果非得给唐朝政客一个名额,房玄龄、杜如晦、魏徵等首当其冲,像敢于批评太宗的魏徵,不厉害吗?但细想,君圣臣贤,若不是皇帝圣明,哪轮得上谏官多嘴?真正的强者,是能在险恶之时力挽狂澜的勇士,李德裕的入围,在能力更在于魄力。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臨川先生集》

在西方人眼中,秦汉是为中华第一帝国,当年我们北征匈奴,缔造了丝绸之路和东亚文化圈。唐朝是为中华第二帝国,李氏皇帝是周边民族公认的天可汗。唐之后,再也没有中华第三帝国。

这中华第一帝国的设计师,正是商鞅,王安石所主持的变法,模仿的也正是商鞅富国强兵之道,《宋史》载:“安石之学,杂以伯道,欲效商鞅富国强兵。”他自己亦曾作《商鞅》一首,诗曰:“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吸取了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教训,不再以裁减冗官为手段,而是通过理财来直接达成富国强兵目的,他坚信“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认为不用给百姓加税,国库到时自会充裕,推出青苗、免役诸法。

青苗,在每年青黄不接时,朝廷代地主借粮给农民,农民秋收后再还粮于朝,并支付五分之一的利息。免役,规定向不愿服役的人收取免役钱。保甲,凡有两个男丁的农户必须出一人为保丁,忙时耕种,闲时练兵,战时入伍,即通过训练民兵来节省军费。保马,鼓励百姓代养官马,朝廷出马匹和经费,百姓有马可用,但马若病、死便要赔偿。

变法使国库迅速丰盈,重赏之下,宋军一度击败了西夏和羌人,但这种态势转瞬即逝。其一,新法本身有弊端,比如青苗法实施后,地方出现了官商勾结,强制放贷、加息等现象,难以持久。其二,朝中有新旧党争,很多人以新法违背儒家道德为由加以掣肘,王安石被迫辞官。

总之,秦因支持商鞅而崛起,宋朝则因否定王安石而没能成为中华第三帝国,先后两次亡于外族。

“商不得通有無以利農,則農病。農不得力本穡以資商,則商病。故商農之勢,常若權衡。”
-《贈水部周漢浦榷竣還朝序》
明以前,历朝基本都能秉持君臣共商的理念来治国,留给政客足够大的舞台,但明以后,君臣变为主奴,君主专制成为常态。是以在明清五个半世纪内,能与皇帝掰手腕的大臣屈指可数,这些人中,张居正超群绝伦。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考成法。

考成法规定,各级官员要将工作列成清单,设完成期限,上级定期考核。大体上,六部考核地方官员,六科(监察机构)考核六部,内阁再考核六科。明初也有类似制度,但解释权在皇帝和太监手中,张居正的考成在于层层把关、关关考核,且将解释权归到内阁。

考核内容以税收为主,张居正又推出一条鞭法。

元明以来,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使白银持续涌入中国,明朝虽有海禁,但架不住走私猖狂,于是被迫确立了银本位制度。正德以后,官俸、军饷均以白银计算,直至张居正提出以白银征税,他将田税、杂税、徭役一律折算成白银征收,是为一条鞭法。

明初沿用两税法,即每年夏、秋征两次税,粮食不够用铜钱计算,税制混乱,极易作弊。而一条鞭法实施后,税制变得简单、透明、规范,再配以考成法,地方县令为完成考核就不得不对地主下手,否则会被罢官。另外,朝廷若需要民役,也同样用白银雇人代役,此举有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代中后期,中国首次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张居正的业绩。

(完)

             匕

精選文章推薦

真相 | 無為

 阝                

                              廴              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