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历史]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将他们的名字连起来,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24-05-13 发布于吉林

内容来自网络>兆驹谈  2024-05-13 16:11江西


公元1368年,布衣出身的朱元璋经过几十年摸爬滚打和南征北战,终于问鼎中原、建立大明王朝。

在确立一系列制度、礼法的同时,朱元璋也在暗暗为子女们的名字发愁。

面对六宫妃嫔,朱元璋的子嗣只会越来越多,为孩子们取名字的任务也会越来越重。

朱元璋之所以非常重视此事,与其自身名字不好听脱不开关系。

  
其实,朱元璋这个名字是他自己后来改的,他原名为朱重八,取名来源为家族排行第八。

由于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在为朱元璋取名时便显得有些随意。

朱重八这个名字自然不够响亮,甚至有些难听,于是在入伍后他便为自己改了个朱元璋的名字,字号国瑞。

正是亲身经历过名字不好听所带来的困扰,所以朱元璋格外注意为后代取名字一事。

  
但奈何自己也没读过几天书,面对将来日益繁多的子嗣,朱元璋一时有些头疼。

苦思冥想之下,朱元璋终于确定了一套取名方法。

该方法以五行为基础,再为每位子嗣配上20字的名谱,由此便构成了而后大明朝成千上万位皇家子弟的名字。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有一套“五德终始”论,即每一个朝代代表一种五行属性,新朝代取代旧朝代,是为五行属性克之。

  
在五行中,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比如宋朝代表的是木,将其灭掉的元朝就为金,而后来者明朝就是火。

朱元璋的取名方法便是在此基础上演化而来。

朝代更替是五行相克关系,那么父子、兄弟之间的皇权传承便是五行相生关系。

朱元璋要求每位子嗣名字最后一个字都必须带有金木水火土的偏旁部首,具体带哪个部首则是按照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的原则以此类推。


  

至于中间那个字,朱元璋则是为每个儿子编了一套20字的口诀,相当于朱氏子嗣的辈分。

如此一来,朱元璋便一次性解决了为子孙后代取名字的难题。

且该方法建立在遵循五行相生的原则上,寓意也非常好。

在朱元璋亲自主持编订的训诫子孙后代的书籍《皇族明训》中,清清楚楚的写明了这种取名方法:“凡东宫、亲王位下,名拟二十字,日后子孙即以上拟名,交付宗人府...”

于是,朱元璋想出来的这一特殊取名法,在皇室中一直传承到明朝灭亡。


以明朝第二任皇帝朱允炆为例。

其父亲朱标五行代表为“木”,所以他的五行便为“火”,于是名字最后一个字为带“火”字旁的“炆”。

至于中间的“允”字,则是始于太子一房的20字辈分表:允文遵祖训,亲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可惜的是,作为皇太子且朝中威望极高的朱标,因感染风寒英年早逝,而朱元璋并未在其他子嗣中另立太子,而是选择将最疼爱的皇长孙朱允炆立为皇储。

只可惜,朱允炆并不是堪当大任之人,而燕王朱棣却逐渐羽翼丰满。

  
建文元年秋天,燕王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举兵发难,朝廷与燕王之间的三年军事对峙就此展开。

凭借军事指挥和军队战斗力上的优势,朱棣最终还是赢得了帝位。

朱允炆登基仅4年便被叔叔朱棣推翻了政权,太子一房的名号也没有机会传承下去。

但史上记载朱允炆的儿子名为朱文圭,二字同样严格遵循着朱元璋的起名方法。

而后明朝历代皇帝的名字,遵循的是燕王朱棣的后人辈分表。

  
朱元璋为燕王编组的辈分表为: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朱棣的五行代表为“木”,依此往下推分别为火、土、金、水,循环到头之后便再次从“木”开始往复。

而由于后世朱棣燕王一脉始终把持着明朝帝位,所以明朝后来的十三位皇帝名字均出于燕王辈分表。

自朱棣往下,历代皇帝依次为代表“火”的朱高炽、代表土的朱瞻基、代表金的朱祁镇、朱祁钰兄弟、代表水的朱见深。

  
至此五行圆满往复一轮,再往下的朱佑樘则回到了“木”字旁的名字,而后依次是朱厚照、朱厚熜、朱载垕、朱翊钧、朱常洛、朱由校、朱由检。

明朝自朱元璋以下,十五位皇帝均严格遵循朱元璋定下的取名方法,前后传承了近300年。

值得一提的是,历代皇帝中前后二人倘若中间字一样、末尾字部首偏旁也一样,则是兄弟之间的传承,否则是父子传承。

当然,朱允炆和朱棣之间的帝位交替除外。


  

可惜的是,朱元璋期待的子孙后代犹如天之五行、生生不息的场景并未出现。

大明朝末期,全国经济通货膨胀严重、底层百姓生活困苦、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虽说末代皇帝朱由检上台后铲除了奸臣魏忠贤,并励精图治挽救明朝危局,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

在李自成将北京城团团围住之后,朱由检选择了煤山自缢。

朱元璋传承了近300年的取名制度,就此终结。

  
其实,朱元璋留给子嗣的这套取名方法不失为一种良策,但他低估了后代子孙的繁衍速度与规模,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五行偏旁的文字不够用。

洪武年间,朱元璋的后人中沿用此方法的不过数十人,永乐年间人数来到127人,嘉靖时便增长到了近2万人,万历时期则有8万朱氏子弟。

按照这种速度推算,明朝皇室每隔三十年就会增加一倍子嗣。

朱元璋为每个子嗣留下的20字辈分表尚且够用,毕竟这足以让后世传承20代人。

五行也可以一直循环往复,但带有五行偏旁部首的字却是越用越少。

  
在古代,后人起名字需要避开先人的名讳,更不能与先辈重名。

所以明朝皇室子弟取名字看似只需要取最后一个字,但难度不可谓不大。

每当一位新生皇室成员降生,其父母长辈便要在浩如烟海的汉字中,寻找偏旁部首符合且寓意好的字。

实在找不到的情况下,子嗣们只能自己造字,于是便出现了朱慎镭、朱同铌、朱在钠这样拗口、生僻的名字。


  

朱元璋的取名方法让后人叫苦不迭,但规矩是老祖宗定下的,谁也不敢更改。

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种情况却间接带来了另外两个有意思的现象。

首先,明朝百姓们取名时不需要再避讳皇室宗亲的字号。

以往,古代皇帝的名字在民间是万万不能使用的,否则就是大不敬之罪。

为了体恤百姓,皇帝在取名时一般也会刻意避开地名、山川等常用字词。


  

但到了明朝时期,早年间百姓还需要避讳诸如“允”“棣”“基”这类常用字,但随着皇帝的名字越起越怪,出现了“垕”“熜”“樘”这类非常生僻,甚至自己造出来的字,百姓们便没有了避讳皇帝字号的烦恼,毕竟这些字在生活中连见都见不到,更别说使用了。

朱元璋取名法带来的第二个间接影响,恐怕任谁也不会想到,那就是为化学元素提供了名字。

清朝末年,随着西方化学传入中国,我们对化学元素也开始有了认识。

中国近代科学家徐寿在翻译化学书籍时,遇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元素周期表上的诸多元素在中国文字中找不到对应。

  
徐寿为此苦思冥想了许久,自己造出一百多个字显然不现实,终究还要从古文中寻找答案。

偶然间,徐寿看到了明朝朱家族谱,看着族谱中那一个个带有“金”字旁的名字,徐寿顿时有了灵感。

明朝皇室子嗣为取名而发明“锂”“钠”“铍”等字,完美契合了元素周期表中的一百多个元素。

于是,徐寿顺理成章的将明朝族谱借鉴过来,编制成了现在我们所熟悉的汉字版元素周期表。

  
从这点意义上说,朱元璋当年的取名规定,还为中国现代化学做出了一定贡献。

为子嗣取名字,从来都是一件幸福且令人烦恼的事情。

父母们绞尽脑汁、翻阅书籍,就为给孩子一个既有好寓意又有好读音的名字。

虽说中国现如今的人口远超明朝,可好在不用遵循五行取名的规定,否则中国人不知要造出多少带有五行偏旁的生僻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