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风铃】绿皮火车

 程虫虫 2024-05-13 发布于河南

绿皮火车,对我来说是很陌生的词。外出时,短途出行首选是汽车,长途旅行坐飞机便能很快抵达,且城际交通还有便捷的高铁可选,火车,似乎是一个浪费时间的选项。每当有火车经过,那种力量与速度,以及它要去的远方,令一个孩子兴奋恐惧。

绿皮火车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情结。为什么高铁上的人很安静,而绿皮火车上却是叽叽喳喳的。高铁是希望,火车是怀念!因为高铁坐的是儿女,火车上坐的是不舍得花钱父母,高铁上是带着诗和远方,高铁是理想,绿皮火车是归途,高铁动车是中国速度,绿皮火车是中国温度。火车上是思念与家乡,高铁上的是时间,火车上是生活,火车开往故乡,高铁开往远方,火车是人间烟火的相逢,高铁是朝九晚五的奔波,高铁很快,可能你记不清邻坐的长相,火车很慢,慢到你可能可以听完一个人讲完他的一生故事。

因为穷游,我选择了绿皮火车,因为票价低,各形各色的人选择坐上火车去往目的地。火车出行最突出的特点是慢。火车让我们重拾起距离的概念,让我们意识到天南与海北相距多么远。而出发与抵达之间的漫长距离则加深了一种期待。因为慢节奏,人与人的接触增多,也让旅程更具人情味。绿皮火车对抗着快和效率,它用慢为人与人的相处缔造一个空间。难怪许多有趣的电影情节发生在火车上,只有在火车上,人们距离更近、接触更多,才有发生故事的可能。人们聚在一起,于是,和善的大姨跟你分享家乡的特产、健谈的大叔分享他的青春故事、年轻的情侣相互依偎、一群大学生相约而行,还有精力充沛、充满好奇的小朋友叽叽喳喳。

火车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是一个博大的世界,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故事,随着人群的离散,故事消逝在风中。但在列车运行时,火车上永远承载着喜怒悲欢、相遇离别。绿皮火车,装载泛黄的记忆,溢满人间的温暖,寄托梦想和希望。前行路上,多少故事起起落落,无数悲喜浮浮沉沉。手风琴拉开前奏,就像拉响的汽笛,悦耳缠绵的旋律,涂满了怀旧的色彩,飘散着淡淡的情思。绿皮火车就像一扇梦想之门,推开也许就能看见天堂。行走在时光的记忆里,沉默的车站,灰色的站台,停靠的列车,斑驳的车漆,鸣着震耳的汽笛,喘着沉重的粗气。

绿皮火车缓慢地行走,吃力地爬坡,穿越山岭,涉过河流。车厢里一片喧闹和拥挤,充斥着浓浓的汗味,溢满方便面和烟草的气息,这是人间烟火的温暖,还有世俗的众生相。火车总是与地点相连,一趟列车是两点间的那条线,连接着故乡与远方。

列车一直向前,对于出游的我,绿皮火车让我慢慢享受对远方的期待,怀着欢欣与喜悦。途径一个个城市,在火车上的时光也慢慢减短,对于目的地的向往却将在下车那刻达到极点。远行的人虽去往不同的目的地,但却能共享同一份兴奋与喜悦。火车是远方,火车也是故乡,去往和回归都是一种喜悦。返乡的旅途是充满泪水的。在火车上,这种复杂的、掺着泪水的喜悦将被慢慢释放,近乡情怯,将是一种别样的情感。车厢里众人一同往前,时间在轨道上变得漫长,我们的起点变得模糊,终点却更为明晰。故乡安放着心灵的安宁,远方寄托着对未知的向往,而火车把模糊的两点具体化,勾连起新与旧、故乡与远方。

火车上的时光漫长,我们有机会去体悟人生、感知世界。火车上的时间是线性的,轨道上的一切都是既定的,不会错轨也不会转头。我们一再探寻窗外,叹一句沿途好风光。郑州到广州是一本《瓦尔登湖》,北京到拉萨是半部《百年孤独》。现实的生活总是忙忙碌碌,心境也浮躁,我们没有太多机会去观察世界、认识自己。第一次坐卧铺,火车摇摇晃晃,我感觉世界颠倒又混沌,好似地震发生。我还看到在车厢尾小口啜饮黄酒的男人、认识了学编程的小学生,欣赏雪地与草垛、群山与日落。

交通发达的今天,人人都在追寻快节奏,我却感觉火车上的世界是不被信息侵入的一角。“现代社会火车会被高铁取代吗?”这样的讨论从来没有消失过,但我确信,火车会永存,只因它连接那些无人知晓的角落。高铁和飞机是速度的化身,而火车则承载了人情的温度,让人与世界互动。

我固执地认为,只要还有人在绿皮火车上相遇相识,浪漫的际遇就永远不会消失。我们从各地出发、抵达,人与人不断相聚又分离,火车站台见证这些充满意义与真情的时刻。高铁很快,快得让人记不起邻座的样子,绿皮火车很慢,慢到可以听一个人讲完人的一生。多少年过去,当我终于听懂年少时在火车上听到的歌,蓦然发现自己已不再年轻。

绿皮火车哐当哐当的声音,载满着时光的记忆,那里有泡面的味道、嘈杂的声音,也有浓浓的烟火气和无法抛掷的情怀。我们出发得再远,多年后终于明白,哪怕读书万卷,江山在望,也抵不过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我怀念着那样的绿皮火车,每次出发的一声汽笛长鸣,带走做梦的年纪,一路“哐当哐当”昼夜响彻不停的驶向了远方!

我时常会问自己,我究竟属于哪里,这喧闹的城,是我当初想要的风景吗?!火车不会消失,永远不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