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老雕的文章被转发45次,阅读数据亮出微笑曲线

 坤德拉 2024-05-13 发布于江苏
不过,巧合的是老雕札记的作者,除了是自媒体博主的身份外,还有一个社会职务,那是其他众多自媒体草根写手不具备的资源。所以,总得来看,似乎又有了一丢丢社会评论的味道。

长期关注我的朋友大概知道,我向来很少写社会评论,对于社会新闻,常常阅而不评,除非那件事与自己有某种关系。

对于阅而不评,那就像职场中使用钉钉跟某些客户朋友聊天对接时,问询某些信息之后,已阅不回的感觉一样,对此接触的多了,我并不在意。

我不写社评原因很简单,那些长篇大论或者短小精湛的评论性文字,我几乎看不懂,而且随着岁数增大,在项目上搞作业,回来还得搞孩子的作业,就渐渐没了兴趣。

社评与时事相关,而时事又与时间密切相关,时异则事异,随着时间不同,那些当时看起来不得了的大事件,到后面可能连一个涟漪都没有。

我判断事情是否重要的标准简单粗暴,而且有一种可能是由于长期生活带来的狭隘。

我没有经历过那些能够引起社会评论涉及到那样经历,前半生平淡如水自然很难写出优秀的社评文字。

不过,看到有些高手动辄十万加的社评,自己有时也会手痒,尝试写几篇,但结果往往是只开头草草写两句,就不自觉的放弃了,放弃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写着写着自觉格局不够高,而且在尝试写社评的时候,于我而言,也缺乏必要的细节,就不得不暂停下来。

是的,管他耶个吊,再大的事情,我也没有参与过,也没有接受到邀请,更没有事件亲历者与我促膝长谈,我能有什么感受?看着电视上的画面新闻上的报道,就能写社评了?缺乏必要的调研,还不是一样被人家诟病道听途说,信口开河。

这就有点像传说的设计院不出办公室查勘,就能按时出图纸一样,不过,我一直认为那是对设计院朋友的诬蔑。

倘若真是社会事件,事情自然重大到涉及很多人,我可能只是很多人之一,免不了受事件影响,但结果可能也跟其他那些人一样,看着起劲,激动人心,实际上可能毛用也没有。

社会事件影响到了那么多人,自然也不缺我一个,于是就不由自主的慢慢学着淡定下来。

当然,若说完全不受大事件影响,作为社会的一员,面临大事件影响到自己的时候,不写两句,又几乎不可能。那样似乎就成了一篇社评,好在我写的不多,如果实在写,也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

其实社评写的少,本质上还是自己经历的少,所以不咋会写,而且也不渴望自己的一篇社评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年轻时也尝试写过,叫桥北周评,写了八周,其实就是八篇,就偃旗息鼓了,直到近年来,才开始转向写自己的事情,写自己在360℃里能够接触到的事物。

老雕札记的发现纯属意外,也是读了几篇之后,结合网友的留言评论,才知晓其社会身份。

自媒体的火爆那是众所周知,吸引不少体制内人参加,而体制内人士写自媒体散文,往往能够带来不一样的视角,也可以快速吸引同频人士的关注。老雕札记,无疑就是这样一种。

从后台来看,那篇老雕札记断更两个月的文字被转发了45次,而阅读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979 (5月13日晚上21:38)。嗯,对其他人而言,这样的表现可能会不屑一顾,但对我来说,足以震惊。

大多数情况下,淮海巷的阅读数据,在没有首发的情况下,竟然一天多于一天,这是之前从来没有过的现象,而且陆续有新的关注者。

要知道,淮海巷的每篇文字出来后,我都会在自己能够接触到的群里推送一下,然后在朋友圈发发。

只有首发那天才是最高阅读量,然后第二天,阅读数据就断崖式下跌。

写老雕札记断更的阅读量在文字首发4天之后,居然出现了微笑曲线,而且呈现上扬趋势,怎能不说是一个意外。

不知道有哪几位朋友从我这里找到了老雕札记,在众多网友的助力下,排在最新一篇,也是第一位的五年记,阅读量已经破万,而当时我看的时候,还是八千多,我显然没有那么大的引流能力。

老雕暂停在三月份之前的文字,温情脉脉,循循善诱,人们常说可以借由文字去了解一个人,从老雕札记来看老雕,那是再真实不过了。

目前我不知道老雕札记的最新订阅数量,也不清楚作为账号主体的某市公安文学艺术联合会,会不会自己主动看下后台,给感兴趣的网友们透漏一下,以满足像我这样无聊人士的猎奇心理。

不过,札记看起来是老雕同志亲自维护,由于其本人情况暂时不明,不知道是否有其他关系密切的人知晓,如果可以的话,使用他的微信后台扫码登录一下,或许就更一目了然。

至于粉丝们的留言,也不知道会有怎样的更新。

别的不说了,希望老雕能够看到这篇文字,及时出面澄清一下网络上关于他个人信息不实的谣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